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有關城市方面的著作不同,哈特金的這本書是一本真正的以全球發展為視角的著作。對于哈特金來說,城市不僅僅只是“生活的機器”,而它們還同時折射出這個地區的神韻、安全感以及生機等其內在的品質。從城市生命傳承的整體宏觀角度看,《全球城市史》一書的驚人價值將在于它是總結人類自身追求的經典。
喬爾‧科特金,(Joel Kotkin),“新美國基金會”歐文高級研究員,全球公認的未來學和城市問題研究權威,曾在紐約城市大學紐曼研究所和南加州建築學院任教,也是《華盛頓郵報》、《華爾街雜志》、《美國企業界》和《洛杉磯時報》等名牌媒體炙手可熱的專欄作家。在未來學、民族學和城市問題等研究領域受到各國廣泛關注,頗具權威性。其著作往往甫一面世,即成經典,在全球聲名遠播。
目錄
中文版序
鳴謝
前言
序言 神聖、安全、繁忙之地
城市經歷的普遍性
神聖之地
安全的需求
商業的作用
第一部分 全球背景下城市的興起
第一章 神聖的起源
美索不達米亞
埃及
印度和中國
美洲
第二章 權力的映射
薩爾貢︰帝國城市的創造者
巴比倫︰ 第一個都市大邑
安全保障與城市衰落
中國︰永恆的城市秩序
第三章 最初的商業都市
腓尼基的興起
“它的商人是王子”
腓尼基人衰落的根源
第二部分 歐洲的古典城市
第四章 希臘的成就
克里特
邁錫尼︰希臘的先驅
古典城邦
希臘人向外拓展
希臘城邦的末日
亞歷山大和希臘化城市
亞歷山大里亞︰ 第一個國際化大都市
亞歷山大夢想的破滅
第五章 羅馬
“勝利的羅馬人”
帝國城市的形成
羅馬︰大城市的原型
“一個由城市單元組成的聯邦”
第六章 古典城市的衰落
人之城與神之城
“一切都被廢棄”
君士坦丁堡︰幸存的城市
第三部分 東方的新紀元
第七章 伊斯蘭群島
穆罕默德的城市視野
伊斯蘭城市的本質
大馬士革︰人間天堂
巴格達︰“世界的十字路口”
開羅的黃金時代
從北非到中國邊界
印度︰伊斯蘭的再生
第八章 中央王國的城市
農業社會中的城市傳統
“居天下之中,禮也”
“若垂天之雲”
第九章 機會的喪失
繁榮的弊端
專制的局限
企業家受到壓制
歐洲的再度興起
第四部分 西方城市再拔頭籌
第十章 歐洲的城市復興
城市復興的神聖根源
城邦的復興
威尼斯︰“世界的珠寶盒”
佛羅倫薩與現代城市政治的興起
帝國城市征服城邦
西班牙人的崛起
巴黎︰終極的歐洲都城
第十一章 財富之城
擴展中的歐洲城市秩序
西班牙帝國的衰落
北方的崛起
阿姆斯特丹︰ 第一個偉大的現代商業城市
倫敦
世界資本主義之都
第五部分 工業城市
第十二章 盎格魯
蘭開夏︰工業革命的發源地
“齒輪暴虐”
“時代的英雄”
“世界花園”的城市化
19世紀工業化時代紐約的崛起
心髒地帶的城市
“進步”的挑戰
紐約︰終極的垂直城市
“如同國家大門口的女巫”
美國拔地而起
第十三章 工業主義及其反對者
工業主義的全球意義
日本突發性的工業革命
“鋼鐵大鱷”
重塑日本城市
納粹的實驗
俄國︰ 第三種選擇
通向革命之路
蘇維埃體制
“磨快斧頭”
共產主義的城市遺產
第六部分 現代大都市
第十四章 追求“更好的城市”
洛杉磯的願景
郊區短暫的歷史
“一根繩子上的50頭洋蔥”
一個新的城市視野
“六居室住房及大院落”
第十五章 郊區的勝利
“死一般沉睡”
“摩天大樓美如烈焰”
“偉大的成就”及其局限性
工業城市最後的煩惱
“普遍的渴望”
阿根廷和澳大利亞
英國和現代“花園城市”
西歐的郊區化
歐洲城市的隔都現象
甚至在巴黎
日本的“花園城市”
第十六章 後殖民時代的窘境
殖民地的遺產
“農村的城市化”
“歐洲的縮影”
“太平的日子”
城市歷史的致命斷裂
擅自佔住者城市的興起
非洲城市的悲劇
“社會的定時炸彈”
第十七章 “遠東的皇後”
印度的城市革命
東亞打破了舊有模式
漢城的崛起
英國的成功後裔
新加坡︰亞洲的模範城市
儒家思想的復興
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城市
