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的政治

現代化的政治
定價:252
NT $ 219
 

內容簡介

本書是政治發展領域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重點關注了現代化進程中政治領域所發生的變革,從政權類型、角色類型等角度系統分析了現代化的政治結果。概括了神聖-集體主義模式和世俗-自由主義模式兩種不同的政權類型,指出了發展中國家政治現代化過程中存在的障礙因素,並對民主社會的未來進行了預測和分析。
 

目錄

前言(1967年)Ⅰ
序言Ⅲ
第一章 建構一種現代化理論
作為選擇的現代性
選擇的意義
規范方法
結構方法
行為方法
政治制度之間的選擇
世俗-自由模式
神聖-集體模式
模式的比較
次類型
結構動力
結論
第二章 現代化的特征
創新的不同來源
作為一種現代化力量的殖民主義
傳統主義與發展
作為現代化指示器的角色
角色的管理
發展、現代化和工業化的共同特征
角色組和增長指數
平等的特殊問題
平等和知識分子的角色
青年與知識分子
第三章 對傳統的分析
傳統主義和價值類型
一些描述性例子
巴干達和阿散蒂
比較政治現代化的結果
伊波族社會
第四章 變化中的社會分層模式
政治類型與角色聯系
通過精英階層實現現代化
教育與精英的政治社會化
職業作為一種典型的現代化角色
第五章 革新、專業精神和職業的形成
職業的組織
精英的功能
重要精英之間的競爭
角色的規范取向
職業及其現代化結果
第六章 作為現代化工具的政黨
政黨的定義
現代化的影響
政黨和中間政治角色
反對派的角色
政黨發展的形態學
政治聯盟
政治運動
代表黨
團結黨
政黨與政府
其他政治團體
政黨和權威
第七章 政府的必要條件
政府的邊界
政府變遷的分析
變遷的可行性和功能分析
政府的功能條件
政府的偶然功能
政府的結構條件
偶然結構
兩個假設案例
權威類型與價值
現代化的進度
第八章 政治價值的形成
合法性的行為起源
目的價值的宗教基礎
行為、價值與權威之間的聯系
權威的團結因素
權威的認同
神權政治中的權威
協調體系中的政治宗教
動員體系中的政治宗教
對政治宗教特征的總結
政治宗教的儀式化
結論
第九章 現代化社會中的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的定義
意識形態如何形成
角色和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如何變得有效
意識形態變遷和作為亞文化的青年人
工業社會中的科學和意識形態
異化和科學意識形態
結論
第十章 作為一種現代化原型的動員體系
動員體系與國家建設
效率的評價
結論
第十一章 動員體系的替代
協調體系中的發展過程
現代化專制體系中的發展過程
軍人寡頭政治
新重商主義社會
結論
第十二章 民主社會的未來
新科學精英的角色
合法性和科學意識形態
民主的障礙
向政治民主的轉型
結論
譯後記
 

對現代化問題的關注並不是一個新的話題。19世紀後期在歐洲,隨著工業化的結果日益顯著,人們就已經開始討論現代化。隨之發生變化的是西方社會的性質,結果導致西方社會成為與其他地方的社會進行比較的典范(或至少是一種參考標准)。今天,人們強調的主要是新興國家的現代化,以及這些國家政治形式的發展。這些國家的目標是提高社會產出為所有國民進行分享。目前成功的典型包括日本和蘇聯。

處於現代化進程中的政體呈現出廣泛的差異,要求運用新的方法和不同的思維進行研究。我們還沒有找到非常有用的分類或比較的方案,因而難以對這一復雜的過程進行控制分析。最近被頻繁使用的一種方法一功能方法——多少是有用的,因為它的兩個核心內容與比較分析有關。第一個是關於體系如何變革,第二個是試圖找到特定活動模式中的普遍意義,不管這些活動最初發生時多麽具有獨特性。

在本書中,我運用這一方法(以及這一方法所強調的內容)對現代化進程中的國家進行比較研究。我的第一個目標是提出一種政府形式的分類,以及這些政府形式變革的理論,同時揭示政府形式與若干功能類別之間的關系。我將這一步看作是適合政治分析的結構一功能方法的更具應用性的形式。這一方法沿循著最初來自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研究的傳統,更直接地則來自小馬里昂·J.利維(Marion J.Levy,Jr.)的方法。第二個計划目標是研究幾個西非國家,在過去的十五年中不管是我個人還是「西非比較分析」課題組的成員,共同關注著這些國家。有關非洲的內容涉及那些處於現代化早期或初級階段的國家,包括這些國家如何獲得獨立、新政體的建立(新政體將加快現代化作為自己的目標)。當前進行研究的是幾個拉美國家,這些國家處於現代化進程的另一端,即在現代化進程中發展較為深入且現在邁入工業化的國家。

選擇能夠代表現代化不同階段的樣本,總是特別有趣。這些樣本反映出來的問題豐富多樣:為什麽一些國家在社會結構發生變化的同時政治形式卻保持穩定?為什麽如此多的其他國家宣稱它們的現代化過程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革命斗爭,一旦仔細審視卻發現這些國家現代化的革命性言過其實?

這不免令人困惑。我們的研究思路同樣並不清晰。如同政治領導人在他的言辭中表達的那樣,我們也往往受困於我們的概念。一些研究者意識到了這一點,認為對當代事件的分析很少是正確的,更多時候則充滿了謬誤。學者們互相之間特意提醒以防止過分熱中於進行歸納,一些人甚至表明,我們對新興國家中的革命生活缺乏了解,以至於現有的研究無助於理解。l

對社會運動和社會變革的誤解和理解失敗,需要我們通過不斷的研究和分析進行糾正。我們關於新興國家的觀念僅僅建立在沒有任何超出我們思想中種族中心論的膚淺知識的基礎上。需要一種新的知識來描述那些不為我們所熟悉的事件之間的關聯。

即使我們理論水平較低,不幸地無法滿足我們的需要和期望,也有其他理由繼續研究現代化進程中的國家。這些國家如此令人激動,我們研究它們的熱情如此真誠,以至於如果將我們對它們的研究努力隱藏起來,將剝奪一些令人高度感興趣的東西。在早期,學者往往在研究完善後才付諸筆墨,但今天情況已經不同。學術團體已經擴張到整個世界,正是通過我們的文字,我們才得以與其他地方的同行進行溝通和交流。如果為了減少低俗的、錯誤的學術,對話是非常重要的。在思想僵化和固定之前鼓勵學者之間的交流,畢竟已經成為當代學術界的一個優點。

我的研究途徑是思考一些一般性問題,提出假設,確定需要分析的事件,盡可能地在圖書館和「田野」中收集數據。在研究中得到的結果從來就不是最終的結論。這些從不同的途徑中收集到的資料如此豐富,形勢如此之復雜,以至於我很猶豫,是否應當堅持一套嚴格的分類標准。然而,任何使思想保持連貫性的努力需要得出某些形式化的理論。不可辟免地,結果是概念的不斷演化,甚至在筆墨未干之前,當更為有效的工作或更合適的術語出現時,這些概念就不得不需要修證。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