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本誰坐在家里都能上網查到的NBA史話,而是一本用6年的經驗、閱歷、人脈、功底,扎扎實實砌出來的一本“硬書”。——《體壇周報》副總編 楊毅
幸好還有王猛,一個可以平視姚明的體育記者,在他與姚明的平視和聊天中,我們看到了姚明向常人生活的回歸。這才是真實的姚明,不再是媒體的產品。——新華社資深體育記者 徐濟成
姚明,1980年9月12日出生,上海人,身高2米26,NBA休斯敦火箭隊當家球星,中國在世界上最為人熟知的“商品”。
從2002年6月成為NBA歷史上第一位外籍狀元秀起,至今已在美國打拼八年多。
CBA冠軍,亞洲冠軍,一支NBA球隊的領袖,七次當選全明星,2004、2008年中國奧運代表團旗手,率領中國男籃沖進北京奧運八強……這是姚明已經做到的;NBA冠軍,這是姚明還未做到的。財富、名氣、傷病、失敗、誤解,這是籃球帶給他的;執著、無私、責任感、勤奮敬業、團隊精神,這是他不給籃球的。
在NBA這八年,姚明過得不容易,他也是個普通人,和你我一樣,也結婚生娃,也柴米油鹽,也有難過卻必須熬過去的坎兒,甚至絕望過,也經歷了友情的親疏轉變,也要面對他的“職場”,面對一個聯盟、一支NBA球隊、一間更衣室里的角力。
本書作者王猛,通過跟蹤姚明采訪長達六年的時間,除了向大家披露本次收購上海男籃的細節和內幕之外,還講述了生活中姚明的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幫助球迷剝開包裹在姚明周圍的眾多光環,去了解一個普普通通的姚明。
同時,書中也爆料了一些球迷鮮為人知的故事,如姚明眼中的三個好友是誰、姚明與麥蒂為何只是“同事”等眾多大家關心的話題。
目錄
推薦序Ⅰ 姚明的高度,王猛的深度
推薦序Ⅱ 幸好還有王猛
第一章 姚的兄弟,姚的籃球
Two Yao
永遠的老大
三杯茅台為三號
老大去,大叔回
幽默感和體積成正比
鹽湖城凌晨的街頭
笑著傷離別
第二章 同事麥迪
表兄弟分道揚鑣
自私的得分王
君臨休斯敦
仰視麥迪的日子里
姚麥的蜜月期
秒分的“麥迪時刻”
四十分敗走達拉斯
內存不夠的領袖
傷病中成為榜樣
後範時代的權力真空
當拳頭遇到棉花
道不同不相為謀
第三章 黑和蜜
幾個火箭人眼中的新秀姚
從軟蛋到偉大
瀕臨滅絕的恐龍
全球化之子
第四章 絕望與希望
終于跨過了這道坎兒
細如發絲的裂痕
最絕望無助的日子
痛並快樂著
十多根鋼釘
苦與樂都回來了
第五章 美國來的姚老板
“弒父殺兄”
一起長大的鐵哥們兒
姚明︰最大的單筆出口商品
劉煒︰留守上海,生活依舊
第六章 什麼是NBA
從銷售員到教練員
華爾街來的股票高手
當球員變成明星後
驢肉火燒和NBA
電視和籃球的婚姻
瘋狂老板庫班
金字塔的中層
勞資斗爭中的那些人和事
第七章 愛國者
生于年代
不惜一切打奧運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成立姚基金
尾聲 還會有很多很多故事發生
推薦序Ⅱ 幸好還有王猛
第一章 姚的兄弟,姚的籃球
Two Yao
永遠的老大
三杯茅台為三號
老大去,大叔回
幽默感和體積成正比
鹽湖城凌晨的街頭
笑著傷離別
第二章 同事麥迪
表兄弟分道揚鑣
自私的得分王
君臨休斯敦
仰視麥迪的日子里
姚麥的蜜月期
秒分的“麥迪時刻”
四十分敗走達拉斯
內存不夠的領袖
傷病中成為榜樣
後範時代的權力真空
當拳頭遇到棉花
道不同不相為謀
第三章 黑和蜜
幾個火箭人眼中的新秀姚
從軟蛋到偉大
瀕臨滅絕的恐龍
全球化之子
第四章 絕望與希望
終于跨過了這道坎兒
細如發絲的裂痕
最絕望無助的日子
痛並快樂著
十多根鋼釘
苦與樂都回來了
第五章 美國來的姚老板
“弒父殺兄”
一起長大的鐵哥們兒
姚明︰最大的單筆出口商品
劉煒︰留守上海,生活依舊
第六章 什麼是NBA
從銷售員到教練員