四個現代化與中國城市的復興
上海的復興
郊區出現在東亞
結論 城市的未來
結論 城市的未來
巨型城市的危機
當代城市復興的局限
“距離的摧毀”
曇花一現的城市
社會分層的前景與局限
安全與城市的未來
恐怖分子的威脅
神聖的地方
城市發展大事年表
推薦閱讀書目
鳴謝
前言
序言 神聖、安全、繁忙之地
城市經歷的普遍性
神聖之地
安全的需求
商業的作用
第一部分 全球背景下城市的興起
第一章 神聖的起源
美索不達米亞
埃及
印度和中國
美洲
第二章 權力的映射
薩爾貢︰帝國城市的創造者
巴比倫︰ 第一個都市大邑
安全保障與城市衰落
中國︰永恆的城市秩序
第三章 最初的商業都市
腓尼基的興起
“它的商人是王子”
腓尼基人衰落的根源
第二部分 歐洲的古典城市
第四章 希臘的成就
克里特
邁錫尼︰希臘的先驅
古典城邦
希臘人向外拓展
希臘城邦的末日
亞歷山大和希臘化城市
亞歷山大里亞︰ 第一個國際化大都市
亞歷山大夢想的破滅
第五章 羅馬
“勝利的羅馬人”
帝國城市的形成
羅馬︰大城市的原型
“一個由城市單元組成的聯邦”
第六章 古典城市的衰落
人之城與神之城
“一切都被廢棄”
君士坦丁堡︰幸存的城市
第三部分 東方的新紀元
第七章 伊斯蘭群島
穆罕默德的城市視野
伊斯蘭城市的本質
大馬士革︰人間天堂
巴格達︰“世界的十字路口”
開羅的黃金時代
從北非到中國邊界
印度︰伊斯蘭的再生
第八章 中央王國的城市
農業社會中的城市傳統
“居天下之中,禮也”
“若垂天之雲”
第九章 機會的喪失
繁榮的弊端
專制的局限
企業家受到壓制
歐洲的再度興起
第四部分 西方城市再拔頭籌
第十章 歐洲的城市復興
城市復興的神聖根源
城邦的復興
威尼斯︰“世界的珠寶盒”
佛羅倫薩與現代城市政治的興起
帝國城市征服城邦
西班牙人的崛起
巴黎︰終極的歐洲都城
第十一章 財富之城
擴展中的歐洲城市秩序
西班牙帝國的衰落
北方的崛起
阿姆斯特丹︰ 第一個偉大的現代商業城市
倫敦
世界資本主義之都
第五部分 工業城市
第十二章 盎格魯
蘭開夏︰工業革命的發源地
“齒輪暴虐”
“時代的英雄”
“世界花園”的城市化
19世紀工業化時代紐約的崛起
心髒地帶的城市
“進步”的挑戰
紐約︰終極的垂直城市
“如同國家大門口的女巫”
美國拔地而起
第十三章 工業主義及其反對者
工業主義的全球意義
日本突發性的工業革命
“鋼鐵大鱷”
重塑日本城市
納粹的實驗
俄國︰ 第三種選擇
通向革命之路
蘇維埃體制
“磨快斧頭”
共產主義的城市遺產
第六部分 現代大都市
第十四章 追求“更好的城市”
洛杉磯的願景
郊區短暫的歷史
“一根繩子上的50頭洋蔥”
一個新的城市視野
“六居室住房及大院落”
第十五章 郊區的勝利
“死一般沉睡”
“摩天大樓美如烈焰”
“偉大的成就”及其局限性
工業城市最後的煩惱
“普遍的渴望”
阿根廷和澳大利亞
英國和現代“花園城市”
西歐的郊區化
歐洲城市的隔都現象
甚至在巴黎
日本的“花園城市”
第十六章 後殖民時代的窘境
殖民地的遺產
“農村的城市化”
“歐洲的縮影”
“太平的日子”
城市歷史的致命斷裂
擅自佔住者城市的興起
非洲城市的悲劇
“社會的定時炸彈”
第十七章 “遠東的皇後”
印度的城市革命
東亞打破了舊有模式
漢城的崛起
英國的成功後裔
新加坡︰亞洲的模範城市
儒家思想的復興
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城市
四個現代化與中國城市的復興
上海的復興
郊區出現在東亞
結論 城市的未來
結論 城市的未來
巨型城市的危機
當代城市復興的局限
“距離的摧毀”
曇花一現的城市
社會分層的前景與局限
安全與城市的未來
恐怖分子的威脅
神聖的地方
城市發展大事年表
推薦閱讀書目
序
