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讀本(大學卷)

詩歌讀本(大學卷)
定價:132
NT $ 115
 

內容簡介

大學和大學以後階段的詩歌讀者。大都本身就是詩人或詩歌研究者。他們對詩歌有一種迷戀和探索熱情,因此,本卷的定位是︰“詩道尋蹤”。從表面上看,似乎更偏向于對“詩”本身的理性思考,所展現的是“詩歌在現代社會的位置及詩歌文化的多個側面”。但詩的背後,仍有人,人的精神世界;詩學所要追問的,最終是詩道,人之道。它涉及精神與身體,個體和社會、歷史,語言和人的思維,古與今,中與西,以至純與不純,小與大,自由與規範,少數與多數等社會、歷史、美學、哲學問題。如本卷編者所說︰“讀一首詩,同時也是接近一種生活方式和想象方式;理解詩歌的目的,最終在于理解自我,理解那洋溢在語言之中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創造力。”——這樣,對詩的理解,又回到最初的個體生命的精神自由與創造︰這也是詩教的本質。
 

目錄

總序︰讓詩歌伴隨一生(錢理群)
寫給本卷的讀者
第一單元 “純詩”與“不純”的詩
雨後(穆木天)
四月與沉寂(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
雨中的馬(陳東東)
美國詩歌(路易斯‧辛普森)
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T.S.艾略特)
何謂“純詩”(梁宗岱)
不純詩問題(趙毅衡)
第二單元 詩歌中的“小”與“大”
三年以後(保爾‧魏爾倫)
日子(北島)
懂事年齡(顧城)
鷹‧雪‧牧人(昌耀)
沙子(戈麥)
南方(豪‧路‧博爾赫斯)
魏爾倫筆下的“小東西”(哈羅德‧尼柯孫)
詩與感覺(朱自清)
兩類不同的詩人(維‧阿萊桑德雷)
第三單元 用身體來思想
我歌頌肉體(穆旦)
夜步十里松原(郭沫若)
石榴(保爾‧瓦雷里)
麗達與天鵝(雄廉‧巴特勒‧葉芝)
風景(辛笛)
來訪(奧克塔維奧‧帕斯)
我讀著(多多)
肉感與思想結合的詩人(唐浞)
像聞玫瑰花一樣感受思想(T.S.艾略特)
第四單元 “及物”的想象
秋頌(約翰‧濟慈)
西班牙(溫斯坦‧休‧奧登)
三棵樹(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
天安門(聞一多)
來自寫作的邊境(謝默思‧希尼)
詩歌是一種“偽陳述”(瑞恰慈)
詩如何對應于現實(謝默思‧希尼)
第五單元 從“立法者”到“煉金術士”
自己之歌(節選)(瓦爾特‧惠特曼)
信天翁(波德萊爾)
我坐在窗前(約瑟夫‧布羅茨基)
紀念碑(江河)
傍晚穿過廣場(歐陽江河)
祖國(或以夢為馬)(海子)
秋(海子)
寫作(韓東)
詩人是未經公認的立法者(雪萊)
一類詩人的消失(程光煒)
第六單元 新詩的自由與規範
十四行二十七首(節選)(馮至)
秋之色(林庚)
我的記憶(戴望舒)
致敬(節選)(西川)
O檔案(節選)(于堅)
自由詩與自然詩(林庚)
新詩應該是自由詩(廢名)
第七單元 一首詩從另一首詩里誕生
穆旦《詩八首》與杜甫《秋興八首》(王毅)
附︰詩八首(穆旦)
秋興八首(杜甫)
尺八的故事(吳曉東)
一種天教歌唱的鳥(節選)(江弱水)
附︰致雲雀(雪萊)
一首詩的意義只能是另一首詩(哈羅德‧布羅姆)
第八單元 獻給無限的少數人
廢名《十二月十九夜》解讀(孫玉石)
大地上必不可少的安琪兒(節選)(唐曉渡)
附︰壇子的軼事(W.史蒂文斯)
命名的分裂︰讀商禽的散文詩《雞》(歐陽江河)
現代解詩學的理論內涵(孫玉石)
現代漢詩的歷史處境(奚密)
少數與多數(奧克塔維奧‧帕斯)
第九單元 中西詩歌之間
翻譯與新詩成立的紀元(王光明)
歌德《浪游者的夜歌》的幾種譯文(屠岸)
龐德的《劉徹》與《落葉哀蟬曲》(姜濤)
附︰《落葉哀蟬曲》的英譯與改寫(鄭樹森)
中西山水詩的比較(葉維廉)
 

