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九章構成,可以分成三大部分︰第一章關于抗議的結構背景,延續了結構主義的傳統,為集體抗議創造了外部環境;第二章到第七章分析集體抗議的動力機制或者動員機制,關注集體抗議究竟是如何發生的;第八章與第九章討論的是同一個主題,即集體抗議的結果,前者聚焦在政策方面,後者則討論集體抗議的政治結構,簡要地分析了集體抗議是如何促進民主轉型的。
謝岳,復旦大學政治學博士(2001年),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2006—2007年),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著有《社會抗爭與民主轉型》(2008年)、《當代中國政治溝通》(2006年)和《大眾傳媒與民主政治》(2005年)等;譯著有《身份、邊界與社會聯系》(2008年)、《集體暴力的政治》(2006年)等。
目錄
序
致謝
導言
第一章 社會變遷︰抗議的外部環境
一、市場化、經濟增長與邊緣化
二、結構、轉型與分裂
三、國家建設、危機與崩潰
四、文化、身份與沖突
小結
第二章 抗議的政治機遇及其限制
一、政治機遇結構
二、遏制機遇的國家因素
三、政治威脅
四、抗議創造機遇
小結
第三章 組織與網絡︰抗議的動員結構
一、抗議組織的功能
二、抗議組織的類型
三、組織的寡頭化趨勢
四、關系網絡︰微觀動員結構
五、影響組織發展的政治變量
小結
第四章 建構行動的意義
一、文化的動員作用
二、集體行動的框架
三、情感動員
四、國家的反向動員框架
小結
第五章 認同的力量
一、認同、社會認同與集體認同
二、集體認同的競爭
三、集體認同的斗爭功能
四、構造抗議認同
五、政治認同
小結
第六章 抗議手法
一、新舊抗議手法
二、抗議手法的選擇
三、抗議手法的演進
四、抗議手法與政權變遷
小結
第七章 抗議處理
一、抗議處理的風格
二、制度結構、警察文化與行動者聯盟
三、警察與抗議者的街頭對峙
四、政權類型的差異
五、抗議處理的後果
小結
第八章 集體抗議的影響
一、抗議影響的類型
二、影響抗議結果的內部條件
三、影響抗議結果的外部條件
四、內外條件的整合
小結
第九章 集體抗議與民主轉型
一、民主與民主化
二、民主轉型的結構條件
三、“精英中心”的轉型模式
四、底層動員模式
五、集體抗議的轉型機制
小結
余論
參考文獻
致謝
導言
第一章 社會變遷︰抗議的外部環境
一、市場化、經濟增長與邊緣化
二、結構、轉型與分裂
三、國家建設、危機與崩潰
四、文化、身份與沖突
小結
第二章 抗議的政治機遇及其限制
一、政治機遇結構
二、遏制機遇的國家因素
三、政治威脅
四、抗議創造機遇
小結
第三章 組織與網絡︰抗議的動員結構
一、抗議組織的功能
二、抗議組織的類型
三、組織的寡頭化趨勢
四、關系網絡︰微觀動員結構
五、影響組織發展的政治變量
小結
第四章 建構行動的意義
一、文化的動員作用
二、集體行動的框架
三、情感動員
四、國家的反向動員框架
小結
第五章 認同的力量
一、認同、社會認同與集體認同
二、集體認同的競爭
三、集體認同的斗爭功能
四、構造抗議認同
五、政治認同
小結
第六章 抗議手法
一、新舊抗議手法
二、抗議手法的選擇
三、抗議手法的演進
四、抗議手法與政權變遷
小結
第七章 抗議處理
一、抗議處理的風格
二、制度結構、警察文化與行動者聯盟
三、警察與抗議者的街頭對峙
四、政權類型的差異
五、抗議處理的後果
小結
第八章 集體抗議的影響
一、抗議影響的類型
二、影響抗議結果的內部條件
三、影響抗議結果的外部條件
四、內外條件的整合
小結
第九章 集體抗議與民主轉型
一、民主與民主化
二、民主轉型的結構條件
三、“精英中心”的轉型模式
四、底層動員模式
五、集體抗議的轉型機制
小結
余論
參考文獻
序
謝岳教授勤奮讀書,縝密思考,精心布局,字斟句酌,寫出《抗議政治學》。這本書,對政治學和社會學的學者與學生,對關心維穩的分析家,對專長發表機智言論的公共知識分子,都有獨特價值。
三十多年來,中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問題。不平衡,焦躁,失落,茫然,怨憤,逆反,諸多形容少男少女的詞匯,似乎都可以用來描繪中國社會的某些成員。一些發人深省和令人憂心的事件從開始發生,到層出不窮;從基本平和,到愈演愈烈。社會穩定和政治穩定成為社會科學研究和對策研究的重要問題。不同領域不同職業的研究者,從各自的學術或理論傳統出發,依據各自擁有的資料,跟蹤時局演進,界定事件類型,分析沖突成因,預料發展趨勢。與此相應,文獻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僅以界定事件為例,常見的說法就有“群體性事件”“社會治安事件”“暴力抗法”“非正常上訪”“異常上訪”“泄憤事件”“集體行動”“維權活動”“維權抗爭”“依法抗爭”“以法抗爭”“以理抗爭”。即使是專門從事相關研究的人,面對五花八門不斷翻新的名詞術語,也難免感到頭緒繁雜,如墮五里霧中。
