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 卷二

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 卷二
定價:576
NT $ 501
  • 作者:揚之水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日期:2011-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1073611
  • ISBN13:9787101073614
  • 裝訂:精裝 / 262頁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卷以文獻、圖像、實物互證的方式為首飾定名,以此揭示一器一物在社會生活史中自身的演變史以及蘊含其中的設計意匠,蔚為“奢華”的種種之“色”,因此而可觸可感,其中所包含的種種故事,也因此有著構成歷史細節的實證意義。附論《造型與紋樣的發生、傳播和演變》則是以個案分析來討論中國古代造型設計的問題。
 

目錄


第一章 明代首飾的類型與樣式
小引
第一節 冠,簪,挑心,分心,鈿,掩鬢,鬢釵,小插,啄針,步搖
第二節 耳環,手鐲,戒指,禁步,玎及其他
第三節 網巾圈,束發冠,螭虎簪,絛鉤,絛環
第四節 余論
第二章 裝飾題材舉例
第一節 花卉草蟲
第二節 瓜果
第三節 人物故事
第四節 梵文及其他
第三章 紋樣設計與制作工藝
附論 造型與紋樣的發生、傳播和演變——似仙山樓閣圖為例
索引
後記
 

放眼歷史,最精良的技術多用于武器,而最精美的工藝多用于女裝。美麗的女子是塵寰中光彩照人的一群,首飾則是閃耀在她們身上的亮點。為了使首飾達到賞心奪目的效果,制作時往往不惜工本。陝西臨潼姜寨一座少女墓中出土骨珠八干七百二十一顆,原應是她的頸飾和胸飾。在以石器為工具的時代里,制成這麼一套首飾的工作量至足驚人。後世也是如此,江西南城明益端王墓出土的仙人樓閣金簪,以累絲法編結出天宮樓閣,中間的表演者鳳囀鸞舞,周圍還環繞著瑤草奇花,盡管體量很小,呈現出來的卻儼然是一座場面宏偉、人物眾多的大戲台。說它的工藝精細、精巧、精湛,怎麼形容都不過分。首飾不同于實用的衣冠裙襦,首飾是熱切的審美情趣之有控制的升華。從這個角度上說,古今中外莫不皆然,但品種、式樣卻因時、地之別而各殊。在歐美的大博物館里,珠寶首飾經常是展陳的重點之一。我國則有所不同,舊時代的藏家不太理會它們,首飾不曾被視作古董文玩中的一個門類。流風所及,現代學者的注意力也較少向它們聚焦,甚至許多首飾連命名亦莫衷一是。然而另一方面,窖藏和墓葬中所出此類精品的數量已十分可觀。形勢逼人,整理古代首飾的任務遂不能不提到研究工作的日程上來。

說到首飾,還應當對它的涵義稍加界定。漢代曾將冠冕、鏡櫛、脂粉等都算作首飾,宋代又將首飾局限在“頭面”的範圍內,其內容或寬泛,或狹窄。今天習慣的說法是將婦女的發飾、耳飾、頸飾、胸飾、臂飾、指飾等統稱首飾。因筆者曾粗粗涉獵服飾史,對婦女首飾連類而及,做過一些探索。且曾與文物出版社商定,編印一部《中國古代首飾》圖錄。三百件器物的目錄與卷首之綜論的寫作大綱均已擬就。但這些器物的收藏單位很分散,須組成拍攝組赴各地尋訪、洽談,爭取拍出高質量的圖片。可是要求調出器物進行拍攝有時並不是無償的,最後此項計劃終于因為經費無著而擱淺、告吹。作為副產品寫出的幾篇有關步搖、掩耳、罟姑冠、霞帔墜子、三事兒、五兵佩、挑心、分心、 髻、特髻等小文,也全然不成系統。自己仿佛兀立在歷史的海岸,目送潮退水落,沙灘上滿是墮釵遺佩,卻少人間津,既不上美人頭,又不入方家眼,只有空悵望的份兒。

而面前這部《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中的宋元明金銀首飾兩卷,堪稱空谷足音,它正是在開篇所述背景下為向往者期待已久的力作。說它是力作,首先因為內容豐富、充實,宋、元、明三朝的金銀首飾之主要品種,書中幾乎包羅無遺。作者曾僕僕風塵,對江南七省市及京津地區相關的博物館逐一巡禮請益,精誠所至,各館都大力支持,慨允直接觀摩文物。幾年之間,過手的古代金銀器不下干數。掌握了翔實的材料,就為撰寫這部著作打下基礎。回想筆者當年的嘗試之所以舉步維艱,就栽在“等、靠 要”的無為和墨守上了。不過她雖有幸接觸實物,下一步工作中卻仍要克服不少困難。研究文史的前輩早就提出要使用二重證據。時下流行的說法是三重證據,惟其所指為何則不盡一致。但就從事古首飾研究而言,實物、圖像與文獻三者誠不可或缺。不跟古文獻相印證,將無法確知一件首飾本來的名稱。杜撰一種叫法,固然也可以用它寫文章;但可悲的是,如若此後得不到糾正,這件又物遂有可能成為一顆出軌的流星,游離于歷史之外,與有關記事脫節,以致在當時的社會生活的框架中找不到它的位置。不僅對較珍異之物應審慎處理定名問題,對習見之品也不容忽視。漢代銅器應該算是文物中的大路貨了,然而稱礁壺為盎、稱尊為洗的例子還少見嗎!可是尊用于盛酒,洗用于盛棄水,定名工出錯,用途遂天差地遠。此書則在定名問題上下筆矜嚴。作者本有名物學的功底,研究古首飾正是她新開闢的名物學試驗場。書中不僅對各類器物條分縷析,而且始終把它們放進整體的視野中作通盤觀察,所以體系清楚,條理分明,其定名給人以各得其所之感。但要在文獻中找到與實物的形制相符、彼此合轍對號的記載談何容易,因為這些名稱大部分並未在五經正史上出現,作者必須博貫群籍,窮搜僻書逸典,披沙揀金,始有一得。她引用的好些文獻都是頗不經見的,這就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了啟迪。比如宋元時曾流行—種弧形大釵,江蘇江陰梁武堰宋墓所出者,以三十三對高高的金花筒排列而成,寬度達17.5厘米。簪戴起來,橫亙髻上,將成為其妝束中之輝煌的頂峰。筆者往年研習首飾時,不識此物,不知其名。而作者在此書中據明本《碎金》考定為“橋梁釵”。我認為這個定名很妥帖,可以成立。作者且舉出山西高平開化寺宋代壁畫相印證,更使讀者得以窺見當時戴橋梁釵之人物的豐采。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