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7世紀,隨著俄羅斯對中國關注程度的提高,俄國政府開始向中國派出了一些外交使團。本書涉及的是俄國派往中國的第一個使團——佩特林使團、第二個使團——巴伊科夫使團的組成和活動等,尤其珍貴的是,書中還附有兩個使團寫給沙皇的出使報告,這兩份出使報告在當時曾以歐洲多種文字出版,對于西方了解中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本書的作者是俄羅斯最重要的檔案學家杰米多娃和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米亞斯尼科夫,兩位學者對這兩份出使報告的詳細考釋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本書于1966年在莫斯科出版。
 

目錄

前言
1618~1619年伊萬‧佩特林使團
關于中國、喇嘛國和其他國土、游牧地區與兀魯思,以及大鄂畢河和其他河流、道路等情況之報告
1654~1658年費‧伊‧馬伊科夫使團出使中國
費‧伊‧巴伊科夫條陳文本對比
縮略語清單
譯後記
 

纂修清史是我國新世紀標志性的文化工程,它包括3000余萬字的清史主體工程及文獻、檔案整理和編譯工作。廣大史學工作者正以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努力做好清史編纂工作,科學總結歷史經驗,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

世界各國從分散發展到趨于一體,大抵從15世紀、16世紀開始,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了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和世界體系。清朝從1644~1912年共延續了268年,這是世界歷史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的轉折時期。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清王朝卻依然以“天朝大國”自居,閉關自守,使封建社會的中國越來越落後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洋槍洋炮面前不堪一擊︰西方列強用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使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在18世紀世界歷史的大變局中,康乾盛世不過是中國封建社會“落日的輝煌”,而到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後,清朝日益衰頹,已奏起了“落日的挽歌”。因此,研究清史,確定它的基本內容,以及確定研究它的基本理論、原則和方法時,不能脫離清王朝社會發展過程中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的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

在編纂清史時要有世界眼光,這已是廣大史學工作者的共識。不僅要把清史放到世界歷史的範疇中去分析、研究和評價,既要著眼中國歷史的發展,又要聯系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而且還要放眼世界,博采眾長,搜集和積累世界各國人士關于清代中國的大量記載,汲取外國清史研究的有益成果,為我所用。正是從這一基本認識出發,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決定編輯出版“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以下簡稱“編譯叢刊”)。

清朝建立之初,與世界各國曾保持著一定程度上的接觸。後來中國的大門一度被關閉而後又被強行打開,這期間,外國的傳教士、商人、外交官、軍隊、探險家〈科學考察隊蜂擁進入中國,東方古國的一切都使他們感到驚奇。基于種種不同的目的,他們記錄下在華的所見所聞。這些記錄數量浩瀚,積存在世界各國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或私人手中,成為了解清代近三個世紀歷史的珍貴資料。由于西方人士觀察、思考和寫作習慣與中國人不同,他們的記載比較具體、比較廣泛、比較注重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方面,因而補充了中國史料記載的不足。“編譯叢刊”將從中選取若干重要資料譯介給國內的讀者;對早年問世的具有開拓性、奠基性價值,但不為中國學術界所熟知的作品,我們也將同樣給予關注;此外,對反映當代國外清史研究新的學術思潮、前沿問題、熱點問題和重要成果的學術專著,“編譯叢刊”也將及時地介紹給中國學術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