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園地

我們的園地
定價:252
NT $ 126
 

內容簡介

本書是北大中文系百年系慶紀念圖書之一,精選了建系以來系內主辦的報紙、刊物上的優秀作品,輔以刊物介紹和書影,系統展現了師生創作園地的沿革以及精彩紛呈的文學創作。文集中的文字,都是中文系友的真情流露,每個從五院走出來的人,都對這片園地有著無盡的留戀。

從馬神廟到紅樓再到如今的五院,北大中文系貫穿了中國學術百年,除了學者,中文系還出作家、詩人、政治家、企業家……我們梳理部分中文系人,用圖說的方式呈現百年北大中文系的人文景觀。

“北大中文百年紀念”叢書,包括《我們的師長》、《我們的青春》、《我們的學友》、《我們的詩文》、《我們的五院》和《我們的園地》等6冊。本書為《我們的園地》,文集中的文字,都是中文系友的真情流露,每個從五院走出來的人,都對這片園地有著無盡的留戀。

本書是《北大中文百年紀念》叢書中的《我們的園地》。
 

目錄

那些日漸清晰的足跡(代序)
|早晨|
愛——給獄中情人(詩歌)
記憶的碎片(詩歌)
秋天交響樂(小說)
最初的流星(小說)
|未名湖|
第一個星期天(詩歌)
補課(詩歌)
深深的小院——訪掛甲屯彭總故居(詩歌)
江南晨雨(詩歌)
零點——寫在兩個時代相交的時刻(詩歌)
告別(詩歌)
聲音(詩歌)
古運河(詩歌)
湖水‧春風‧白楊(詩歌)
下圍棋(詩歌)
戲答《愛情詩》(詩歌)
阿盛(小說)
小犯罪(小說)
幸福大街十三號(小說)
瓜地一夜(小說)
|啟明星|
友誼萬歲(外一首)(詩歌)
美麗(外一首)——給F(詩歌)
房屋與梅樹(詩歌)
神往(詩歌)
深淵——致C(詩歌)
巴山夜雨(詩歌)
懸崖上的百合花(詩歌)
等待的結果(詩歌)
陽光(組詩)(詩歌)
春天在一棵大樹下我獨自(詩歌)
桌上的黃金花(詩歌)
在那遙遠的地方(詩歌)
愛情玄學(三首)(詩歌)
情歌之一(詩歌)
情歌之二(詩歌)
夢中的紙馬(詩歌)
斑馬(詩歌)
川西(詩歌)
舊居(詩歌)
深居——給茗風(詩歌)
飛翔十四行——給雀雀(詩歌)
戈麥詩二首(詩歌)
死亡詩章(詩歌)
海子(詩歌)
穿黑裙子的卡秋莎(詩歌)
紅鯉魚(詩歌)
語言(詩歌)
關于雪、花楸樹以及安娜(詩歌)
時間涼得比海水更快……(詩歌)
假如生活……(詩歌)
詩歌練習︰落葉村莊(詩歌)
詩歌練習︰南方玫瑰(詩歌)
梳形橋(詩歌)
必須重新開始一場雪(詩歌)
一個心肌炎患者的夢(詩歌)
勒斯波斯島的薩福之歌(詩歌)
酒後(詩歌)
姑娘姑娘你的海怎麼了(詩歌)
十月十六日夜暢春園陽台賞月(詩歌)
無題,為諸友戲作(詩歌)
寫給艾青(詩歌)
求生(小說)
陽光下的海灘——懷著愛與淒楚(小說)
上坡路與下坡路是同一條路(小說)
杰的故事︰關于狀態和歷史的滑稽劇布景(小說)
夏至(小說)
小紅燈籠(散文)
遠方(散文)
雪地回憶(散文)
永無歸期(散文)
想起了我的爺爺(散文)
湖光塔影撥流年(散文)
|大學生作品選|
|未名湖詩選集(1980—1985)|
|折光|
|綠草地|
|候鳥|
|方河|
|偏移|
|走過昌平|
|世紀風|
|博雅|
|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文學增刊|
|炎土|
|抽屜|
|我們|
|中文系第三後原創大賽獲獎作品集|
|在流放地|
|縱橫|
|漂泊的太陽|
|北京大學校刊‧百花園|
|北大學生報|
|空格二十|
|天方|
|北社|
編後記
 

隨著時光流逝,前輩們漸行漸遠,其足跡本該日漸模糊才是;可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有心人的不斷追憶與闡釋,加上學術史眼光的燭照,那些上下求索,堅定前行的身影與足跡,不但沒有泯滅,反而變得日漸清晰。

