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宿約:故宮藏黃易漢魏碑刻特集

蓬萊宿約:故宮藏黃易漢魏碑刻特集
定價:1260
NT $ 1,096
  • 作者:@秦明 @編/著
  •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0479528
  • ISBN13:9787800479526
  • 裝訂:207頁 / 28 x 22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故宮博物院舉辦黃易舊藏漢魏碑刻拓本展覽,按照黃易訪碑的地區分段陳列出了許多漢魏名品和善本、早本,別開生面。同時也幫助人們對清代著名金石考古家與畫家黃易(1744~1802年)的生平活動做一個回顧。中國文化學術史上乾嘉時期,群星燦爛,黃易位列其中。他是值得后人紀念的,也是有待研究的。

黃易多才多藝,既做官,精究河防事宜;又為學,博及群書,尤篤金石;還從藝,工篆隸,善畫山水。在石刻研究方面,有幾點是特別值得稱道的。

第一,他對石刻做了大量的分區域的實地調查,勘查記錄原石情況,升碑、洗碑、拓碑,並寫訪碑日記將調查的全過程如實記下(如《嵩洛訪碑日記》、《岱岩訪古日記》),為編目和考證積累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翁方綱《兩漢金石記》、王昶《金石萃編》等石刻名著都大量采用。

第二,繪訪碑圖。用山水畫的形式,把碑石、摩崖、造像、石窟的形狀、位置、環境和所在地點真切地描畫出來,一般用廣角,取遠景。同時以題寫加以說明、補充。與其他畫家的訪碑、讀碑圖不同的是,黃易畫的是完全紀實的科學圖譜式的。

第三,將家藏宋拓漢石經殘石、武梁祠畫像及榜題、魏元丕碑、范式碑和當時罕見的成陽靈台碑、朱龜碑、譙敏碑、趙君碑、王稚子闕、祀三公山碑拓本雙鉤一其中武梁祠畫像為線摹圖一后印成《小蓬萊閣金石文字》五冊,並把翁方綱等金石友和作者自己的不同看法附在每碑之后,促進交流。

第四,對漢代武氏祠石刻的發掘、復原與保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黃易根據《嘉祥縣志》所載線索,在嘉祥紫雲山主持發掘了東漢武氏墓群的祠堂石刻,先后獲得畫像石三十余塊,武斑碑一通,石闕二、斷柱一(刻有一武家林三一字)。他將畫像石復原為武梁祠和前石室、后石室。此后,黃易又籌資就地建屋,將 石刻分別砌於四壁或置於屋內,門額題匾「武氏祠堂」。在周圍植 樹,讓村民訂規立約世代看守,並「立石存記,為久遠之圖」(《錢唐黃易修武氏祠堂記略》)。可以說,這是一次有計划的、收獲重大的考古發掘,並建立起一座出十文物的保護陳列室,黃易是整個活動的領導者。

上述四端足見黃易金石考古活動的獨到之處:即文獻、碑拓研究與原地實物調查並重;古物發掘、復原與保護陳列並重;搜求碑拓善本與鉤摹刊布並重。翁方綱為黃易寫傳,說:「君北抵燕趙,南游嵩洛,又四方嗜古之士所得奇文石刻無不就正於君,以是所蓄金石甲於一時。」和同時代的學者來比,他確有更多的求本溯源的科學精神和集古為公的公益觀念。在他去世后一百多年,近代考古學與博物館事業相繼傳入我國並蓬勃發展。追思黃易開風氣之先的貢獻,令人欽佩。若稱金石家,不足,稱金石考古家則宜。
 

