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是將黑格爾悲劇理論放在當時德國文化歷史的語境中進行研究,認真地闡釋了黑格爾悲劇產生的歷史文化原因,使得人們能夠在更加堅實的歷史文化基礎上理解其悲劇思想。同時,本書還從西方悲劇理論發展史中對黑格爾悲劇觀進行研究和闡釋,有利于人們進一步深刻認識黑格爾悲劇理論的價值與意義。更加可貴的是論著還闡釋了黑格爾悲劇理論的當代價值。總之這是一篇很有學術價值的論著,記錄了孫雲寬學術前進的步伐。
本書的另一個貢獻是論述了黑格爾悲劇理論的當代價值。當代已經進入了後工業文明的時代,即所謂的“後現代”。在這樣的時代,悲劇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當代哲學觀與價值觀的轉型。黑格爾1831年逝世後,叔本華與尼采首先在悲劇觀上突破黑格爾,叔本華提出了“生命意志論悲劇觀”,以非理性的“生命意志論”突破了黑格爾的“絕對理念論”。而尼采則以其特有的“酒神精神論”徹底顛覆了黑格爾的悲劇理論。20世紀中期以後的“解構”與“延異”更是對于“主體性”與“總體性”的批判與突破,在這樣的時代還有傳統意義上的悲劇嗎?包括黑格爾在內的傳統悲劇理論還有其價值嗎?孫雲寬在本書的最後通過評述黑格爾的“悲劇終結論”來闡釋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黑格爾的悲劇終結論是建立在他的唯心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上的。這種歷史觀認為絕對理念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因,它在歷經“藝術”之後必然走向終結而發展到“宗教”階段,這就是“悲劇終結”的最根本原因。這里除了黑格爾慣有的歷史感之外,在理論的合理性上純粹是無稽之談。
目錄
序
導言
第一章 黑格爾悲劇理論的文化背景
第一節 古希臘與古希臘悲劇
第二節 時代背景與個人經歷
第二章 黑格爾悲劇理論的哲學、倫理學闡釋
第一節 哲學闡釋
第二節 倫理學闡釋
第三章 黑格爾悲劇理論的主要內容
第一節 範疇與原理
第二節 悲劇創作論
第三節 悲劇表演論
第四節 悲劇史論
第四章 黑格爾悲劇理論的歷史定位
第一節 西方悲劇理論史綜述
第二節 繼承與突破
第三節 影響與聯系
第五章 黑格爾悲劇理論的當代價值
第一節 商業化與政治化之辯
第二節 悲劇真的終結了嗎?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導言
第一章 黑格爾悲劇理論的文化背景
第一節 古希臘與古希臘悲劇
第二節 時代背景與個人經歷
第二章 黑格爾悲劇理論的哲學、倫理學闡釋
第一節 哲學闡釋
第二節 倫理學闡釋
第三章 黑格爾悲劇理論的主要內容
第一節 範疇與原理
第二節 悲劇創作論
第三節 悲劇表演論
第四節 悲劇史論
第四章 黑格爾悲劇理論的歷史定位
第一節 西方悲劇理論史綜述
第二節 繼承與突破
第三節 影響與聯系
第五章 黑格爾悲劇理論的當代價值
第一節 商業化與政治化之辯
第二節 悲劇真的終結了嗎?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孫雲寬博士的學位論文即將出版,這是孫雲寬學術生涯的一件大事,我對他表示祝賀。小孫是安徽大學哲學系岳介先教授的碩士生,2004年到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跟隨我攻讀博士學位,2007年畢業獲得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選題是在碩士論文基礎上做的,岳老師在其中傾注了心血。應該講對于黑格爾悲劇的研究不是一個新的課題,但像孫雲寬這樣集中進行研究並從西方悲劇理論史的背景下進行研究還是不多的,也是很有價值和意義的。主要是將黑格爾悲劇理論放在當時德國文化歷史的語境中進行研究,認真地闡釋了黑格爾悲劇產生的歷史文化原因,使得人們能夠在更加堅實的歷史文化基礎上理解其悲劇思想。同時,本書還從西方悲劇理論發展史中對黑格爾悲劇觀進行研究和闡釋,有利于人們進一步深刻認識黑格爾悲劇理論的價值與意義。更加可貴的是論著還闡釋了黑格爾悲劇理論的當代價值。總之這是一篇很有學術價值的論著,記錄了孫雲寬學術前進的步伐。
