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宗教對話與比較研究叢書》之《無分別的分別(比較宗教教學視野下的佛教)》分冊,書中收錄了《“似則恰似,是即未是”︰比較研究在中國》、《猶太教與佛教的“家族相似”》、《多元佛教與佛教的人本主義》等文章。
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目錄
題解
前言︰牧師和禪師的故事
宗教比較概說
“只知其一,一無所知”︰比較宗教學種種
“似則恰似,是即未是”︰比較研究在中國
顯性比較研究與隱性比較研究
顯性比較研究
儒佛“孝”道觀的比較
儒家“義利之辨”與佛教“自利利他”的比較研究
“存人”與“原人”——顏元《存人編》與宗密《華嚴原人論》中的“入學”思想比較研究
貝施特和智論“惡”的宗教價值——兼談宗教中的“善惡”觀念
猶太教與佛教的“家族相似”
人生痛苦“分別”始——佛教與基督宗教的一個共同立場
佛教“慈悲”與基督教“慈善”的比較研究
孔子、佛陀、蘇格拉底︰三種交談方式
和諧世界,從何開始?——《普陀山宣言》、《全球倫理宣言》和《大學》之比較分析
比德、性德和道德——儒佛道三家“德”論比較
隱性比較研究
論佛教的“不在超越”
“破墮”與佛教“無神論”
彌勒信仰與“希望佛學”
論佛的教育思想
不是“體用”,而是“體相用”——中國佛教中的“體用”論再思
多元佛教與佛教的人本主義
“照顧”听眾的中國佛教解經實踐
作為“人性宗教”的禪宗——從李石岑的“人性宗教”說起
生活重于教義,審美高于信仰——禪宗特征論
心性論意義上的“物不遷”——兼談所謂“心性論”
前言︰牧師和禪師的故事
宗教比較概說
“只知其一,一無所知”︰比較宗教學種種
“似則恰似,是即未是”︰比較研究在中國
顯性比較研究與隱性比較研究
顯性比較研究
儒佛“孝”道觀的比較
儒家“義利之辨”與佛教“自利利他”的比較研究
“存人”與“原人”——顏元《存人編》與宗密《華嚴原人論》中的“入學”思想比較研究
貝施特和智論“惡”的宗教價值——兼談宗教中的“善惡”觀念
猶太教與佛教的“家族相似”
人生痛苦“分別”始——佛教與基督宗教的一個共同立場
佛教“慈悲”與基督教“慈善”的比較研究
孔子、佛陀、蘇格拉底︰三種交談方式
和諧世界,從何開始?——《普陀山宣言》、《全球倫理宣言》和《大學》之比較分析
比德、性德和道德——儒佛道三家“德”論比較
隱性比較研究
論佛教的“不在超越”
“破墮”與佛教“無神論”
彌勒信仰與“希望佛學”
論佛的教育思想
不是“體用”,而是“體相用”——中國佛教中的“體用”論再思
多元佛教與佛教的人本主義
“照顧”听眾的中國佛教解經實踐
作為“人性宗教”的禪宗——從李石岑的“人性宗教”說起
生活重于教義,審美高于信仰——禪宗特征論
心性論意義上的“物不遷”——兼談所謂“心性論”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