內容簡介
在本書中,唐‧羅斯探討了經濟學與行為科學的其他分支學科之問的關系。他的理論分析圍繞如下中心議題展開︰怎樣才能把經濟學闡釋為一門健全的經驗科學。認知科學、行為科學與經濟學家的日常研究密切相關,唐‧羅斯此書對經濟理論與這些相關學科的理論基礎之間的各種關系進行了深入探究。該書提出的一個問題是︰日趨成熟的微觀經濟分析技術是否真的揭示了某些深層次的經驗規律?或者說,技術進步在其它意義上是否也代表著某種改善?羅斯在書中把丹尼爾‧丹尼特和肯尼思‧賓默爾塑造為知識英雄,並以他們的思想為依托給出了一個整全性的經濟理論模型,羅斯強調指出,它並不是要取代新古典主義,恰恰相反,它是新古典主義核心見解的復興,並反對行為經濟學和演化經濟學的某些倡導者把新古典主義當作一種漫畫式的過時觀念加以冷嘲熱諷的做法。
目錄
第1章 導論︰經濟學的未來與統一科學
哲學的和歷史學的
科學與人類世界
本書的論證策略
第2章 哲學入門︰意向立場功能主義
與真實模式
意向性
分體論
真實模式與意向立場
第3章 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獨立
作為獨立科學的經濟學
前經濟學
邊沁與感覺主義
早期的新古典經濟學家與“半亞里士多德主義”
實證主義基礎︰萊昂內爾‧羅賓斯
薩繆爾森與行為主義
什麼樣的獨立科學?
第4章 有關顯示偏好和效用理論的哲學問題
古老的新時代精神(new zeitgeists for old)
顯示偏好理論不行了嗎?阿馬蒂亞‧森對效用函數的心理學基礎的分析
為套套邏輯歡呼的兩個理由
成熟的新古典主義︰加里‧貝克爾的研究綱領
第5章 實驗經濟學、演化博弈論與取消主義的可行性
經濟學實驗室中的人
探索式判斷(工作集1;問題集1)
自然統計能力(工作集1;問題集2)檢驗期望效用理論及其替代
理論(工作集2;問題集1)
偏好逆轉與偏好時間不一致(工作集2;問題集2)
總體市場(aggregated markets)中的理性(工作集3)
從行為經濟學到取消主義的道路
第6章 個人主義、意識與主體
從合理的啟發式教學法到不合理的形而上學
個人主義、洛克式的內省、現代心智模型
意識的多重草稿模型
主體性與人格︰各種完全不同的觀點
走進世界︰移除控制源
第7章 自我及其博弈
“自我殘骸”之調查(survey the wreckage)
馬基雅維利智慧(Machiavellian intelligence)與簡單主體的崩潰
自我是什麼?
博弈的確定
博弈確定的一個例子︰情感信號傳遞
第8章 理性主體與理性自我
整合
自我與主體1︰神經元經濟學的啟示
自我與主體2︰微微經濟學的啟示
理性與解釋適應主義
經濟學適應主義
第9章 羅賓斯一薩繆爾森論證模式及其對話者
羅賓斯一薩繆爾森論證模式
帝國主義,以及對帝國主義的抵制︰杜普雷
經濟學理論與認知科學︰米羅斯基的鑒鏡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哲學的和歷史學的
科學與人類世界
本書的論證策略
第2章 哲學入門︰意向立場功能主義
與真實模式
意向性
分體論
真實模式與意向立場
第3章 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獨立
作為獨立科學的經濟學
前經濟學
邊沁與感覺主義
早期的新古典經濟學家與“半亞里士多德主義”
實證主義基礎︰萊昂內爾‧羅賓斯
薩繆爾森與行為主義
什麼樣的獨立科學?
