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戰國至秦漢以來,中國就不乏“縱橫家”,即當代所稱的戰略家。他們多為君王的策士,胸懷大局,熟諳兵法,滿腹經綸,長于韜略,果斷決策,機智善辯,縱橫捭闔。《戰國策》、《孫子兵法》等許多經典著作,記錄了中國古代豐富的戰略思想。現代中國戰略家當中,毛澤東的雄才大略和軍事思想,至今無出其右者。
西方古代的戰略思想源于古希臘、古羅馬。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不朽著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與《孫子兵法》誕生于同一歷史時期。近代德國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對後來的軍事戰略思想(包括對毛澤東的軍事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普魯士德國政治家俾斯麥的外交戰略為後人所仰慕稱道。
直到冷戰時期,國際戰略及該領域的研究,還基本上限定于傳統的國家安全戰略領域,特別是國防戰略、軍事戰略和著眼于結盟與反結盟的外交戰略。此前,羅斯福領導下的美國設計了以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為框架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其實就是一種美國至今仍在執行的試圖維護霸權的“大戰略”(Grand
Strategy),只不過當時還沒有做這種界定。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國際戰略研究的主要內容則是中國共產黨革命戰略的延伸,即區分敵我友,分析國際形勢和力量對比,運用國際資源打擊主要敵手,維護國家安全。
科學技術改變了人類命運,國家之間相互隔絕、按照軍事強權劃分勢力範圍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全球化大大豐富了國際戰略及其研究的外延與內涵。軍事戰略仍然是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內容,而傳統國家安全也仍然是國家對外戰略的重要考慮。但是,隨著世界大戰陰霾的消散,大國之間大規模戰爭危險的降低,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的加深,經濟競爭加劇了,全球範圍的貧富懸殊擴大了,能源、生態環境、氣候變化、公共衛生、跨國犯罪、恐怖主義、宗教沖突等一系列非傳統安全問題突出。離開對上述關乎國計民生的功能性、全球性、跨國界問題的研究,今天的國際戰略研究就會變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對于堅持改革開放的中國來說,國際戰略必須同國家發展戰略一起謀劃,同步執行。
但是,對具體問題包括公共政策問題的研究,決不能取代國際戰略研究。應當看到,全球化越向社會縱深發展,國家利益越多元化,內外政策互動越緊密,形成“大戰略”的迫切性就越突出。一個國家的國際戰略歷來是由其最高決策者來制定的。但是,同過去“偉人時代”不同的是,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和地方部門在參與國際戰略的制定,而任何一個部門都有其視角上的局限性。
戰略需要綜合分析、全局觀念、長遠謀劃、協調執行,也需要深厚的研究基礎。對于研究國際戰略的學者來說,我們施展才學的舞台越來越寬闊,但知識面的局限性也越來越明顯。一方面,古今中外的縱向韜略經綸需要認真學習和總結;另一方面,層出不窮的全球橫向新問題有待研究。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旨在促進國際戰略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和政策研究。其重點是對當今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以及相關各國的國際戰略進行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公開發表或向有關方面提交有政策含義的、面向未來的研究成果。我們的研究工作致力于為中國的國際戰略決策提供智力支持,為教學服務,並引導公眾全面、準確、理性地認識國家安全與國際戰略問題。我們鼓勵跨學科、多重視角的研究課題,力圖實現理論和方法論的創新。本叢書將本著開放、包容、謙虛、嚴謹的學風,尋覓國際戰略領域的精品。尚拜求海內外志同道合者,惠賜宏論巨制。
王緝思
2008年新春于北京大學朗潤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