謝岳教授的新作,為我們時刻保持清醒的大局觀,不糾纏于名號之爭,不被刻意含混晦澀的術語迷惑,提供了一幅清晰的理論地圖和一只可靠便攜的羅盤。他在導言中為本書的定位是︰“為抗議政治學發展提供一個基本的分析框架,包括重要概念、命題與理論,為抗議政治研究提供一幅最新版的‘地圖’。”這是一個看似容易實則艱難的任務。謝岳教授舉重若輕,不折不扣地兌現了他的承諾。他首先在導言中清楚界定了抗議政治學的研究對象,說明為什麼選用“抗議”一詞統稱各類抗爭言行。讀者可以不同意他的界定,但不會因為面對一個游移不定的活動靶而倍感挫折。正文九章,大體上分為三部分。前五章介紹有關抗議政治起源和緣起的主要理論和概念;第六、七章闡述分析抗議政治展開過程的重要學說與術語;第八、九兩章從分析路徑和測量方法兩方面討論如何檢驗抗議政治的後果與效果。從謝岳教授的章節安排,可以看出他的方法論和理論觀。分析與研究,听起來總有幾分深奧,其實就是嘗試解釋自己關心的事物的“始、中、終”(鄧拓語),從三不知走向三知。論事件,問︰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怎樣了?論人,問︰哪些人?什麼人?誰跟誰?回答每個問題,都從個別到特殊再到一般,多走幾遍,反復問究竟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檢視現存的解釋、概念和理論。同意的采用;不同意的,想清為什麼不同意,提出替代者。
如果你關心抗議政治並有興趣開展自己的研究,如果你相信人類的社會政治活動有共性而不屑以本土化為安于無知的遁詞,如果你有志于理論創新而不願重新發明車輪;那麼,謝岳教授這本書是可靠的導引,清晰的路線圖。
李連江
于香港中文大學
2010年5月31日
三十多年來,中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問題。不平衡,焦躁,失落,茫然,怨憤,逆反,諸多形容少男少女的詞匯,似乎都可以用來描繪中國社會的某些成員。一些發人深省和令人憂心的事件從開始發生,到層出不窮;從基本平和,到愈演愈烈。社會穩定和政治穩定成為社會科學研究和對策研究的重要問題。不同領域不同職業的研究者,從各自的學術或理論傳統出發,依據各自擁有的資料,跟蹤時局演進,界定事件類型,分析沖突成因,預料發展趨勢。與此相應,文獻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僅以界定事件為例,常見的說法就有“群體性事件”“社會治安事件”“暴力抗法”“非正常上訪”“異常上訪”“泄憤事件”“集體行動”“維權活動”“維權抗爭”“依法抗爭”“以法抗爭”“以理抗爭”。即使是專門從事相關研究的人,面對五花八門不斷翻新的名詞術語,也難免感到頭緒繁雜,如墮五里霧中。
謝岳教授的新作,為我們時刻保持清醒的大局觀,不糾纏于名號之爭,不被刻意含混晦澀的術語迷惑,提供了一幅清晰的理論地圖和一只可靠便攜的羅盤。他在導言中為本書的定位是︰“為抗議政治學發展提供一個基本的分析框架,包括重要概念、命題與理論,為抗議政治研究提供一幅最新版的‘地圖’。”這是一個看似容易實則艱難的任務。謝岳教授舉重若輕,不折不扣地兌現了他的承諾。他首先在導言中清楚界定了抗議政治學的研究對象,說明為什麼選用“抗議”一詞統稱各類抗爭言行。讀者可以不同意他的界定,但不會因為面對一個游移不定的活動靶而倍感挫折。正文九章,大體上分為三部分。前五章介紹有關抗議政治起源和緣起的主要理論和概念;第六、七章闡述分析抗議政治展開過程的重要學說與術語;第八、九兩章從分析路徑和測量方法兩方面討論如何檢驗抗議政治的後果與效果。從謝岳教授的章節安排,可以看出他的方法論和理論觀。分析與研究,听起來總有幾分深奧,其實就是嘗試解釋自己關心的事物的“始、中、終”(鄧拓語),從三不知走向三知。論事件,問︰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怎樣了?論人,問︰哪些人?什麼人?誰跟誰?回答每個問題,都從個別到特殊再到一般,多走幾遍,反復問究竟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檢視現存的解釋、概念和理論。同意的采用;不同意的,想清為什麼不同意,提出替代者。
如果你關心抗議政治並有興趣開展自己的研究,如果你相信人類的社會政治活動有共性而不屑以本土化為安于無知的遁詞,如果你有志于理論創新而不願重新發明車輪;那麼,謝岳教授這本書是可靠的導引,清晰的路線圖。
李連江
于香港中文大學
2010年5月31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