華爾街來的股票高手
當球員變成明星後
驢肉火燒和NBA
電視和籃球的婚姻
瘋狂老板庫班
金字塔的中層
勞資斗爭中的那些人和事
第七章 愛國者
生于年代
不惜一切打奧運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成立姚基金
尾聲 還會有很多很多故事發生
序
王猛終于出書了。
在現在這個滿地是書、誰都能寫書的年代,寫本書很容易,但寫本讓自己真正滿意的書,很不容易。我一直對王猛說,你可以寫本書了;也一直有出版社找到他,希望能出版他寫的書。但王猛是很謹慎的人——也正是這種謹慎,讓我在六年前選中了他,把他發往休斯敦,這個中國籃球新聞競爭最激烈的戰場。王猛一直在等待,既是等待最好的時機、最佳的切入點,也是在思索對自我的判斷︰我是否已經能夠寫出一本既講述姚明和NBA的故事、但又區別于已經出版的同類內容的書?站在這個角度上,在王猛決定開始動筆之時,我已經知道,這將是一本好書。王猛用文字講述的一切,將像他六年來不斷描繪的那個大個子一樣獨特,姚明有獨一無二的高度,而王猛講述的NBA,擁有在中國NBA記者里獨一無二的深度。
如果寫一部中國記者采訪NBA的斷代史,王猛可以被劃入第三代親歷NBA采訪的中國記者。中國媒體對NBA的初始文字性報道,始于30年前古老、黑白印刷、業內發行的《籃球》雜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NBA天外來客般的比賽片段開始在中央電視台的一些欄目中出現。但真正開始有媒體派遣記者赴美,去報道這項和中國人並無聯系的美國國內聯賽,已經是九十年代中後期的邁克爾‧喬丹時代了,人稱“大徐”的徐濟成(新華社)、蘇群(中國體育報)和女記者閻小嫻(新民晚報)是第一代采訪NBA記者的代表人物。他們把美國大量的風土人情、NBA的規則和人物描繪給了讀者,完成了NBA在中國的“普及教育”。因為是“普及”,表面上的浮光掠影已經足夠;因為采訪時間短(最多一到兩周),往往也只能走馬觀花,無法融入當地的圈子,也沒法寫得太深。但在當時沒有網絡媒體、資訊並不發達的環境下,這樣的報道已經讓嗷嗷待晡的讀者大呼過癮。無數讀者通過他們的報道,奠定了自己NBA知識的原始積累。
時間到了21世紀初,隨著中國三大中鋒先後加盟NBA,NBA在中國掀起前所未有的熱浪。第二批赴美采訪的NBA記者開始成規模地出動,我(當時工作于北京青年報)、王海鵬(北京晨報)、易小荷(南方體育)和沈知渝(體壇周報)是其中的代表。在這個階段,讀者對媒體內容的要求已經不再滿足于新聞報道,也無需再看簡單的規則和人物描寫——通過網絡,他們已經可以掌握這一切,急需了解更深層的NBA文化和故事。與此同時,這直接導致了中國記者駐美時間的大幅延長,從第一代的最多一到兩周,到這個時代的常常一到兩個月。憑借更充裕的時間,也憑借中國球員的影響作用,我們這一代記者開始真正走進球隊更衣室,甚至走進球員、教練和總經理們的家,充分交流,了解那些風雲人物的真實個性,報道深度比第一代明顯提高。也是在這一代記者的努力下,NBA在普通讀者心中不再像以往那樣神秘,距離被空前拉近;那些遠隔重洋的巨星,開始在讀者心里化作有血有肉的豐滿形象。
王猛這一代,是在2004年應運而生。2004年是中國體育新聞籃球報道的大年,迎著歷史上第一次NBA中國賽,三張純籃球報紙—《籃球先鋒報》、《籃球報》、《MVP體育天地》同時開創,向來以足球報道為主的《體壇周報》開設“扣籃特刊”,開始爭奪不斷細分、又不斷專業化的純籃球迷、純NBA迷讀者群。在這個時代,網絡已經在媒體競爭中浪潮洶涌,盡管傳統媒體從業者在素質能力上依然領先,但網絡已經改變了人們閱讀報道的方式。通過網絡,球迷對NBA的了解細入骨髓、如數家珍,大量專家型的球迷出現。傳統絕媒,尤其是專業媒體,根本沒必要再報道賽事結果和簡單新聞,而是必須掘地三尺,把最貼近、最鮮活、最具獨創精神的報道提供給讀者,這樣的報道才具有生命力。這一代記者的人數之多、競爭之激烈、報道內容要求之深、駐美時間之長(基本上是整個賽季),均是前所未見。
