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文學研究

莊子文學研究
定價:192
NT $ 167
 

內容簡介

莊子的處世態度是表面從俗,精神脫俗,從而形成了“從俗脫俗”思想。這對後世影響甚巨,“以俗為雅”的文藝思想即由此脫胎而出。“以俗為雅”之俗指凡俗、通俗,雅則指高雅。這個命題既與“從俗脫俗”思想息息相通,又符合藝術辯證法的原則。“以俗為雅”是一個普遍的文學現象,體裁的運用、語言的表達、題材的選擇、章法結構的組織、意境的創造等都可“以俗為雅”。


孫克強,男,1957年9月生于河南省開封市。1992年畢業于復旦大學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南開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學術與社會兼職:中國韻文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宋代文學學會理事、東亞人文學會(韓國)理事,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中國韻文學刊》編委、《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台灣)編委等。從事研究領域︰詞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中國文學批評史。
 

目錄

序言(白本松)
第一章 《莊子》的主要思想
第一節 《莊子》的人生哲學——游乎四海之外
第二節 《莊子》的社會思想——方今之世,僅免刑焉
第三節 《莊子》的自然哲學——恢��怪,道通為一
第二章 莊子的母體文化及與楚文化的關系
第一節 莊子的北方文化根基
第二節 莊子與楚文化的關系
第三章 《莊子》的寓言世界
第一節 《莊子》寓言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莊子》寓言的思想觀念
第三節 《莊子》寓言的人生意蘊
第四節 《莊子》寓言的審美意蘊
第四章 《莊子》寓言敘事模式研究
第一節 《莊子》寓言理論
第二節 《莊子》寓言敘事模式
第三節 《莊子》寓言敘事謀略
第四節 《莊子》寓言敘事的地位
第五章 “三言”與《莊子》思想的表述
第一節 大道不稱,大辯不言——《莊子》獨特的言說方式
第二節 異名同實,其指一也——“三言”辨析
第三節 指窮于為薪——《莊子》三言的理論貢獻
第六章 《莊子》語言哲學論
第一節 “可說”與“不可說”
第二節 緣何“不可說”
第三節 說“不可說”
第四節 說“不可說”之說
第五節 說“不可說”之說之本質
第七章 莊子之夢︰浪漫的夢象藝術
第一節 對夢及生死的認識︰精神妄想,氣之聚散
第二節 莊子之夢的創作背景
第三節 莊子之夢︰夢象釋情理,自由為主線
第四節 莊子之夢對前人夢描摹的承襲與突破
第八章 莊子與屈原風格淵源比較論
第一節 莊屈風格相近的淵源
第二節 莊屈風格相異的淵源
第九章 莊子與屈原悲劇意識比較論
第一節 莊屈悲劇意識的時代文化背景
第二節 宇宙意識與生命意識是莊屈悲劇意識的哲學基礎
第三節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沖突是莊屈悲劇意識產生的社會基礎
第四節 莊屈悲劇意識的典型心態——孤獨
第五節 莊屈悲劇意識的解脫方式——避世與殉道
第十章 莊子哲學與詩學︰“從俗脫俗”與“以俗為雅”
第一節 莊子的“從俗脫俗”觀
第二節 以俗為雅
第三節 “以俗為雅”的藝術表現
第十一章 《莊子》與中國藝術精神
第一節 從哲學思想到藝術精神的轉變
第二節 構成中國藝術精神的幾種基本觀念
第十二章 宋代莊學
第一節 宋前莊學概述
第二節 宋代的莊學文獻
第三節 宋代莊學研究的思想傾向
第四節 宋代莊學研究的特點及其意義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雖然不是一人一時之作,也不是幾個人按照主編事先擬好的寫作大綱分工合作,甚至還不是幾個人在大約相同的時期內共同寫成的,而是在前後相差十幾年的時間內由各位作者自選題目完成的相對獨立的學術論文,最後由主編選編在一起,按章、節排列而成的一本書。因而各章之間在組織結構上雖然沒有明顯的內在邏輯,但是由于在內容上有一個突出的中心議題——莊子文學研究,各章基本上都是圍繞這個中心展開,從不同方面,不同層次對中心的闡發,自然形成了一個有著明顯的內在邏輯關系體系,從而比較清晰地體現了主編的編輯意圖,所以不失為一本較好的學術研究專著。這在對莊子文學研究相對薄弱的今天,應該說是具有它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的。

