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模式(全二冊)

論中國模式(全二冊)
定價:768
NT $ 668
 

內容簡介

該書精心選編了國內外近百篇關于“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和“中國經驗”的學術論文,收錄了諸如王偉光、王紹光、黃平、李景源等一批著名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全書共約一百萬字,分上下卷,分為文獻、總論、概念、特征、政治、經濟、文化、比較和訪談等板塊。該書是對近幾年“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和“中國經驗”研究成果的一次比較全面而系統的整理和篩選,涉及“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和“中國經驗”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的闡釋和解答,是國內外學者研究這一問題的重要參考資料。
 

目錄

論中國模式研究的若干問題(代序)
一 文獻
毛澤東 論十大關系(節選)
鄧小平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節選)
江澤民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節選)——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胡錦濤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節選)——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胡錦濤 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節選)
二 總論
陳奎元 正確認識新中國年
王偉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和成功開創
朱佳木 新中國兩個年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李 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當代中國發展道路
程中原 中國是怎樣走上成功之路的
夏春濤 一個多世紀中國的發展道路及其啟示
王紹光 堅守方向,探索道路︰中國社會主義實踐六十年
甘 陽 中國道路︰三十年與六十年
吳 波 社會形態與現代化雙重視野中的中國道路
讓-克洛德‧德洛奈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的問題構架
黃宗智 認識中國——走向從實踐出發的社會科學
三 概念
秦 宣 “中國模式”之概念辨析
王慶五 中國道路、中國模式與中國經驗
喬舒亞‧庫珀‧雷默 北京共識
斯科特‧肯尼迪 北京共識的神話
黃 平 “北京共識”還是“中國經驗”
林春 承前啟後的中國模式
徐崇溫 關于如何理解中國模式的若干問題
左憲民 “北京共識”與中國道路的價值意蘊解析
阿里夫‧德里克 中國發展道路的反思︰不應拋棄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遺產
四 內涵
鄭永年 國際發展格局中的中國模式
鄭杭生 社會學視野下的“中國經驗”
朱穆之 關于中國模式問題
李君如 對“中國道路”的幾點看法
俞可平 關于“中國模式”的思考
張維為 關于中國發展模式的思考
蔡 拓 探索中的“中國模式”
宋林飛 “中國模式”的成功與未來
田春生 理解“中國模式”的制度視角
馬丁‧雅克 理解中國
托馬斯‧海貝勒 關于中國模式若干問題的研究
五 政治
李 林 堅持和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越性
房 寧 中國發展的政治模式
潘 維 民本政治︰中國的政治模式
陳紅太 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經驗和面臨的主要挑戰
胡 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徐 勇 社會動員、自主參與與政治整合——中國基層民主政治發展年研究
翁杰明 中國政治模式對世界政治文明的貢獻
劉 國 新論中國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中的制度安排
蔡 霞 十六大以來黨內民主的實踐探索及其思考
汪玉凱 中國行政改革︰歷程、戰略與突破
六 經濟
魏禮群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回顧與前瞻
劉國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的探索與創建
衛興華 新中國年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形成與鞏固
吳敬璉 讓歷史照亮未來的道路︰論中國改革的市場經濟方向
常修澤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提升論
武 力 試論新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三個重大問題
張 宇 中國模式的含義與意義︰經濟學的視角
王永欽等 中國的大國發展道路——論分權式改革的得失
陳 憲 市場自由、政府干預和“中國模式”
孫代堯 漸進改革與制度演進——解讀中國改革的一種視角
周艷輝 近期國外學者關于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
馬丁‧哈特‧蘭茲伯格 保羅‧伯克特 解讀中國模式
七 文化
李景源 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原理
衛建林 新中國年和文化問題
鄭必堅 中國和平發展與中華文明復興
趙劍英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觀
侯惠勤 新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經驗
楊生平 新中國年我國意識形態理論回顧與反思
“浙江經驗與中國發展研究”課題組 科學發展觀與新文化觀
郭忠義 論中國經濟奇跡的意識形態原因
沈壯海 文化軟實力的中國話語、中國境遇與中國道路
八 比較
吳元棵 比較視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周 弘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
秦 宣 國際視野中的“中國模式”——兼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際影響
張志偉 世界性視野中的“中國模式”——現代中國學之政治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沈丁立 全球與區域階層的權力轉移︰兼論中國的和平崛起
趙 宏 中國模式與世界主要發展模式比較研究
秦鳳鳴 “後華盛頓共識”與中國模式
高 柏 新發展主義與古典發展主義——中國模式與日本模式的比較分析
陶文昭 中國模式的非洲效應
尹 倩 中國模式與印度模式之比較
馬丁‧雅克 不要用我們的標準去評價中國
九 訪談
艾 昕 “中國模式”的理論訴求——衣俊卿教授專訪
範勇鵬 褚國飛“中國道路”任重而道遠——專訪王緝思教授
本刊記者 改革開放年 中國模式的獨特創造——訪王東教授
本刊記者 我寧可改革速度慢一點——對話甘陽
孫中欣 哈佛“中國通”談中國研究與中國模式——傅高義教授專訪
範勇鵬 李彩艷 中國崛起的關鍵是加強民族國家建構。——閻學通教授專訪
張飛岸 社會改革比政治改革更重要——鄭永年教授專訪
十 個案
李希光 重慶夢與中國模式
編後記
 

