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藥又稱藥對,系用相互依賴、相互制約,以增強療效的兩味藥組方治病。本書由著名老中醫施今墨的得意門生呂景山編寫,在第3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較詳細地介紹了施今墨臨床常用對藥370余對,包括每對藥的組成、藥物圖像、單味功用、伍用功能、主治病癥、常用劑量及臨證經驗。組方簡便,療效確切,按其功效分類編排,是學習、應用中藥和方劑頗有價值的參考書,為軍醫版暢銷書之一,日本、韓國已先後譯成本國文字出版;台灣省已用繁體字出版。本書適于各級臨床醫師、基層醫務人員和醫藥院校師生閱讀參考。
呂景山,男,1934年生。河南偃師人。1962年畢業于北京中醫學院中醫本科。師從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先生、祝諶予教授。同年分配到山西省中醫研究所任醫師、主任醫師。1986年調山西中醫學院任教授。1991年調山西省針灸研究所任所長、主任醫師。現為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山西省中醫管理局高級顧問。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40余年,精研“藥對”,創用“穴對”和“同步行針法”,對糖尿病、冠心病、痛風、過敏性病癥頗有研究。主要著作有《施今墨對藥》(日本、韓國已譯為該國文字出版)《施今墨對藥臨床經驗集》(榮獲1982年度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施今墨醫案解讀》《呂景山對穴》(日本、韓國已譯為該國文字出版)《冠心病中醫診治與調理》《糖尿病中醫診治與調理》等。發表論文50余篇。1983年榮獲山西省衛生先進工作者稱號,1984年省工會給記二等功1次,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獲山西省老科協頒發的“突出貢獻獎”。
目錄
第1章 疏風解表清熱退熱類
(一)麻黃 桂枝
(二)荊芥 防風
(三)蔥白 淡豆豉
(四)桑葉 桑枝
(五)梔子 淡豆豉
(六)桑葉 菊花
(七)金銀花 連翹
(八)鉤藤 薄荷
(九)蔓荊子 連翹
(十)荊芥 黃芩
(十一)薄荷 石膏
(十二)僵蠶 荊芥穗
(十三)金銀花 金銀藤
(十四)白茅根 蘆根
(十五)淡竹葉 荷梗
(十六)知母 石膏
(十七)鮮地黃 干地黃
(十八)于地黃 白茅根
(十九)鮮地黃 石斛
(二十)南沙參 北沙參
(二十一)瓜萎皮 天花粉
(二十二)赤芍 白芍
(二十三)天冬 麥冬
(二十四)鱉甲 龜板
(二十五)青蒿 鱉甲
(二十六)知母 黃柏
(二十七)干地黃 熟地黃
(二十八)杏仁 淡豆豉
(二十九)水牛角 鮮地黃
(三十)羌活 石膏
第2章 芳香化濁清熱祛璁類
(一)藿香 佩蘭
(二)滑石 甘草
(三)車前子 六一散
(四)六一散 荷葉
(五)六一散 燈心草
(六)車前子 車前草
(七)六一散 血余炭
第3章 疏表透疹解毒止癢類
(一)葛根 升麻
(二)浮萍 紫草
(三)浮萍 牛蒡子
(四)蟬蛻 薄荷
(五)刺蒺藜 荊芥穗
(六)刺蒺藜 地膚子
(七)防風 烏梅
第4章 和表里調氣血類
(一)白芍 桂枝
(二)白芍 柴胡
(三)柴胡 黃芩
(四)黃芩 半夏
(五)知母 草果
(六)常山 草果
(七)柴胡 青蒿
第5章 止汗類
(一)黃(�氏) 防風
(二)山茱萸 牡蠣
(三)麻黃根 浮小麥
(四)黃(�氏) 牡蠣
(五)黃(�氏) 浮小麥
(六)五味子 五倍子
(七)黃(�氏) 附子
(八)烏梅 五味子
第6章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類
(一)黃芩 黃連
(二)紫花地丁 蒲公英
(三)牛蒡子 連翹
(四)馬勃 青黛
(五)馬勃 黛蛤散
(六)板藍根 山豆根