筆者從事美國城市史研究 余年,對喬爾‧科特金並不陌生。他是總部設在華盛頓特區的“新美國基金會”歐文高級研究員,全球公認的未來學和城市問題研究權威。曾在紐約城市大學紐曼研究所和南加州建築學院任教,也是《華盛頓郵報》、《華爾街雜志》、《美國企業界》和《洛杉磯時報》等名牌媒體炙手可熱的專欄作家。他學貫古今,視野開闊,建樹甚多。其著作往往甫一出版,即成經典熱賣。在其發表的五部著作中,
《全球族》(Tribes)和《新地理》(New Geography)深受學術界推崇,好評如潮。
但是,當2005年5月出版社把這部帶著墨香的《全球城市史》(清樣稿)轉給我時,仍令我驚詫不已。這部縱論世界城市上下5000余年歷史的新著竟不到 萬字(英文),背封上幾位名家的評論卻十分了得︰賓夕法尼亞大學威托爾德‧雷布金斯基教授認為此書“觀點新穎獨到,令人折服,當與劉易斯‧芒福德、彼得‧霍爾、費爾南多‧布羅代爾的論著並列于城市史研究書架”。休斯敦市長鮑勃‧拉尼爾索性一言蔽之目,“對城市生活獨到而睿智的闡釋……堪稱傳世之作”。斯言如此,不禁令我誠惶誠恐。于是,我急不可待,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城市世界的林林總總,在他的筆下,線索清晰可辨,內容繁簡有致,思路見微知著。飛揚的文采,連珠式妙語,流水般行文,完全沒有一般學術論著的艱深晦澀。閱讀的過程,包括我後來翻譯的過程,既是審美上的享受,也有思考的快慰。短短一百多頁的文字,不啻一次穿越城市時空隧道的奇妙旅行。
科特金以其神來之筆,把我們帶人一個似曾相識但又別有意境的城市世界︰從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河流域和中國的宗教中心,到古典時期的羅馬帝國中心,伊斯蘭世界城市,歐洲威尼斯等商業城市,再到後來的倫敦、紐約等工業城市,一直到今天以洛杉磯為代表的後工業化城市。他發現,這個城市世界從發軔伊始,就帶有某些共同的特征,盡管它們可能遠隔重洋、相距萬里。當年“孤獨的文明”阿茲特克帝國都城特諾奇蒂特蘭城,與公元前數千年興起的古巴比倫城同為上古城市文明的奇葩,它們之間毫無聯系,卻具有驚人的相似特征。1519年前後當人們發現這一現象時它曾轟動一時。那麼,它們具有什麼樣的共同特征呢?科特金將之高度概括為六個字︰神聖、安全、繁忙。如欲成為世界名城,必須具備精神、政治、經濟這三個方面的特質,三者缺一不可。只要有一個薄弱環節,都會損毀其基礎,甚至最終導致其衰亡D
所謂神聖(sacred),屬宗教層面的概念,廣義上也可理解為道德操守的約束或市民屬性的認同,是某城市賴以維系的精神支柱。此書開篇的標題就是“神聖的起源”。最早留下城市永久性印記的是在美索不達米亞出現的一度擁有25萬人口的巴比倫,全稱為“巴比一伊拉尼”(Babi - ilani),喻為諸神于此處降臨大地的“眾神之門”。後來繁衍生息在此地的其他民族,從巴比倫人和亞述人到波斯人,都把他們的城市想象成最神聖之地,把他們的城市與神祗密切相連。蘇美爾人、羅馬人也篤信宗教,基督教在羅馬帝國時期甚至成為國教,其城市自然是宗教中心。公元前2千紀中國開始的獨特的、內生性城市進程,同樣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統治者希望通過撫慰諸神來規範自然萬物和塵世,都城不僅僅是世俗權力所在地,也是“中央王國”的中ˋb, “居天下之中,禮也”觀念的具體體現。它們履行著類似麥加、麥地那和耶路撒冷等伊斯蘭教聖地的功能,但是側重點有明顯的不同。穆斯林的聖地是宗教聖地,從伊斯蘭歷史的第一個千年之後,就不再是政治權力所在地。伊斯蘭文明所孕育的城市文化、宗教關懷體現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同萬能的真主之間的合一。在伊斯蘭城市的布局中,清真寺成為城市生活的中心。但在中國,權力和神聖可以相互切換︰皇帝居住的地方,也就是神聖的地方。在遙遠的美洲,宗教的優先地位更為突出。北美的墨西哥、南美地區的秘魯和美洲其他早期文明建成的第一批城市都將宗教建築置于大都市中心的心髒地帶。用一位美國歷史學者的話來說,在世界各地早期城市的興起過程中,存在著某種“心理一致”的現象。