第4章 有關顯示偏好和效用理論的哲學問題
古老的新時代精神(new zeitgeists for old)
顯示偏好理論不行了嗎?阿馬蒂亞‧森對效用函數的心理學基礎的分析
為套套邏輯歡呼的兩個理由
成熟的新古典主義︰加里‧貝克爾的研究綱領
第5章 實驗經濟學、演化博弈論與取消主義的可行性
經濟學實驗室中的人
探索式判斷(工作集1;問題集1)
自然統計能力(工作集1;問題集2)檢驗期望效用理論及其替代
理論(工作集2;問題集1)
偏好逆轉與偏好時間不一致(工作集2;問題集2)
總體市場(aggregated markets)中的理性(工作集3)
從行為經濟學到取消主義的道路
第6章 個人主義、意識與主體
從合理的啟發式教學法到不合理的形而上學
個人主義、洛克式的內省、現代心智模型
意識的多重草稿模型
主體性與人格︰各種完全不同的觀點
走進世界︰移除控制源
第7章 自我及其博弈
“自我殘骸”之調查(survey the wreckage)
馬基雅維利智慧(Machiavellian intelligence)與簡單主體的崩潰
自我是什麼?
博弈的確定
博弈確定的一個例子︰情感信號傳遞
第8章 理性主體與理性自我
整合
自我與主體1︰神經元經濟學的啟示
自我與主體2︰微微經濟學的啟示
理性與解釋適應主義
經濟學適應主義
第9章 羅賓斯一薩繆爾森論證模式及其對話者
羅賓斯一薩繆爾森論證模式
帝國主義,以及對帝國主義的抵制︰杜普雷
經濟學理論與認知科學︰米羅斯基的鑒鏡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序
經濟學作為一門經世致用之學,從其誕生之日起,就與復雜的社會經濟現實發生著持續的踫撞與融合,並不斷實現著自我的內省與創新。尤其在進人20世紀後,經濟學前期一百多年的發展,使得它此時已逐步具備了較為完整的邏輯體系和精湛的分析方法———座宏偉而不失精妙的新古典經濟學大廈燦然呈現于世人面前。這座美輪美奐的大廈,巧妙地構築于經濟理性與均衡分析兩塊假定基石之上,而經濟學有賴于此,也正式步人了規範化的研究軌道,從而開創了它對現實世界進行解釋與預測的新時代。
然而近幾十年來,隨著人類經濟活動的日趨復雜與多樣化,對經濟世界認識的深化自然亦伴隨其中,以新古典理論為核心的主流經濟學正受到來自現實經濟世界的各種沖擊與挑戰,並在對許多經濟現象的分析上喪失了傳統優勢。這些“異象”的存在構成了對主流經濟理論進行質疑的最初“標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行為經濟學應運而生,這也許是過去二十年內經濟學領域最有意義的創新之一。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人們往往喜歡從事物發展的本源來對其進行定義。行為經濟學最初的產生動機是為了滿足解釋異象的目的,即從心理學中借用若干成熟結論和才既念來增強經濟理論的解釋力。因而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與主流經濟學相比,行為經濟學不過是在經濟學中引入心理學基本原理後的邊緣學科或分支流派。然而,行為經濟學近年來的一系列進展似乎正在昭示它與心理學的關系並不像人們初始所理解的那樣。如果把它簡單地定位為區別于主流理論的所謂“心理學的經濟學”,則與它內在的深刻變化不相對應。為了能夠對它與主流經濟學的關系做出科學準確的判斷,首先必須了解它是如何解決主流經濟學所無法解答的問題的。
主流經濟理論喪失優勢的原因在于,它所基于的理性選擇假定暗示著決策個體或群體具有行為的同質性(homogeneity)。這種假定由于忽略了真實世界普遍存在的事物之間的差異特征和不同條件下認識的差異性,導致了主流理論的適用性大打折扣,這也是它不能將“異象”納人解釋範圍的根本原因。為了解決這個根本性的問題,行為經濟學在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後,已逐漸明晰了它對主流經濟學進行解構與重組的基本方向,那就是把個體行為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納入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並將理性假定下個體行為的同質性作為異質性行為的一種特例情形,從而在不失主流經濟學基本分析範式的前提下,增強其對新問題和新現象的解釋與預測能力。那麼,行為經濟學究竟是怎樣定義行為的異質性的?根據凱莫勒(Colin F.Camerer)2006年發表于《科學》雜志上的一篇文章中的觀點,我們認為,行為經濟學通過長期的探索,已經逐漸把行為的異質性濃縮為兩個基本假定︰其一,認為個體是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其二,認為個體不完全是利己主義(self-regarding)的,還具有一定的利他主義(other-regarding)。