(七)板藍根 玄參
(八)石膏 細辛
(九)細辛 干地黃
(十)黃連 細辛
(十一)土茯苓 蚤休
(十二)升麻 桔梗
(十三)淡竹葉 石膏
(十四)甘草 蒲公英
第7章 通竅亮音療耳鳴類
(一)蟬蛻 鳳凰衣
(二)訶子 橘皮
(三)訶子 桔梗 甘草
(四)石菖蒲 蟬蛻
(五)磁石 石菖蒲
(六)蒼耳子 辛夷
第8章 化痰止咳下氣平喘類
第一節 化痰止咳
(一)浮海石 旋覆花
(二)半夏曲 旋覆花
(三)黛蛤散 浮海石
(四)枇杷葉 半夏
(五)膽星 旋覆花
(六)天竺黃 半夏曲
(七)橘紅 橘絡
(八)紫菀 橘紅
(九)白前 前胡
(十)白前 百部
(十一)半夏 橘皮
(十二)杏仁 川貝母
(十三)知母 川貝母
(十四)瓜蔞子 瓜萎皮
(十五)枇杷葉 六一散
(十六)麻黃 罌粟殼
(十七)人參 三七
(十八)阿膠 紫菀
(十九)木瓜 青黛
(二十)香附 五靈脂 牽牛子
(二十一)麻黃 杏仁
(二十二)杏仁 葶藶子
第二節 下氣平喘
(一)五味子 細辛
(二)五味子 干姜
(三)蘇子 紫菀
(四)萊菔子 白芥子
(五)葶藶子 大棗
(六)射干 麻黃
(七)山藥 牛蒡子
(八)橘皮 桑白皮
(九)桑白皮 地骨皮
(十)桑白皮 桑葉
(十一)熟地黃 麻黃
(十二)熟地黃 黑錫丹
(十四)補骨脂 胡桃會
(十五)補骨脂 蛤蚧
第9章 益胃止渴健脾降糖類
(一)蒼術 玄參
(二)黃(�氏) 山藥
(三)綠豆衣 薏苡仁
(四)葛根 丹參
(五)玄參 麥冬
(六)知母 黃柏 肉桂
(七)鮮地黃 淫羊藿
(八)熟地黃 山茱萸
第10章 醒脾開胃類
(一)雞內金 丹參
(二)雞內金 麥芽(或谷芽)
(三)烏梅 木瓜
(四)佩蘭 石草蒲
(五)厚樸花 代代花
(六)玫瑰花 代代花
第11章 健脾和胃降逆止嘔類
第12章 瀉下通便類
第13章 健脾止瀉固精止遺類
第14章 理氣解郁行帶消脹類
第15章 活血化瘀止血止痛類
第16章 寧心安神失眠類
第17章 平肝息風鎮靜鎮驚類
第18章 降血壓類
第19章 強心止痛類
第20章 利水消腫利濕排膿類
第21章 軟堅散結化石通淋類
第22章 補肝腎強盤骨類
第23章 祛(疏)風除濕通絡止痛類
第24章 其他類
中藥名索引
(一)麻黃 桂枝
(二)荊芥 防風
(三)蔥白 淡豆豉
(四)桑葉 桑枝
(五)梔子 淡豆豉
(六)桑葉 菊花
(七)金銀花 連翹
(八)鉤藤 薄荷
(九)蔓荊子 連翹
(十)荊芥 黃芩
(十一)薄荷 石膏
(十二)僵蠶 荊芥穗
(十三)金銀花 金銀藤
(十四)白茅根 蘆根
(十五)淡竹葉 荷梗
(十六)知母 石膏
(十七)鮮地黃 干地黃
(十八)于地黃 白茅根
(十九)鮮地黃 石斛
(二十)南沙參 北沙參
(二十一)瓜萎皮 天花粉
(二十二)赤芍 白芍
(二十三)天冬 麥冬
(二十四)鱉甲 龜板
(二十五)青蒿 鱉甲
(二十六)知母 黃柏
(二十七)干地黃 熟地黃
(二十八)杏仁 淡豆豉
(二十九)水牛角 鮮地黃
(三十)羌活 石膏
第2章 芳香化濁清熱祛璁類
(一)藿香 佩蘭
(二)滑石 甘草
(三)車前子 六一散
(四)六一散 荷葉
(五)六一散 燈心草
(六)車前子 車前草
(七)六一散 血余炭
第3章 疏表透疹解毒止癢類
(一)葛根 升麻
(二)浮萍 紫草
(三)浮萍 牛蒡子
(四)蟬蛻 薄荷
(五)刺蒺藜 荊芥穗
(六)刺蒺藜 地膚子
(七)防風 烏梅
第4章 和表里調氣血類
(一)白芍 桂枝
(二)白芍 柴胡
(三)柴胡 黃芩
(四)黃芩 半夏
(五)知母 草果
(六)常山 草果
(七)柴胡 青蒿
第5章 止汗類
(一)黃(�氏) 防風
(二)山茱萸 牡蠣
(三)麻黃根 浮小麥
(四)黃(�氏) 牡蠣
(五)黃(�氏) 浮小麥
(六)五味子 五倍子
(七)黃(�氏) 附子
(八)烏梅 五味子
第6章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類
(一)黃芩 黃連
(二)紫花地丁 蒲公英
(三)牛蒡子 連翹
(四)馬勃 青黛
(五)馬勃 黛蛤散
(六)板藍根 山豆根
(七)板藍根 玄參
(八)石膏 細辛