目錄

黃易,一位值得紀念
有待研究的金石考古家(代序)
前言 黃易的漢魏碑刻收藏
凡例
第一章 黃易鑒藏之一
河北
祀三公山碑
白石神君碑
河南
「嵩山漢刻」
嵩山太室石闕銘
潁川太守等題名
嵩山少室石闕銘
嵩山少室東石闕題名
嵩山開母廟石闕銘
堂溪典嵩高山請雨銘
石人冠頂刻字
李孟初神祠碑
熹平石經殘石
上尊號碑
受禪表碑
陝西
清黃易集秦漢瓦當
湖南、江蘇、四川、新疆等地區
敦煌太守裴岑紀功碑
第二章 黃易鑒藏之二
山東
孔林墳壇刻石(況其卿墳壇字、上谷府卿墳壇字)
都官是吾殘碑(延光石刻)
「紫雲山武氏祠」
武梁祠堂畫像題字
武梁祠堂畫像題字宋拓本
孔謙墓碣
泰山都尉孔廟碑
執金吾丞武榮碑
黃小松「漢魏五碑」
魏元不碑
范式碑
成陽靈台碑
朱龜碑
小黃門譙敏碑
尉氏令鄭季宣碑
魯相謁孔廟殘碑
魯孔子廟碑(孔羨碑)
第三章 其他相關碑刻
(六允)州刺史雒陽令王稚子闕
孝堂山石室畫像題字
敦煌長史武班碑
郎中鄭固碑
熹平斷碑
聞(喜心)長韓仁銘
校官潘乾碑
竹葉碑
金鄉祠堂畫像石·朱長舒石室畫像題字
孔子見老子畫像
朱君長刻石
劉村洪福院畫像石·周公輔成王畫像題字
焦城村畫像石
膠東令王君斷碑
廬江太守范式碑
東武侯王基斷碑
九真太守谷朗碑
附錄
《得碑十二圖》
《訪古紀游圖》
《嵩洛訪碑圖》
《岱麓訪碑圖》
《小蓬萊閣金石目》三代石刻、秦石刻、漢石刻、魏石刻、吳石刻
後記
 

故宮博物院舉辦黃易舊藏漢魏碑刻拓本展覽,按照黃易訪碑的地區分段陳列出了許多漢魏名品和善本、早本,別開生面。同時也幫助人們對清代著名金石考古家與畫家黃易(1744~1802年)的生平活動做一個回顧。中國文化學術史上乾嘉時期,群星燦爛,黃易位列其中。他是值得后人紀念的,也是有待研究的。

黃易多才多藝,既做官,精究河防事宜;又為學,博及群書,尤篤金石;還從藝,工篆隸,善畫山水。在石刻研究方面,有幾點是特別值得稱道的。

第一,他對石刻做了大量的分區域的實地調查,勘查記錄原石情況,升碑、洗碑、拓碑,並寫訪碑日記將調查的全過程如實記下(如《嵩洛訪碑日記》、《岱岩訪古日記》),為編目和考證積累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翁方綱《兩漢金石記》、王昶《金石萃編》等石刻名著都大量采用。

第二,繪訪碑圖。用山水畫的形式,把碑石、摩崖、造像、石窟的形狀、位置、環境和所在地點真切地描畫出來,一般用廣角,取遠景。同時以題寫加以說明、補充。與其他畫家的訪碑、讀碑圖不同的是,黃易畫的是完全紀實的科學圖譜式的。

第三,將家藏宋拓漢石經殘石、武梁祠畫像及榜題、魏元丕碑、范式碑和當時罕見的成陽靈台碑、朱龜碑、譙敏碑、趙君碑、王稚子闕、祀三公山碑拓本雙鉤一其中武梁祠畫像為線摹圖一后印成《小蓬萊閣金石文字》五冊,並把翁方綱等金石友和作者自己的不同看法附在每碑之后,促進交流。

第四,對漢代武氏祠石刻的發掘、復原與保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黃易根據《嘉祥縣志》所載線索,在嘉祥紫雲山主持發掘了東漢武氏墓群的祠堂石刻,先后獲得畫像石三十余塊,武斑碑一通,石闕二、斷柱一(刻有一武家林三一字)。他將畫像石復原為武梁祠和前石室、后石室。此后,黃易又籌資就地建屋,將 石刻分別砌於四壁或置於屋內,門額題匾「武氏祠堂」。在周圍植 樹,讓村民訂規立約世代看守,並「立石存記,為久遠之圖」(《錢唐黃易修武氏祠堂記略》)。可以說,這是一次有計划的、收獲重大的考古發掘,並建立起一座出十文物的保護陳列室,黃易是整個活動的領導者。

上述四端足見黃易金石考古活動的獨到之處:即文獻、碑拓研究與原地實物調查並重;古物發掘、復原與保護陳列並重;搜求碑拓善本與鉤摹刊布並重。翁方綱為黃易寫傳,說:「君北抵燕趙,南游嵩洛,又四方嗜古之士所得奇文石刻無不就正於君,以是所蓄金石甲於一時。」和同時代的學者來比,他確有更多的求本溯源的科學精神和集古為公的公益觀念。在他去世后一百多年,近代考古學與博物館事業相繼傳入我國並蓬勃發展。追思黃易開風氣之先的貢獻,令人欽佩。若稱金石家,不足,稱金石考古家則宜。

