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當代建築大師隈研吾最新的一部著作,以他最著名的幾個項目(日向邸、水玻璃、龜老山、森林舞台、村井美術館、蓮屋)為架構,本書以最廣闊的視域和最深入的探索,發掘並展現了隈研吾建築設計背後的思維脈絡和觀念底蘊。
家不是用來買賣的東西,它是用來居住、用來生活的。如果自己沒有要在這個家里跟房子一起老朽、死亡的意識,那就不能算是這個家里居住過。不僅僅是家,其他建築也是如此。那是與大地緊密聯系在一起,有著移都移不動的分量,不忍輕易讓給他人的東西,它是與住在那里的人們的生活哲學以及人生緊密聯系著的。
這才是建築的原點。無法與大地割裂開的,才是建築。作者重視的是回到那塊大地,重新審視建築;回到那塊大地,再一次將建築與大地連接起來。
《反造型》反的是立柱、台基、割裂、突顯、以圖像觀看主導的建築體驗和傳播方式……隈研吾在書中提供了一種審視建築的新思路。如果柯比意式的建築是方向性、目的明確的“波”,那麼是否存在另一種曖昧、擴散性的“粒子”?他試圖打破造型體建築一統天下的局面,從對新材料的可能性、建築與自然的關聯性等角度,在探索多元化的路上走得更遠。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築設計師,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縣,1990年創辦隈研吾建築事務所,近期主要作品有1995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等,並贏得了多項國內國際大獎,包括芬蘭自然木造建築精神獎(2002)、日本建築學會東北憲章設計大獎(2000)和日本建築學會獎(1997)等。自從2001年在慶應義塾大學科學與技術系任教授以來,隈研吾在各種公共機構講演,同時,隈研吾也致力于寫作,已擁有多部暢銷著作,他不僅僅是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也是日本當代建築理論的杰出講演者和作家。代表作《負建築》中文簡體字版于2008年推出,引起廣泛關注。
序
建築,原本就背負著必須從環境中突顯自己的可悲命運。可以說,這是一種被迫從環境割裂出來的宿命。在有些人看來,體積如此巨大的物體拔地而起,當然會被視作是一種割裂。然而,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在想,這種所謂的宿命難道是不可顛覆的嗎?如何才能將這個冒出來的新空間與周圍的環境連接起來呢?不能讓它融人到環境中去嗎?不能讓它和環境融為一體嗎?我相信,這樣的思考絕不會是徒勞的。
我跟20世紀的建築師們的想法恰恰相反。他們想要讓原本就背負著突顯自我宿命的建築體塊與周圍的環境形成更加鮮明的對比。他們追求的是加劇這種對比,讓建築與環境問的割裂更加明確。不少建築家靠著這耀眼的割裂光環而一夜成名。20世紀就是這樣的一個時代。其中,被稱為巨匠的兩位建築師︰柯布西耶與密斯‧凡‧德羅正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柯布西耶為了將建築與地面清楚地割裂開來,發明了“底層架空”的手法。所謂底層架空,就是在房屋底層采用獨立支柱。其中,薩伏伊別墅〔1931〕就是最好的例子。采用細細的支柱將白色的房屋整體與地面割裂開來的手法,讓很多人都為之驚嘆。然而,當我親眼看到這個被稱為20世紀最杰出的住宅建築時,我完全理解了為什麼後來這所房屋的居住者會控告柯布西耶的心情。住戶是個熱愛普通生活,熱愛大地的普通人。柯布西耶則主張,房屋之上的庭園才是現代建築的重要元素,于是采用“底層架空”的手法在二樓建造了個庭園。孩子們被迫離開了周圍美麗的樹林與草地,只能束縛在用鋼筋混凝土造成的封閉小庭園里玩耍。柯布西耶給出的牽強解釋是周圍草地的濕氣太大,所以將庭園抬高到了二樓。而草地如此繁茂舒適,讓人不知不覺地就想躺上去。柯布西耶卻偏偏要將這白色建築與大地割裂,舍棄那片柔軟的草地。
另一位現代建築巨匠密斯‧凡‧德羅的建築也大同小異。他沒有使用柯布西耶的“底層架空”方法,而是利用底座將建築從大地割裂出來。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1929〕的底座就是他最成功的代表作。整個建築莊嚴地矗立在一塊羅馬產的白色大理石制成的高約1米的底座之上。它就猶如台座上的一座雕塑,矗立在世博會眾多的建築中。想必密斯是計劃好了的,會館因這塊底座而從眾多建築中分裂出來,標新立異,有如來自異世界的奇異建築,被神聖地區別出來。當然,這樣的建築自然就從巴塞羅那這塊紅色的大地中割裂了出來,也遠離了世博會喧囂的會場。割裂,才是密斯最渴望的。而且,這種通過底座達到割裂效果的手法,自古就存在于歐洲的傳統建築中。比如說雅典衛城的神殿。