……
但是,當2005年5月出版社把這部帶著墨香的《全球城市史》(清樣稿)轉給我時,仍令我驚詫不已。這部縱論世界城市上下5000余年歷史的新著竟不到 萬字(英文),背封上幾位名家的評論卻十分了得︰賓夕法尼亞大學威托爾德‧雷布金斯基教授認為此書“觀點新穎獨到,令人折服,當與劉易斯‧芒福德、彼得‧霍爾、費爾南多‧布羅代爾的論著並列于城市史研究書架”。休斯敦市長鮑勃‧拉尼爾索性一言蔽之目,“對城市生活獨到而睿智的闡釋……堪稱傳世之作”。斯言如此,不禁令我誠惶誠恐。于是,我急不可待,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城市世界的林林總總,在他的筆下,線索清晰可辨,內容繁簡有致,思路見微知著。飛揚的文采,連珠式妙語,流水般行文,完全沒有一般學術論著的艱深晦澀。閱讀的過程,包括我後來翻譯的過程,既是審美上的享受,也有思考的快慰。短短一百多頁的文字,不啻一次穿越城市時空隧道的奇妙旅行。
科特金以其神來之筆,把我們帶人一個似曾相識但又別有意境的城市世界︰從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河流域和中國的宗教中心,到古典時期的羅馬帝國中心,伊斯蘭世界城市,歐洲威尼斯等商業城市,再到後來的倫敦、紐約等工業城市,一直到今天以洛杉磯為代表的後工業化城市。他發現,這個城市世界從發軔伊始,就帶有某些共同的特征,盡管它們可能遠隔重洋、相距萬里。當年“孤獨的文明”阿茲特克帝國都城特諾奇蒂特蘭城,與公元前數千年興起的古巴比倫城同為上古城市文明的奇葩,它們之間毫無聯系,卻具有驚人的相似特征。1519年前後當人們發現這一現象時它曾轟動一時。那麼,它們具有什麼樣的共同特征呢?科特金將之高度概括為六個字︰神聖、安全、繁忙。如欲成為世界名城,必須具備精神、政治、經濟這三個方面的特質,三者缺一不可。只要有一個薄弱環節,都會損毀其基礎,甚至最終導致其衰亡D
所謂神聖(sacred),屬宗教層面的概念,廣義上也可理解為道德操守的約束或市民屬性的認同,是某城市賴以維系的精神支柱。此書開篇的標題就是“神聖的起源”。最早留下城市永久性印記的是在美索不達米亞出現的一度擁有25萬人口的巴比倫,全稱為“巴比一伊拉尼”(Babi - ilani),喻為諸神于此處降臨大地的“眾神之門”。後來繁衍生息在此地的其他民族,從巴比倫人和亞述人到波斯人,都把他們的城市想象成最神聖之地,把他們的城市與神祗密切相連。蘇美爾人、羅馬人也篤信宗教,基督教在羅馬帝國時期甚至成為國教,其城市自然是宗教中心。公元前2千紀中國開始的獨特的、內生性城市進程,同樣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統治者希望通過撫慰諸神來規範自然萬物和塵世,都城不僅僅是世俗權力所在地,也是“中央王國”的中ˋb, “居天下之中,禮也”觀念的具體體現。它們履行著類似麥加、麥地那和耶路撒冷等伊斯蘭教聖地的功能,但是側重點有明顯的不同。穆斯林的聖地是宗教聖地,從伊斯蘭歷史的第一個千年之後,就不再是政治權力所在地。伊斯蘭文明所孕育的城市文化、宗教關懷體現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同萬能的真主之間的合一。在伊斯蘭城市的布局中,清真寺成為城市生活的中心。但在中國,權力和神聖可以相互切換︰皇帝居住的地方,也就是神聖的地方。在遙遠的美洲,宗教的優先地位更為突出。北美的墨西哥、南美地區的秘魯和美洲其他早期文明建成的第一批城市都將宗教建築置于大都市中心的心髒地帶。用一位美國歷史學者的話來說,在世界各地早期城市的興起過程中,存在著某種“心理一致”的現象。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