關于中國道路、中國模式或中國經驗的問題,之所以吸引了國內外學者如此眾多關注的目光,並不僅僅是雷默提出的“北京共識”所引發和推動,而是中國改革開放行進了多年之後的自然結果。因此,國內外對于中國模式的熱烈討論不是一個偶然性的事件。隨著中國模式所蘊涵更為深刻的話題以及相關問題研究的逐步深人,隨著一系列爭論性問題的逐步展開,中國模式研究的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也進一步清晰。本文擬就關涉中國模式的幾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批評。

一 多維視野中的中國模式

中國道路或中國模式也好,中國經驗或中國特色也罷,拘泥或糾纏于概念的使用並不是最為重要的。我們首先需要認真對待和回答的,應該是概括和總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代化實踐經驗的必要性的問題。判定這些概念提出的首要意義,應該說正在于此。這一問題的研究之所以近幾年來漸趨高潮,有著以下幾個方面的深刻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是一個誰也不能否認的基本事實。這一點是我們今天討論中國道路問題的實踐基礎,並由此也決定了在中國道路問題上的肯定性評價的前提。任何一個不帶政治或文化偏見的人,將30多年前的中國與30年多後的中國加以比較,都不能不感嘆在這短短30多年間中國社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也都不能不感受到中國這片古老的東方土地上所洋溢著的勃勃生機。與此同時,另一個誰也不能否認的基本事實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一系列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可以認為,中國成就和中國問題共同構成了國內外學者探討和分析中國最近30多年來所走過的道路的內在動力。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在這短短30多年的時間里的確探索出了一條富有自身特色的現代化模式。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中國在探索現代化道路的過程中的一些具體實踐形式逐漸趨于定型化,並因由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具有了肯定性的意義。幾乎所有對中國模式研究有興趣的學者不約而同地承認,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中國發展模式,沒有照搬任何現成的模式,它既不同于計劃經濟時期的發展模式,也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在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上,胡錦濤明確宣稱,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胡錦濤在這次大會上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作了深人全面的概括,提出了“十個結合”的重要論斷,並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對這“十個結合”做了進一步深人的闡述。我們黨對于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進行主動性概括和系統性總結,無疑為深化對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和中國經驗的認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

對改革開放30年歷史進程稍有了解的人都清楚,道路問題始終是一個伴隨中國改革開放的爭論性話題。伴隨著關于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和中國經驗肯定性闡釋的,是關于中國未來道路問題的激烈爭論。進人21世紀以來,民主社會主義和“普世價值”論等多種社會思潮都明確表達了影響中國道路方向的政治意圖。這也是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鄭重聲明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重要原因。應該看到,我們今天討論中國道路的問題,不可避免地要面對“中國向何處去”的提問。有學者指出,對“中國模式”的界定,首先取決于對中國未來發展道路的認識。必須在思想上澄清,中國在未來追求的仍然是西方現代的物質生活方式,而“中國模式”僅僅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手段,還是中國模式本身就與西方式的物質主義不相容。只有在這個問題得到根本解決的前提下,對“中國模式”的探討才有望在邏輯上實現徹底的一貫。不難得出的結論是,關于中國未來道路方向的爭論本身也是中國道路問題成為焦點問題的重要依據,並成為其中的重要議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