奉獻給讀者的這套《詩歌讀本》,共分六卷︰《天籟之聲——學前(0- 6歲)卷》,《成長之歌——小學(7-12歲)卷》,《生命幻想曲——初中(13-15歲)卷》,《心中的詩——高中(16-18歲)卷》,《詩道尋蹤——大學(19 22歲)卷》(此卷讀者可含大學畢業以後的青年人、中年人),《憩息詩鄉——老人(60歲以後)�1童(7-12歲)合卷》。

讀者不難看出我們的“雄心”︰《詩歌讀本》的對象涵蓋各個年齡層次的讀者,我們的編輯理念是︰“讓詩歌伴隨一生。”

讀者自然要問︰你們為什麼要編這樣一套書?你們如何編這套書?

我們的編輯靈感,來自中國的“詩教”傳統。其實,不僅是中國,世界許多民族,特別是希臘、印度這樣的古老民族,都有=個詩教傳統。

所謂“詩教”,按我們的理解,它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從人的方面說,也是更接近本義的,就是要以詩來管理、教化社會,以詩治國。這就是《詩大序》所說︰“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莫近于詩。”這里有一個核心的治國理念,即對人心、民心、民情的重視。觀人心、民心、民情的最好途徑,就是听其聲,所以又有“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因”之說。這就是所謂“詩可以觀”的功能。按儒家的理念,詩的最大功能還是對人的精神的引導、教化,這就是孔夫子所說的“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禮記‧經解》)。也就是要通過詩歌的吟誦,發泄不滿和悲苦,使情緒得以平復(“詩可以怨”),然後,通過詩的移情興發、潛移默化的作用,涵養人的中和之性情(“詩可以興”),由個人心靈的淨化、性情的溫柔敦厚,進而發展為人與人關系的融合,彌漫于家庭、社會以至國家,就可以達到天下的長治久安與和諧(“詩可以群”)。

對這樣的儒家的以詩治國觀,歷來是有不同看法的,也有尖銳的批評,這里不作討論。我們注重的是其中的一個合理因素,即對人的心性、內在精神世界以及人倫關系的重視,強調詩歌對提升、淨化人的心靈的作用,移風易俗的作用。由此,我們想起了人們已經熟知的“人詩意地棲居”的理念,這樣的聯想大概是有道理的。

一位中學老師對這一理念作了這樣的闡述︰“人生活在兩個世界里。首先我們生活在現實世界里,生活在一個世俗化的世界里,生活在一個充滿著丑陋和污濁的世界里。但這絕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們每一個人還擁有另外一個世界,那是一個意義的世界,是一個詩意的世界”。這位老師說,“為了一種詩意的生活”,這就是我們今天需要閱讀詩歌的“第一條理由”(馬小平︰《走近詩歌》)。

這自然是有感而發︰今天的中國,人的情感的沙化,趣味的粗鄙,精神的沉淪,心靈的扭曲,人倫的喪失,人際關系的冷漠,都已十分嚴重,構成了真正的民族精神危機、社會危機。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作為普通的教師、學者,普通百姓,總體上會有無能為力之感;但我們還可以“救出我自己”,這就是我經常說的,我們至少可以在自己和周圍的小圈子里,創造一種“有意義的生活”,“詩意的生活”。這絕不是對現實的逃避,恰恰是以我們自己的方式,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對精神失落的現實的補救。而要創造有意義的詩意的生活,最重要也是最簡捷的途徑,就是閱讀詩歌。這也是我們提出“讓詩歌伴隨一生”的理念的最基本的意義︰在不間斷的詩歌閱讀中,人將永遠保持對生命意義的探尋,對真、善、美的向往與追求,永遠保持不斷提升和淨化自我心靈的態熱,這確實是一個人一生的生命命題,也是我們面對假、惡、丑,必須堅守的最後的人生底線。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