(九)細辛 干地黃
(十)黃連 細辛
(十一)土茯苓 蚤休
(十二)升麻 桔梗
(十三)淡竹葉 石膏
(十四)甘草 蒲公英
第7章 通竅亮音療耳鳴類
(一)蟬蛻 鳳凰衣
(二)訶子 橘皮
(三)訶子 桔梗 甘草
(四)石菖蒲 蟬蛻
(五)磁石 石菖蒲
(六)蒼耳子 辛夷
第8章 化痰止咳下氣平喘類
第一節 化痰止咳
(一)浮海石 旋覆花
(二)半夏曲 旋覆花
(三)黛蛤散 浮海石
(四)枇杷葉 半夏
(五)膽星 旋覆花
(六)天竺黃 半夏曲
(七)橘紅 橘絡
(八)紫菀 橘紅
(九)白前 前胡
(十)白前 百部
(十一)半夏 橘皮
(十二)杏仁 川貝母
(十三)知母 川貝母
(十四)瓜蔞子 瓜萎皮
(十五)枇杷葉 六一散
(十六)麻黃 罌粟殼
(十七)人參 三七
(十八)阿膠 紫菀
(十九)木瓜 青黛
(二十)香附 五靈脂 牽牛子
(二十一)麻黃 杏仁
(二十二)杏仁 葶藶子
第二節 下氣平喘
(一)五味子 細辛
(二)五味子 干姜
(三)蘇子 紫菀
(四)萊菔子 白芥子
(五)葶藶子 大棗
(六)射干 麻黃
(七)山藥 牛蒡子
(八)橘皮 桑白皮
(九)桑白皮 地骨皮
(十)桑白皮 桑葉
(十一)熟地黃 麻黃
(十二)熟地黃 黑錫丹
(十四)補骨脂 胡桃會
(十五)補骨脂 蛤蚧
第9章 益胃止渴健脾降糖類
(一)蒼術 玄參
(二)黃(�氏) 山藥
(三)綠豆衣 薏苡仁
(四)葛根 丹參
(五)玄參 麥冬
(六)知母 黃柏 肉桂
(七)鮮地黃 淫羊藿
(八)熟地黃 山茱萸
第10章 醒脾開胃類
(一)雞內金 丹參
(二)雞內金 麥芽(或谷芽)
(三)烏梅 木瓜
(四)佩蘭 石草蒲
(五)厚樸花 代代花
(六)玫瑰花 代代花
第11章 健脾和胃降逆止嘔類
第12章 瀉下通便類
第13章 健脾止瀉固精止遺類
第14章 理氣解郁行帶消脹類
第15章 活血化瘀止血止痛類
第16章 寧心安神失眠類
第17章 平肝息風鎮靜鎮驚類
第18章 降血壓類
第19章 強心止痛類
第20章 利水消腫利濕排膿類
第21章 軟堅散結化石通淋類
第22章 補肝腎強盤骨類
第23章 祛(疏)風除濕通絡止痛類
第24章 其他類
中藥名索引
序
先師施今墨精于辨證,善于用藥。嘗雲︰“臨證如臨陣,用藥如用兵。必須明辨證候,詳慎組方,靈活用藥。不知醫理,即難辨證;辨證不明,無從立法;遂致堆砌藥味,雜亂無章。”
古人原以單味藥立方,即謂之單方,後來體會出藥物之配合運用,較之單味藥增強療效,所以後世才有七方之分類,充分體現出藥物配伍的功效。
施今墨先生處方時,常常雙藥並書,寓意兩藥之配伍應用。其間有起到協同作用者,有互消其副作用專取所長者,有相互作用產生特殊效果者,皆稱之為對藥。余曾于施先生臨床用藥中積累上百數對藥,講授于北京中醫學院。景山同志當時在學,後又為我助手,也曾侍診于施今墨先生。經其潛心研究,重新整理,加以注釋,說明對藥之功用,在臨床使用頗為方便。北齊徐之才在前人《雷公藥對》一書基礎上,增修撰成《藥對》一書(已佚),其寓意亦是藥物配伍之運用。景山同志之作,亦可謂今之《藥對》矣!
現因索要此對藥之人甚多,遂交付出版,以適應廣大醫務人員之需要。
祝諶予
1981年3月于北京
古人原以單味藥立方,即謂之單方,後來體會出藥物之配合運用,較之單味藥增強療效,所以後世才有七方之分類,充分體現出藥物配伍的功效。
施今墨先生處方時,常常雙藥並書,寓意兩藥之配伍應用。其間有起到協同作用者,有互消其副作用專取所長者,有相互作用產生特殊效果者,皆稱之為對藥。余曾于施先生臨床用藥中積累上百數對藥,講授于北京中醫學院。景山同志當時在學,後又為我助手,也曾侍診于施今墨先生。經其潛心研究,重新整理,加以注釋,說明對藥之功用,在臨床使用頗為方便。北齊徐之才在前人《雷公藥對》一書基礎上,增修撰成《藥對》一書(已佚),其寓意亦是藥物配伍之運用。景山同志之作,亦可謂今之《藥對》矣!
現因索要此對藥之人甚多,遂交付出版,以適應廣大醫務人員之需要。
祝諶予
1981年3月于北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