悲劇是人類藝術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藝術形式,也是古代希臘藝術的主要形式之一,著名的古希臘理論家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主要論述的就是悲劇。直到目前,古希臘悲劇仍然給我們以靈魂的震撼,具有巨大的藝術力量。而亞里斯多德有關悲劇通過憐憫與恐懼達到陶冶的“卡塔西斯”作用的論述至今仍然在西方悲劇理論中具有里程碑式的價值。悲劇文化也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黑格爾的悲劇觀在西方悲劇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西方古典悲劇的完善和終結。西方悲劇觀從古代希臘開始就極為完整地體現出西方古典美學的“和諧論”,盡管在悲劇的情節或沖突中表現一種驚心動魄的力量,但最終還是體現出“高貴的單純和靜默的偉大”之古典之美。黑格爾的悲劇觀可以說是這種古典美的最後形成與完善。黑格爾的悲劇觀以其劇烈的悲劇沖突為特征,以兩種倫理力量的踫撞為其標志,最後卻是“永恆正義的勝利”,從而宣告了西方古典美的完成。黑格爾悲劇觀中兩種倫理力量的劇烈沖突論成為西方美學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恩格斯關于悲劇沖突的著名闡釋“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沖突”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對黑格爾悲劇觀的繼承與改造,並成為當代經典性的悲劇理論。是的,悲劇是給了我們一種價值破壞的震撼,一種符合歷史發展之必然的人或事在現實的某種力量面前遭到轟毀痛心,這一切的確是令人痛心疾首的啊!由此說明,悲劇就是將一種有價值的人或物撕毀了給人來看!黑格爾的悲劇觀應該說很好地闡釋了這種古典形態的悲劇理論,給後世的悲劇理論建設以啟示與營養。孫雲寬應該說在闡釋黑格爾悲劇的內涵上是非常到位的。這是本文的成功之處。
本書的另一個貢獻是論述了黑格爾悲劇理論的當代價值。當代已經進入了後工業文明的時代,即所謂的“後現代”。在這樣的時代,悲劇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當代哲學觀與價值觀的轉型。黑格爾1831年逝世後,叔本華與尼采首先在悲劇觀上突破黑格爾,叔本華提出了“生命意志論悲劇觀”,以非理性的“生命意志論”突破了黑格爾的“絕對理念論”。而尼采則以其特有的“酒神精神論”徹底顛覆了黑格爾的悲劇理論。20世紀中期以後的“解構”與“延異”更是對于“主體性”與“總體性”的批判與突破,在這樣的時代還有傳統意義上的悲劇嗎?包括黑格爾在內的傳統悲劇理論還有其價值嗎?孫雲寬在本書的最後通過評述黑格爾的“悲劇終結論”來闡釋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黑格爾的悲劇終結論是建立在他的唯心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上的。這種歷史觀認為絕對理念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因,它在歷經“藝術”之後必然走向終結而發展到“宗教”階段,這就是“悲劇終結”的最根本原因。這里除了黑格爾慣有的歷史感之外,在理論的合理性上純粹是無稽之談。孫雲寬認為作為悲劇的藝術不會終結,完全可以與其他的文化形態同時並存;而作為理論形態的黑格爾的悲劇觀也不會終結,它完全可以與其他後現代的悲劇理論共存。這自然是一種現存的事實,也是無庸置疑的。當然,他還認為最重要的是在新的時代悲劇觀應該與時俱進隨之發生更新。他說應該“運用新的藝術理論來看待當代悲劇藝術現實”。這是非常正確的,只是本書由于篇幅的限制在這方面沒有來得及展開。事實是當代悲劇觀雖然千變萬化,但仍然沒有也不會逃脫作為藝術所必具的“人文精神”,只是這種人文精神有一種新的形態而已。例如,後現代理論家利奧塔在其《非人》中就認為後現代悲劇觀中的“崇高”就在“此刻”,“現在”。也就是說,他們認為當代悲劇的“崇高性”不在古典時代的“理性”與“主體性”,而是在于當時、當地的作為個體之人的現實生存現狀。不是在“藝術中,而是在對藝術的思辯中”。顯然,當代悲劇觀仍然沒有放棄人文精神的關懷,只是成為一種更加深厚的具有當代色彩的人文關懷。當然還有一個包括黑格爾在內的西方悲劇觀如何適應于中國古代戲劇現實的問題。因為根據這種悲劇觀中國古代包括關漢卿的《竇娥冤》在內的大團圓結局都稱不上是真正的悲劇。這就導致了中國古代沒有悲劇的奇怪結論。其實,中國古代雖然沒有西方那樣的悲劇與悲劇觀但卻有著適合自己國情的悲劇與悲劇觀。我國古代戲劇家李漁在《閑情偶記》中提出著名的“人情說”的戲劇觀就是明證。他說,“予謂傳奇無冷熱,只怕不合人情”。中國古代悲劇的大團圓結局,是符合中國古代長期封建時代人們期盼在戲劇藝術中得到伸冤的“人情”的,因而被廣大老百姓所歡迎,這其實就是中國的悲劇與悲劇觀,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不必一定要用西方的理論來硬套。希望孫雲寬在這些方面繼續思考與探索,使得悲劇理論研究愈來愈加深化。
在小孫的論文即將出版之際,寫以上這些話作為我的祝賀也作為與小孫的共勉。
