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維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是俄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文化一歷史學說(culture-history theory)自旬創始人。維果茨基1917年畢業于莫斯科大學(University of Moscow)法律系和沙尼亞夫斯基大學(University of
Shaniavsky)歷史一哲學系,因對心理學感興趣而廣泛閱讀了心理學、語言學和其他有關社會科學的著作,並先後在莫斯科實驗心理學研究所和莫斯科心理研究所任職。1934年因患肺病逝世,享年只有38歲。《思維與語言》(Thought and Language)這部代表作刊布于維果茨基逝世後數月。
維果茨基創立的文化一歷史學說,其核心問題是高級心理機能(high psychological function)的發展rlij題。
維果茨基關于f蕁級心理機能的發展觀點,起始于他對意識的看法。針對當時的客觀心理學,他反對把意識從心理學研究領域中完全排除出去,認為辯證唯物主義不否定作為腦的機能和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屬性的意識實在性,也不否認對它進行科學的因而也是嚴格客觀的研究的必要性。與意識問題緊密聯系的是高級心理機能問題,維果茨基對高級心理機能的研究,促使他創立了文化一歷史的發展理論。
一
維果茨基認為,傳統上,關于高級心理機能,它的結構、發生和發展,以及它的所有特殊規律性,存在著兩種傾向︰一是把它歸結為較簡單程度的過程;一是把它分解為單個的組成成分。前者為客觀心理學(obj ective psychology),它“始終不承認高級機能和低級機能的差別”;後者為主觀心理學(subjective
psychology),它認為在每一初級機能之上還聳立著“不知從何而來的第二層次”(即高級機能層次)︰在機械記憶之上是邏輯記憶,在不隨意注意之上是隨意注意,在再現想象之上是創造性想象,在形象思維之上是概念思維,在低級感情之上是高級感情,在一時沖動的願望之上是具有遠見的願望。但這些高級機能的起源並不清楚,這就導致人們認為它們原本是與低級機能一起被預先安排好了的;在發生、機能和結構上同低級機能沒有任何聯系,無法在低級機能上找到自己的本源。
這種關于高級機能和低級機能問題的不正確看法,反映在兒童心理學中,便是不去研究高級心理機能的發生和發展,而是傾向于分析已經形成的、發展的行為形式,或是不研究發展本身的過程及其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的過渡,而是去說明它們在發展的不同階段上的單個行為形式。
與上述觀點相反,維果茨基提出了理解發展的文化一歷史原則︰心理的發展,應當從歷史的觀點,而不是抽象的觀點,不是在社會環境之外,而是在同它們的作用的不可分割的聯系中,加以理解。這一原則基于這樣一個論點︰現代文明的成人的行為是兩種不同發展過程——動物生物進化和人類歷史發展——的結果,由于這樣,最初原始的人變成了現代文明的人。在種系發生(phylogeny)中,這兩個過程是以獨立的、互不依賴的發展路線單獨地表現出來的,然而,在個體發生(contogeny)中,它們卻匯合在一起了,因為兒童從生下來的第一天起就處在他的周圍社會環境的一定影響之下。由于這種影響,便使人產生和形成著新的行為系統。這種新的行為系統是在具備一定的生物成熟的情況下形成起來的,它並不要求改變人的生物類型,但由此組成的高級機能(言語思維、邏輯記憶、概念形式、隨意注意和意志等),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則發生著深刻而全面的變化。可見,高級機能是在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由那些低級機能變成的。“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社會的人改變著自己行為的方式和方法,並使其天生的素質和機能發生變化,形成和創造出新的行為方式——特殊的文化方式。”由此,決定了必須在人的發展中研究心理機能,也即從人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來的始基的形式開始,直到高級行為過程和高級心理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