正因為根根柱子都肅穆地矗立在用石塊堆砌起的底座之上,神殿才被賦予了神聖的感覺,從凡塵俗世中割裂出來。而且,衛城本身就位于雅典的小高丘之上,山丘自身變成了一個天然的底座。這樣一個位于人工底座上的雙重底座,讓神殿顯得更為獨特。而且在歐洲,不是只有宗教建築才會使用這樣的底座手法。在以希臘一羅馬建築為淵源的古典主義建築中,底座作為一種基本手法,在將各種建築從它所處的環境里分割出來的過程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可以說,密斯、柯布西耶都是這種傳統門派的嫡系子弟。雷姆‧庫哈斯則將這種割裂演繹得更為到位。柯布西耶也好,密斯也好,都是想通過割裂來突顯自己的建築,讓其成為一個特別的存在。從這點看來,他們的罪過還算不大,或者說想法還算單純吧。而雷姆‧庫哈斯則是把割裂本身作為表現的中心,把環境因割裂而產生的創口作為自己的建築表現的中心對象。這就暴露出歐洲建築中割裂行為之本質已經達到了何種地步。通常的摩天大樓已經從大地充分割裂出來了,然而庫哈斯還不滿足,他讓摩天大樓進一步在空中產生巨大的變形,讓過去人們從未見過的慘烈的割裂出現在大地上。那就是CCTV這座被扭曲的摩天大樓。如果將這種暴露視作是一種批判性行為的話,那麼他所進行的可謂是極致的歐洲批判了吧。
……
我跟20世紀的建築師們的想法恰恰相反。他們想要讓原本就背負著突顯自我宿命的建築體塊與周圍的環境形成更加鮮明的對比。他們追求的是加劇這種對比,讓建築與環境問的割裂更加明確。不少建築家靠著這耀眼的割裂光環而一夜成名。20世紀就是這樣的一個時代。其中,被稱為巨匠的兩位建築師︰柯布西耶與密斯‧凡‧德羅正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柯布西耶為了將建築與地面清楚地割裂開來,發明了“底層架空”的手法。所謂底層架空,就是在房屋底層采用獨立支柱。其中,薩伏伊別墅〔1931〕就是最好的例子。采用細細的支柱將白色的房屋整體與地面割裂開來的手法,讓很多人都為之驚嘆。然而,當我親眼看到這個被稱為20世紀最杰出的住宅建築時,我完全理解了為什麼後來這所房屋的居住者會控告柯布西耶的心情。住戶是個熱愛普通生活,熱愛大地的普通人。柯布西耶則主張,房屋之上的庭園才是現代建築的重要元素,于是采用“底層架空”的手法在二樓建造了個庭園。孩子們被迫離開了周圍美麗的樹林與草地,只能束縛在用鋼筋混凝土造成的封閉小庭園里玩耍。柯布西耶給出的牽強解釋是周圍草地的濕氣太大,所以將庭園抬高到了二樓。而草地如此繁茂舒適,讓人不知不覺地就想躺上去。柯布西耶卻偏偏要將這白色建築與大地割裂,舍棄那片柔軟的草地。
另一位現代建築巨匠密斯‧凡‧德羅的建築也大同小異。他沒有使用柯布西耶的“底層架空”方法,而是利用底座將建築從大地割裂出來。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1929〕的底座就是他最成功的代表作。整個建築莊嚴地矗立在一塊羅馬產的白色大理石制成的高約1米的底座之上。它就猶如台座上的一座雕塑,矗立在世博會眾多的建築中。想必密斯是計劃好了的,會館因這塊底座而從眾多建築中分裂出來,標新立異,有如來自異世界的奇異建築,被神聖地區別出來。當然,這樣的建築自然就從巴塞羅那這塊紅色的大地中割裂了出來,也遠離了世博會喧囂的會場。割裂,才是密斯最渴望的。而且,這種通過底座達到割裂效果的手法,自古就存在于歐洲的傳統建築中。比如說雅典衛城的神殿。正因為根根柱子都肅穆地矗立在用石塊堆砌起的底座之上,神殿才被賦予了神聖的感覺,從凡塵俗世中割裂出來。而且,衛城本身就位于雅典的小高丘之上,山丘自身變成了一個天然的底座。這樣一個位于人工底座上的雙重底座,讓神殿顯得更為獨特。而且在歐洲,不是只有宗教建築才會使用這樣的底座手法。在以希臘一羅馬建築為淵源的古典主義建築中,底座作為一種基本手法,在將各種建築從它所處的環境里分割出來的過程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可以說,密斯、柯布西耶都是這種傳統門派的嫡系子弟。雷姆‧庫哈斯則將這種割裂演繹得更為到位。柯布西耶也好,密斯也好,都是想通過割裂來突顯自己的建築,讓其成為一個特別的存在。從這點看來,他們的罪過還算不大,或者說想法還算單純吧。而雷姆‧庫哈斯則是把割裂本身作為表現的中心,把環境因割裂而產生的創口作為自己的建築表現的中心對象。這就暴露出歐洲建築中割裂行為之本質已經達到了何種地步。通常的摩天大樓已經從大地充分割裂出來了,然而庫哈斯還不滿足,他讓摩天大樓進一步在空中產生巨大的變形,讓過去人們從未見過的慘烈的割裂出現在大地上。那就是CCTV這座被扭曲的摩天大樓。如果將這種暴露視作是一種批判性行為的話,那麼他所進行的可謂是極致的歐洲批判了吧。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