關於黃小松還有哪些材料值得注意,又有哪些問題有待探討呢?下舉幾例。

一、黃易有數部遺稿尚未刊印。如《小蓬萊閣金石目》,南京圖書館存稿本,共八冊;國家圖書館藏抄本,多《金目》而有九冊。該目自三代、秦、漢至宋、遼、金、元各朝代,收入石刻與各類器物,每條中注明地點、年代、撰書人,發現情況與訪查所見,對於原石存佚和是否重刻也予以注意。

又如《黃小松輯釋吉金拓本》共六冊,現藏山東省博物館。此書收貼原拓本四百余張。第一、三冊為三代吉金,第三冊為漢金文,第四冊為魏晉以后金文,第五、六冊為鏡銘。拓本旁有金石家寫的釋文與考訂文字,小松多有題識。與此類似的金石集拓書冊還會有。

二、黃易有不少書札、書法、繪畫作品,還有舊藏的拓本收藏在各地圖書館、博物館,需要調查、鑒別和編目。

三、在同黃易交往的眾多官吏與學者的詩文集中都有一些涉及及黃易的篇章文字,如能搜集和整理出來是很有用的。上述三方面皆有助於擴大對黃易,對黃易所聯絡的金石同好群體的了解。

四、自十九世紀末以來,武氏祠引起外國學人的廣泛而持久的興趣。1881年布謝爾(S.w.Bushell)曾將武氏祠畫像拓本帶回柏林展示於東方協會。1893年法國漢學家沙畹(E.Chavannes)發表了專著《兩漢時代的中國石》。1907年日本學者關野貞至此,隨后發表了名為《后漢的石祠堂及其畫像石》的論文。美國的費慰梅(Wilma Farbank)教授於1941年發表了《漢武梁祠建築原形考》。到二十世紀末,關於武氏祠的外文專著與文章約有150余種。這些研究成果有待選擇並翻譯介紹,推動交流。

五、關於學術史的問題。還應看到黃易的實踐活動是與其他人共同商議、協作辦成的。他固然有孤鳴先發的一面,同時也是一個群體『金石家、收藏家的代表人物。在這個群體中有翁方綱、錢大聽、畢沅、阮元、朱筠、王昶、李(鼠鳥)、李東琪、董元鏡、桂馥、吳玉捂、汪雪礓、張塤、鄭際唐、孔繼涵、孫星衍、江德量、李克正、趙魏、查慎行、潘庭筠、梁同書、趙懷玉、聶劍光、武億等等。其中多數都有官職。他們經常聚會討論,觀摩品題,訪碑尋古,傳遞書信和拓本,集思廣益。錢大昕曾講,「海內精研金石文字與予先后定交者蓋廿余家,而嗜之篤而鑒之精則首推錢塘黃君秋盒。」此言可證群體的存在與其中黃易之地位。多年以來,常見有人籠統地批評乾嘉學派是「從文獻到文獻,關在書齋里做學問」。對照黃易及其群體的所作所為來看並不符合事實。這個問題關乎對於清代學術的看法。

六、我們今天能夠見到的兩漢至南北朝的刻石,如果不計墓志在內,大部分是在清代發現或重新發現的。所謂發現,是指清代之前未見記載、著錄過的;所謂重新發現,是指清代以前有過記載,后來曾長久埋沒,又被清人發掘或訪得,並加以保護、宣揚。由文化人有意識地、群起而搜訪、發掘刻石之風氣則興起於乾隆時期,並持續下來。它不同於以往的金石學,又在近代考古學開始之前。可以說是介於兩者之間的金石考古時期。各地金石志書的編撰是其重要成果。這一活動為金石家、歷史家和文字學家提出了許多新鮮課題需要研究,啟發書家、文人推陳出新,一改書壇空氣,還為收藏者開掘了豐富的資源。這種種方面的詳細情況遠遠沒有揭示出來。

和舉辦展覽並行,還出版了本書《蓬萊宿約故宮藏黃易漢魏碑刻特集》,書中包含了一一一《黃易的漢魏碑刻鑒藏》,是對黃易生平事跡介紹和訪碑、藏碑情況多角度分析的論文。一二一各件展品的詳細解說。一三一附錄《小蓬萊閣金石目》稿本的三代、秦、漢、魏、吳石刻部分。

在展品的解說中,盡量注明拓本見於《小蓬萊閣金石目》中的相關文字,以及后人的著錄,突出了碑拓與訪碑活動間的關系,原原本本,也可見本書編撰者、展覽主持人秦明先生的功夫所在。《小蓬萊閣金石目》部分節錄尚未校訂,希望全本不久能夠整理刊出。

一次展覽的時間是短暫的,有了這本書可以加深展覽內涵,延長文化記憶,使之不至日遠而日忘,能夠溫故而知新。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