為什麼?道理很簡單,距離太近,難辨清濁與高低;大風揚塵,剩下來的,方才是“真金子”。今日活躍在舞台中心的,二十年後、五十年後、一百年後,是否還能常被學界記憶,很難說。作為讀者,或許眼前浮雲太厚,遮蔽了你我的視線;或許觀察角度不對,限制了你我的眼光。借用魯迅的話,“偉大也要有人懂”。就像今天學界紛紛傳誦王國維、陳寅恪,二十年前可不是這樣。在這個意義上,時間是最好的裁判,不管多厚的油彩,總會有剝落的時候,那時,什麼是“生命之真”,何者為學術史上的“關鍵時刻”,方才一目了然。

當然,這里有個前提,那就是,對于那些曾經作出若干貢獻的先行者,後人須保有足夠的敬意與同情。十五年前,我寫《與學者結緣》,提及“並非每個文人都經得起‘閱讀’,學者自然也不例外。在覓到一本絕妙好書的同時,遭遇值得再三品味的學者,實在是一種幸運”。所謂“結緣”,除了討論學理是非,更希望兼及人格魅力。在我看來,與第一流學者一一尤其是有思想家氣質的學者“結緣”,是一種提高自己趣味與境界的“捷徑”。舉例來說,從事現代文學或現代思想研究的,多願意與魯迅“結緣”,就因其有助于心靈的淨化與精神的提升。

對于學生來說,與第一流學者的“結緣”是在課堂。他們直接面對且日後追懷不已的,並非那些枯燥無味的“課程表”,而是曾生氣勃勃地活躍在講台上的教授們-20世紀中國的“大歷史”、此時此地的“小環境”,講授者個人的學識與才情,與作為听眾的學生們共同釀造了諸多充滿靈氣、變化莫測、讓後世讀者追懷不已的“文學課堂”。

如此說來,後人論及某某教授,只談“學問”大小,而不關心其“教學”好壞,這其實是偏頗的。沒有錄音錄像設備,所謂北大課堂上黃侃如何狂放,黃節怎麼深沉,還有魯迅的借題發揮等,所有這些,都只能借助當事人或旁觀者的“言說”。即便窮盡所有存世史料,也無法完整地“重建現場”;但搜集、稽考並解讀這些零星史料,還是有助于我們“進入歷史”。

時人談論大學,喜歡引梅貽琦半個多世紀前的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何為大師,除了學問淵深,還有人格魅力。記得魯迅《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有這麼一句話︰“先生的音容笑貌,還在目前,而所講的《說文解字》,卻一句也不記得了。”其實,對于很多老學生來說,走出校門,讓你獲益無窮、一輩子無法忘懷的,不是具體的專業知識,而是教授們的言談舉止,即所謂“先生的音容笑貌”是也。在我看來,那些課堂內外的朗朗笑聲,那些師生間真誠的精神對話,才是最最要緊的。

除了井然有序、正襟危坐的“學術史”,那些雋永的學人“側影”與學界“閑話”,同樣值得珍惜。前者見其學養,後者顯出精神,長短厚薄間,互相呼應,方能顯示百年老系的“英雄本色”。老北大的中國文學門(系),有燦若繁星的名教授,若姚永樸、黃節、魯迅、劉師培、吳梅、周作人、黃侃、錢玄同、沈兼士、劉文典、楊振聲、胡適、劉半農、廢名、孫楷第、羅常培、俞平伯、羅庸、唐蘭、沈從文等(按生年排列,下同),這回就不說了,因其業績廣為人知;需要表彰的,是1952年院系調整後,長期執教于北大中文系的諸多先生。因為,正是他們的努力,奠定了今日北大中文系的根基。

有鑒于此,我們將推出“北大中文文庫”,選擇二十位已去世的北大中文系名教授(游國恩、楊晦、王力、魏建功、袁家驊、岑麒祥、浦江清、吳組緗、林庚、高名凱、季鎮淮、王瑤、周祖謨、陰法魯、朱德熙、林燾、陳貽掀、徐通鏘、金開誠、褚斌杰),為其編纂適合于大學生/研究生閱讀的“文選”,讓其與年輕一輩展開持久且深入的“對話”。此外,還將刊行《我們的師長》、《我們的學友》、《我們的五院》、《我們的青春》、《我們的園地》、《我們的詩文>等散文隨筆集,獻給北大中文系百年慶典。也就是說,除了著述,還有課堂;除了教授,還有學生;除了學問,還有心情;除了大師之登高一呼,還有同事之配合默契;除了風和日麗時之引吭高歌,還有風雨如晦時之相濡以沫——這才是值得我們永遠追懷的“大學生活”。

沒錯,學問乃天下之公器,可有了“師承”,有了“同窗之誼”,閱讀傳世佳作,以及這些書籍背後透露出來的或燦爛或慘淡的人生,則另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正因此,長久凝視著百年間那些歪歪斜斜、時深時淺,但卻永遠向前的前輩們的足跡,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

作為弟子、作為後學、作為讀者,有機會與曾在北大中文系傳道授業解惑的諸多先賢們“結緣”,實在幸福。

陳平原 2010年5月5日于京西圃明園花園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5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