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以一種怎樣的方式感受著世界?我們所感受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文學是用一種怎樣的方式在表述這個世界?文學研究者應該怎樣評價文學世界?
這些問題正是本書所要回答的內容。
目錄
序
前言
上篇 哲理的沉思
第一章 世界感的意義
第二章 “自然”的內涵
第三章 “人”之何為
第四章 “文學”與“人學”
中篇 詩性的探索
第五章 詩的起源
第六章 敘事的本質
第七章 敘事作品的類型
第八章 人物與情節的關系
第九章 人物的類型
第十章 解讀人物的二重維度
第十一章 情節的構成
第十二章 解讀情節的多重維度
第十三章 功能性的敘事
第十四章 當代情節觀念的形成
第十五章 新時期情節觀念的轉型
下篇 詩與史的批判
第十六章 女性的解放與詮釋
第十七章 生命的感悟與言說
第十八章 敘述的探索與回歸
第十九章 “新文學”的命名
第二十章 現代與當代文學的分界
第二十一章 “9.18事變”的文學史意義
第二十二章 “十七年”文學研究的一種方略
結語 建構自我與走出困境
後記
前言
上篇 哲理的沉思
第一章 世界感的意義
第二章 “自然”的內涵
第三章 “人”之何為
第四章 “文學”與“人學”
中篇 詩性的探索
第五章 詩的起源
第六章 敘事的本質
第七章 敘事作品的類型
第八章 人物與情節的關系
第九章 人物的類型
第十章 解讀人物的二重維度
第十一章 情節的構成
第十二章 解讀情節的多重維度
第十三章 功能性的敘事
第十四章 當代情節觀念的形成
第十五章 新時期情節觀念的轉型
下篇 詩與史的批判
第十六章 女性的解放與詮釋
第十七章 生命的感悟與言說
第十八章 敘述的探索與回歸
第十九章 “新文學”的命名
第二十章 現代與當代文學的分界
第二十一章 “9.18事變”的文學史意義
第二十二章 “十七年”文學研究的一種方略
結語 建構自我與走出困境
後記
序
劉為欽出版著作《思與詩的搏擊》,要我為之作序,因為這不是他的博士學位論艾,我還真不知道從哪里說起。這里也就說一點我讀了這本書的清樣之後的感想吧!
記得劉為欽在考博士研究生之前,曾在《哲學研究》等刊物發表過幾篇頗有影響的論文,尤其是《“另一個自然”》一文還在美國、德國和中國香港的學術界產生過一定的反響。應該說,一個剛剛畢業不久的文學碩士能在《哲學研究》上發表文章,而且還產生了影響,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後來不知是什麼原因,一個哲學愛好者居然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有了濃厚的興趣,而且報考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經過考試,我也就成了他的指導教師。劉為欽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有兩點十分突出,一是學習勤奮,一絲不苟,扎扎實實地做學問,一步一個腳印;二是善于思考,不人雲亦雲,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如古人所雲︰“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後行。”這些都是十分可貴的。令我不很滿意的地方是,他的形而上的思辨能力似乎沒有充分地發揮出來。這大概與他邊工作邊學習的“在職”性質有關。據我了解,他當時是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沒有完全脫產。在工作上,他很賣力,還很有成效,而且和上上下下的關系協調得都不錯。精力和時間花在了工作上,于學業自然就有些耽誤。不過,他在做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時主要精力都放在學習和研究上,但研究風格似乎有了一些改變,此時的他更注重于資料的收集。應該說,他的博士學位論文的文獻是完整的。仔細想來,這兩種風格也並不矛盾,這是一個讀書認真的人所具有的基本品格。現在閱讀這摞打印出來的書稿,《思與詩的搏擊》也能體現劉為欽這種“思辨十文獻”的學術個性。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孔子的這句名言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從事學術研究的人深思的,我十分贊同和推崇這種治學方式。
基于“思辨十文獻”的治學方式,《思與詩的搏擊》對文學與自然的關系、文學與人的關系、敘事作品的詩性品格和文學作品的批評標準等問題的研究已經比較深人了。我認為,這是一部具有較高學術水準的著作。著作對單個問題的研究比較深人,但從整體上來考察,又顯得有些繁雜,不夠集中。我希望劉為欽在修改他的博士學位論文,也就是他近期申請到的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抗日戰爭題材長篇小說的流變(1931—1966)》時,寫得集中一些。
這便是我讀《思與詩的搏擊》後的一點感想,也算是為這本書所作的序言。
記得劉為欽在考博士研究生之前,曾在《哲學研究》等刊物發表過幾篇頗有影響的論文,尤其是《“另一個自然”》一文還在美國、德國和中國香港的學術界產生過一定的反響。應該說,一個剛剛畢業不久的文學碩士能在《哲學研究》上發表文章,而且還產生了影響,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後來不知是什麼原因,一個哲學愛好者居然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有了濃厚的興趣,而且報考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經過考試,我也就成了他的指導教師。劉為欽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有兩點十分突出,一是學習勤奮,一絲不苟,扎扎實實地做學問,一步一個腳印;二是善于思考,不人雲亦雲,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如古人所雲︰“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後行。”這些都是十分可貴的。令我不很滿意的地方是,他的形而上的思辨能力似乎沒有充分地發揮出來。這大概與他邊工作邊學習的“在職”性質有關。據我了解,他當時是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沒有完全脫產。在工作上,他很賣力,還很有成效,而且和上上下下的關系協調得都不錯。精力和時間花在了工作上,于學業自然就有些耽誤。不過,他在做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時主要精力都放在學習和研究上,但研究風格似乎有了一些改變,此時的他更注重于資料的收集。應該說,他的博士學位論文的文獻是完整的。仔細想來,這兩種風格也並不矛盾,這是一個讀書認真的人所具有的基本品格。現在閱讀這摞打印出來的書稿,《思與詩的搏擊》也能體現劉為欽這種“思辨十文獻”的學術個性。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孔子的這句名言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從事學術研究的人深思的,我十分贊同和推崇這種治學方式。
基于“思辨十文獻”的治學方式,《思與詩的搏擊》對文學與自然的關系、文學與人的關系、敘事作品的詩性品格和文學作品的批評標準等問題的研究已經比較深人了。我認為,這是一部具有較高學術水準的著作。著作對單個問題的研究比較深人,但從整體上來考察,又顯得有些繁雜,不夠集中。我希望劉為欽在修改他的博士學位論文,也就是他近期申請到的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抗日戰爭題材長篇小說的流變(1931—1966)》時,寫得集中一些。
這便是我讀《思與詩的搏擊》後的一點感想,也算是為這本書所作的序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