悲劇是人類藝術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藝術形式,也是古代希臘藝術的主要形式之一,著名的古希臘理論家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主要論述的就是悲劇。直到目前,古希臘悲劇仍然給我們以靈魂的震撼,具有巨大的藝術力量。而亞里斯多德有關悲劇通過憐憫與恐懼達到陶冶的“卡塔西斯”作用的論述至今仍然在西方悲劇理論中具有里程碑式的價值。悲劇文化也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黑格爾的悲劇觀在西方悲劇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西方古典悲劇的完善和終結。西方悲劇觀從古代希臘開始就極為完整地體現出西方古典美學的“和諧論”,盡管在悲劇的情節或沖突中表現一種驚心動魄的力量,但最終還是體現出“高貴的單純和靜默的偉大”之古典之美。黑格爾的悲劇觀可以說是這種古典美的最後形成與完善。黑格爾的悲劇觀以其劇烈的悲劇沖突為特征,以兩種倫理力量的踫撞為其標志,最後卻是“永恆正義的勝利”,從而宣告了西方古典美的完成。黑格爾悲劇觀中兩種倫理力量的劇烈沖突論成為西方美學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恩格斯關于悲劇沖突的著名闡釋“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沖突”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對黑格爾悲劇觀的繼承與改造,並成為當代經典性的悲劇理論。是的,悲劇是給了我們一種價值破壞的震撼,一種符合歷史發展之必然的人或事在現實的某種力量面前遭到轟毀痛心,這一切的確是令人痛心疾首的啊!由此說明,悲劇就是將一種有價值的人或物撕毀了給人來看!黑格爾的悲劇觀應該說很好地闡釋了這種古典形態的悲劇理論,給後世的悲劇理論建設以啟示與營養。孫雲寬應該說在闡釋黑格爾悲劇的內涵上是非常到位的。這是本文的成功之處。
本書的另一個貢獻是論述了黑格爾悲劇理論的當代價值。當代已經進入了後工業文明的時代,即所謂的“後現代”。在這樣的時代,悲劇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當代哲學觀與價值觀的轉型。黑格爾1831年逝世後,叔本華與尼采首先在悲劇觀上突破黑格爾,叔本華提出了“生命意志論悲劇觀”,以非理性的“生命意志論”突破了黑格爾的“絕對理念論”。而尼采則以其特有的“酒神精神論”徹底顛覆了黑格爾的悲劇理論。20世紀中期以後的“解構”與“延異”更是對于“主體性”與“總體性”的批判與突破,在這樣的時代還有傳統意義上的悲劇嗎?包括黑格爾在內的傳統悲劇理論還有其價值嗎?孫雲寬在本書的最後通過評述黑格爾的“悲劇終結論”來闡釋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黑格爾的悲劇終結論是建立在他的唯心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上的。這種歷史觀認為絕對理念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因,它在歷經“藝術”之後必然走向終結而發展到“宗教”階段,這就是“悲劇終結”的最根本原因。這里除了黑格爾慣有的歷史感之外,在理論的合理性上純粹是無稽之談。孫雲寬認為作為悲劇的藝術不會終結,完全可以與其他的文化形態同時並存;而作為理論形態的黑格爾的悲劇觀也不會終結,它完全可以與其他後現代的悲劇理論共存。這自然是一種現存的事實,也是無庸置疑的。當然,他還認為最重要的是在新的時代悲劇觀應該與時俱進隨之發生更新。他說應該“運用新的藝術理論來看待當代悲劇藝術現實”。這是非常正確的,只是本書由于篇幅的限制在這方面沒有來得及展開。事實是當代悲劇觀雖然千變萬化,但仍然沒有也不會逃脫作為藝術所必具的“人文精神”,只是這種人文精神有一種新的形態而已。例如,後現代理論家利奧塔在其《非人》中就認為後現代悲劇觀中的“崇高”就在“此刻”,“現在”。也就是說,他們認為當代悲劇的“崇高性”不在古典時代的“理性”與“主體性”,而是在于當時、當地的作為個體之人的現實生存現狀。不是在“藝術中,而是在對藝術的思辯中”。顯然,當代悲劇觀仍然沒有放棄人文精神的關懷,只是成為一種更加深厚的具有當代色彩的人文關懷。當然還有一個包括黑格爾在內的西方悲劇觀如何適應于中國古代戲劇現實的問題。因為根據這種悲劇觀中國古代包括關漢卿的《竇娥冤》在內的大團圓結局都稱不上是真正的悲劇。這就導致了中國古代沒有悲劇的奇怪結論。其實,中國古代雖然沒有西方那樣的悲劇與悲劇觀但卻有著適合自己國情的悲劇與悲劇觀。我國古代戲劇家李漁在《閑情偶記》中提出著名的“人情說”的戲劇觀就是明證。他說,“予謂傳奇無冷熱,只怕不合人情”。中國古代悲劇的大團圓結局,是符合中國古代長期封建時代人們期盼在戲劇藝術中得到伸冤的“人情”的,因而被廣大老百姓所歡迎,這其實就是中國的悲劇與悲劇觀,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不必一定要用西方的理論來硬套。希望孫雲寬在這些方面繼續思考與探索,使得悲劇理論研究愈來愈加深化。
在小孫的論文即將出版之際,寫以上這些話作為我的祝賀也作為與小孫的共勉。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