前者是指,個體可能無法對外部事件與他人行為形成完全正確的信念,或可能無法做出與信念相一致的正確選擇,而這將導致不同的個體或群體會形成異質的外部信念和行動;後者是指,個體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他人的行為與行為結果進行評估,這意味著不同的個體或群體會對他人行為產生異質的價值判斷。在這兩個基本假定下,異質性行為可較好地被融人經濟分析體系之中。但是,任何基本假定都不可能是無本之木,它必須具有一定的客觀理論支持,而心理學恰恰為行為經濟學實現其異質性行為分析提供了這種理論跳板。這里還要說明一點,心理學的成果是揭示異質經濟行為較為成熟的理論與工具,但不是唯一的,我們也注意到神經科學、生態學等對經濟學的滲透。
……
然而近幾十年來,隨著人類經濟活動的日趨復雜與多樣化,對經濟世界認識的深化自然亦伴隨其中,以新古典理論為核心的主流經濟學正受到來自現實經濟世界的各種沖擊與挑戰,並在對許多經濟現象的分析上喪失了傳統優勢。這些“異象”的存在構成了對主流經濟理論進行質疑的最初“標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行為經濟學應運而生,這也許是過去二十年內經濟學領域最有意義的創新之一。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人們往往喜歡從事物發展的本源來對其進行定義。行為經濟學最初的產生動機是為了滿足解釋異象的目的,即從心理學中借用若干成熟結論和才既念來增強經濟理論的解釋力。因而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與主流經濟學相比,行為經濟學不過是在經濟學中引入心理學基本原理後的邊緣學科或分支流派。然而,行為經濟學近年來的一系列進展似乎正在昭示它與心理學的關系並不像人們初始所理解的那樣。如果把它簡單地定位為區別于主流理論的所謂“心理學的經濟學”,則與它內在的深刻變化不相對應。為了能夠對它與主流經濟學的關系做出科學準確的判斷,首先必須了解它是如何解決主流經濟學所無法解答的問題的。
主流經濟理論喪失優勢的原因在于,它所基于的理性選擇假定暗示著決策個體或群體具有行為的同質性(homogeneity)。這種假定由于忽略了真實世界普遍存在的事物之間的差異特征和不同條件下認識的差異性,導致了主流理論的適用性大打折扣,這也是它不能將“異象”納人解釋範圍的根本原因。為了解決這個根本性的問題,行為經濟學在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後,已逐漸明晰了它對主流經濟學進行解構與重組的基本方向,那就是把個體行為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納入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並將理性假定下個體行為的同質性作為異質性行為的一種特例情形,從而在不失主流經濟學基本分析範式的前提下,增強其對新問題和新現象的解釋與預測能力。那麼,行為經濟學究竟是怎樣定義行為的異質性的?根據凱莫勒(Colin F.Camerer)2006年發表于《科學》雜志上的一篇文章中的觀點,我們認為,行為經濟學通過長期的探索,已經逐漸把行為的異質性濃縮為兩個基本假定︰其一,認為個體是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其二,認為個體不完全是利己主義(self-regarding)的,還具有一定的利他主義(other-regarding)。前者是指,個體可能無法對外部事件與他人行為形成完全正確的信念,或可能無法做出與信念相一致的正確選擇,而這將導致不同的個體或群體會形成異質的外部信念和行動;後者是指,個體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他人的行為與行為結果進行評估,這意味著不同的個體或群體會對他人行為產生異質的價值判斷。在這兩個基本假定下,異質性行為可較好地被融人經濟分析體系之中。但是,任何基本假定都不可能是無本之木,它必須具有一定的客觀理論支持,而心理學恰恰為行為經濟學實現其異質性行為分析提供了這種理論跳板。這里還要說明一點,心理學的成果是揭示異質經濟行為較為成熟的理論與工具,但不是唯一的,我們也注意到神經科學、生態學等對經濟學的滲透。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