我和本書的其他幾位作者之間,既有師生之分,又有朋友之誼,所以他們的文章初稿我原是讀過的。盡管如此,今天重讀,仍有新鮮之惑,原因是他們的文章,在今天看來,仍然篇篇皆有新意,總能使人得到房發,非拾人牙慧者所能比擬。例如︰在《莊子的母體文化及與楚文化的關系》一章中,作者明確指出,莊子“無論他後來又受到別的什麼影響,他仍是北方學者”,“莊子一生多居家隱居,燻陶沐浴的多是北方文化的氛圍”,因而莊予在“運用神話方面與屈賦相比,神話材料的接受系統與運用手法等等無不帶有北方色彩”。然後又以很大篇幅,詳細論說莊子與楚文化的關系,指出“由于歷史的、時代的、思想的原因,他接受了楚文化的影響,因而在他身上既有北方母體文化的基蠶,又有楚文化的某些色彩”。但在莊子身上表現出來的楚文化的色彩,又與屈原的文學風格有所不同,“屈原是楚文化土壤中土生土長的詩人。楚文化在他身上更多地表現為民族心理的積澱和潛意識的表露,帶有更多的原始活力和下意識特點;莊子則是由一個文化體系向另一個文化體系轉變的人物,他所表現出來的理智冷靜的態度和有選擇、改造方式,無不與莊子接受楚文化的方式有著密切關系。”像這樣對莊子的文化身份給以明確的定位,既具體又全面的深刻論述,至今罕見。《莊子與屈原風格淵源比較論》可以說是第二章的續篇。在這一章中,作者深入細致地分析了莊屈這兩座文學史上古典浪漫主義的高峰在風格上的異同,並深刻地揭示了它們形成的主要原因,和以往學者大多停止對其風格的客觀描述上,無疑是大大進了一步,讀之使入耳目一新。作者指出,共同的時代精神和所受殷商文化影響是他們藝術風格相近的原因;而宋、楚不同的民族歷史所形成不同的民族傳統、民族心理及民族性格,是莊屈思想不同的文化根基,表現在創作上就形成二人迥異的藝術風格︰“莊屈雖同為浪漫主義的大師,但莊子冷峻超脫,屈原熱情奔放。”又由于二人的思想基礎不同,決定了他們在對待神話態度上也不一樣,屈原更多地接受神話的積極精神,而莊子卻從消極方面對神話資料進行選擇或改造,因而也表現出明顯不同的藝術趣味︰“屈原作品中神話題材的運用還具有不自覺的性質,再現出對巫史文化的直接繼承,上古神話中積極精神被屈原繼承下來。莊子則把神話傳說完全理性化,並以自己的哲學思想為原則加以改造,有選擇地為闡述人生觀服務,因此,浪漫因素、氣質體現在形式和內容、思想和風格的統一上,具有自覺的特點。思想的消極就決定了他風格上的消極性。”這些論述極為深刻,顯示作者銳敏的學術眼光。另外,與_此章內容相聯系的還有第九章《主子與屈原悲劇意識比較論》,這一章里,作者將視線聚焦在莊屈共同具有悲劇意識這一點上展開分析,從莊屈生活時代的文化背景、哲學基礎、社會現實基礎、心理形態以及解脫方式等幾個方面,對二人悲劇意識的具體內涵、表現方式以及最終走向進行比較,頗有說服力地論證他們人生歷程異同和呈現出來文化意義,是較為深刻的見解。以往人們對屈原的悲劇意識論述較多,對莊子的悲劇意識則缺乏認識,作者能提出莊子的悲劇意識並給以較為系統的全面的闡釋,僅此一點就具有啟發意義,足證此文有學術價值。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