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上海夜景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豎在外灘腳手架上的三個電影大銀幕。擔任上海軍事總督的國民黨將軍同美國海軍合作,安排在這里連續放映歐洲和太平洋戰區的新聞片,以便上海市民對最近結束的世界大戰有所見聞。
吉姆跨下搖晃的舷梯的最后一級,抬頭看那顫動的影像,在大飯店和夜總會外牆上的霓虹燈招牌和彩燈的對比下,銀幕上的影像僅僅只能留個淡淡的痕跡。擴音器里播出的配音好像是壓過車水馬龍的鬧聲的大炮隆隆。他是在上海聖三一教堂地窖里看新聞片開始這場戰爭的,現在又在同樣一些重復的形象下結束這場戰爭——俄國機槍手在斯大林格勒廢墟中挺進、美國海軍陸戰隊用火焰噴射器襲擊太平洋一個島嶼上的日本守軍、皇家空軍戰斗機掃射德國鐵路調車場的軍火列車……
詹姆斯·格雷厄姆·巴拉德,一九三○年在上海出生,珍珠港事變后,被日軍羈押在龍華集中營;一九四六年,他和父母返回英國。巴拉德在劍橋修讀醫學兩年,接着做過廣告擬稿員和搬運人工,后來參加英國皇家空軍。 巴拉德五十年代參與科學雜志編輯,開始發表短篇小說。一九六二年,他第一部重要的長篇小說《淹沒的世界》(The Drowned World)出版。他獲得好評的代表作,包括《暴行展示》(The
Atrocity Exhibition)、《撞車》(Crash)和《太陽帝國》(Empire of the Sun)等。自傳體小說《太陽帝國》曾入圍英國克獎評選,獲得衛報小說獎和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由著名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於一九八七年搬上銀幕;《撞車》由加拿大導演大衛·克羅伯格拍成電影,贏得一九九六年戛納國際電影節特別大獎。
巴拉德是英國六十年代新浪潮派科幻小說的代表作家,有「科幻小說之王」的美譽。他出版長著小說二十余部,是當代英國公認的最傑出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