……
在現在這個滿地是書、誰都能寫書的年代,寫本書很容易,但寫本讓自己真正滿意的書,很不容易。我一直對王猛說,你可以寫本書了;也一直有出版社找到他,希望能出版他寫的書。但王猛是很謹慎的人——也正是這種謹慎,讓我在六年前選中了他,把他發往休斯敦,這個中國籃球新聞競爭最激烈的戰場。王猛一直在等待,既是等待最好的時機、最佳的切入點,也是在思索對自我的判斷︰我是否已經能夠寫出一本既講述姚明和NBA的故事、但又區別于已經出版的同類內容的書?站在這個角度上,在王猛決定開始動筆之時,我已經知道,這將是一本好書。王猛用文字講述的一切,將像他六年來不斷描繪的那個大個子一樣獨特,姚明有獨一無二的高度,而王猛講述的NBA,擁有在中國NBA記者里獨一無二的深度。
如果寫一部中國記者采訪NBA的斷代史,王猛可以被劃入第三代親歷NBA采訪的中國記者。中國媒體對NBA的初始文字性報道,始于30年前古老、黑白印刷、業內發行的《籃球》雜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NBA天外來客般的比賽片段開始在中央電視台的一些欄目中出現。但真正開始有媒體派遣記者赴美,去報道這項和中國人並無聯系的美國國內聯賽,已經是九十年代中後期的邁克爾‧喬丹時代了,人稱“大徐”的徐濟成(新華社)、蘇群(中國體育報)和女記者閻小嫻(新民晚報)是第一代采訪NBA記者的代表人物。他們把美國大量的風土人情、NBA的規則和人物描繪給了讀者,完成了NBA在中國的“普及教育”。因為是“普及”,表面上的浮光掠影已經足夠;因為采訪時間短(最多一到兩周),往往也只能走馬觀花,無法融入當地的圈子,也沒法寫得太深。但在當時沒有網絡媒體、資訊並不發達的環境下,這樣的報道已經讓嗷嗷待晡的讀者大呼過癮。無數讀者通過他們的報道,奠定了自己NBA知識的原始積累。
時間到了21世紀初,隨著中國三大中鋒先後加盟NBA,NBA在中國掀起前所未有的熱浪。第二批赴美采訪的NBA記者開始成規模地出動,我(當時工作于北京青年報)、王海鵬(北京晨報)、易小荷(南方體育)和沈知渝(體壇周報)是其中的代表。在這個階段,讀者對媒體內容的要求已經不再滿足于新聞報道,也無需再看簡單的規則和人物描寫——通過網絡,他們已經可以掌握這一切,急需了解更深層的NBA文化和故事。與此同時,這直接導致了中國記者駐美時間的大幅延長,從第一代的最多一到兩周,到這個時代的常常一到兩個月。憑借更充裕的時間,也憑借中國球員的影響作用,我們這一代記者開始真正走進球隊更衣室,甚至走進球員、教練和總經理們的家,充分交流,了解那些風雲人物的真實個性,報道深度比第一代明顯提高。也是在這一代記者的努力下,NBA在普通讀者心中不再像以往那樣神秘,距離被空前拉近;那些遠隔重洋的巨星,開始在讀者心里化作有血有肉的豐滿形象。
王猛這一代,是在2004年應運而生。2004年是中國體育新聞籃球報道的大年,迎著歷史上第一次NBA中國賽,三張純籃球報紙—《籃球先鋒報》、《籃球報》、《MVP體育天地》同時開創,向來以足球報道為主的《體壇周報》開設“扣籃特刊”,開始爭奪不斷細分、又不斷專業化的純籃球迷、純NBA迷讀者群。在這個時代,網絡已經在媒體競爭中浪潮洶涌,盡管傳統媒體從業者在素質能力上依然領先,但網絡已經改變了人們閱讀報道的方式。通過網絡,球迷對NBA的了解細入骨髓、如數家珍,大量專家型的球迷出現。傳統絕媒,尤其是專業媒體,根本沒必要再報道賽事結果和簡單新聞,而是必須掘地三尺,把最貼近、最鮮活、最具獨創精神的報道提供給讀者,這樣的報道才具有生命力。這一代記者的人數之多、競爭之激烈、報道內容要求之深、駐美時間之長(基本上是整個賽季),均是前所未見。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