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噪音:從迪倫到U2的抵抗之聲

時代的噪音:從迪倫到U2的抵抗之聲
定價:168
NT $ 146
  • 作者:張鐵志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10-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9500320
  • ISBN13:9787549500321
  • 裝訂:251頁 /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假如鐵志這本教大家音樂不應忘記勞苦大眾的書,是出在三十年前的大陸,其價值恐怕還比不上鄧麗君的一首娓娓之音,因為那個年頭的音樂不是不夠政治,而是太政治了。但今天,它卻是個來得正好的警醒。

——梁文道

「時代的噪音」並不僅僅只是「抗議之聲」的同義重復,假如將「噪音」理解為對於參差多元世界的包容,那麽「噪音」就要大於「抵抗之聲」。

——張曉舟

你已經行動,為了自在,自在是自由,自由是人權,可人權是政治!同志,糊里糊塗地走上了政治的舞台。

——左小詛咒

《時代的噪音》匯集了張鐵志近幾年關於搖滾、政治和文化的嶄新寫作,深入檢視二十世紀至今西方重要的抗議歌手,探索來自民間的抵抗之聲與他們所處時代的關系,為華語搖滾文化論述開啟了新境界。

鮑勃·迪倫到底在什麽意義上是抗議歌手,布魯斯·斯普林斯汀怎樣調和他的巨星身份與抗議姿態?吉他究竟能不能殺死法西斯?音樂能殺死仇恨,抵抗資本主義、種族主義、全球化,以及來自歌者自身的妥協嗎?

本書著力勾勒出西方抗議歌手群英譜,以討論音樂到底如何能產生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另一方面,更深度著墨歌手所屬時代的社會史,有意地透過音樂人故事書寫二十世紀至今的西方社會反抗史。


張鐵志,台灣當前最活躍的搖滾、文化與政治評論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候選人,多個NGO理事。著作《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引起廣泛回響。曾任《南方周末》年度原創文化獎音樂類、《南方都市報》華語音樂傳媒獎評委。現於台灣《中國時報》《聯合報》,香港《信報》,大陸《南方都市報》《新京報》《城市畫報》,一五一十、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等兩岸三地主要媒體撰寫專欄。
 

目錄

序一 音樂的態度/梁文道
序二 請不要穿著敵人的褲子去罵敵人不穿褲子/張曉舟
自序 張鐵志
第一部:左翼民歌時期
第一章 喬·希爾:抗議歌手的永恆典型
第二章 伍迪·格斯里:唱人民的歌,為人民歌唱
第三章 皮特·西格:穿越二十世紀的抗爭民謠
第二部:六○年代
第四章 鮑勃·迪倫:像一塊滾石
第五章 瓊·貝茨:永不妥協的民歌之後
第六章 約翰·列儂:愛與和平的夢想者
外一篇 一九六八、滾石樂隊與約翰·列儂
外二篇 改變正要來臨:民權、「黑權」與黑人音樂
第三部:七○年代至今
第七章 帕蒂·史密斯:相信民眾力量的詩歌搖滾
第八章 沖擊樂隊:掀起白色暴動的朋克
第九章 布魯斯·斯普林斯汀:歌唱許諾之地的幻滅
第十章 比利·布雷格:用音樂殺死資本主義
第十一章 U2:當搖滾巨星成為時代的聲音
 

二○○四年在台灣出版《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之後,引起不小回響,常有玩音樂的朋友說有沖動更加關心各種社會問題了。每一次聽到這種鼓勵,就讓我更加確信書寫的力量。

二○○八年《聲音與憤怒》在大陸出版了簡體版。始料未及的是,由於台灣與大陸的不同歷史脈絡,這本書在兩地引起了很不同的回應。

過去在大陸,音樂或者文化都是高度政治性的,背負著由上而下強制的巨大政治使命。然後,崔健來了,搖滾成為八○年代啟蒙的文化力?之一。因此,後來的搖滾人更希望的是卸下過去社會責任的大旗——不論是為了國家,還是為了啟蒙。連周雲蓬也跟我說,現在更需要的音樂是更個人主義的,而不是集體主義。

的確,在處於這個歷史時刻的中國大陸,人們更渴望個體自由帶來的解放。

強調搖滾作為一種抵抗的力量,並不代表鼓吹一種集體主義,或者主張音樂要服務於特定目的。創作者應該自由地去表達他心中的想法,不論是對愛情、人生,或是對社會的思考。

本書關注的是音樂人與他所處的時代之間的?系,但並不表示這才是音樂的力量所在。如同文道和曉舟在本書推薦序中所提出的,音樂作為「時代的噪音」不只是在於其提出政治或社會議題,事實上,不論是音樂的先鋒性對主流美學的挑戰,或者是在這個虛偽時代對真誠人性的關注,本身就是一種反抗的力量。但不可否認的是,許多音樂人確實意欲在他們的作品中反思時代,甚至介入歷史。

這本書的故事是從二十世紀初到我們所處的二十一世紀,不同時代的西方音樂人如何用他們的音樂去記錄歷史、對抗不義、抵抗體制。有的人是抱著改變世界的革命抱負,有的人則僅是想說出?中的話。本書除了書寫音樂人的創作理念,也試圖刻畫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反抗史:從二十世紀初的美國資本主義與工運早期階段、三四十年代的左翼運動、五十年代的麥卡錫主義、六十年代的反戰運動和民權運動,七八十年代的經濟轉型和里根的新自由主義,以及九十年代的全球化/反全球化、戰爭與和平、發展與貧窮。

本書也試圖討論音樂與社會實踐結合的不同難題,與如何可能真正「改變世界」。當民歌之父伍迪·格斯里在吉他上寫著:「這把吉他會殺死法西斯」時,沒有人比他更相信音樂的力量;但在斯普林斯汀、瓊·貝茨、沖擊樂隊、乃至U2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巨星地位/商業體制與抗議信念的矛盾與糾結;而在喬·希爾、西格、黑人民權歌手和U2的實踐上,我們則要反思,是實際的政治游說、草根組織,還是通過歌曲和現場演出來激勵群眾,才是最有效的力量。

如果《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是提出問題,這本書則通過分析不同音樂人的生命軌跡,嘗試提出答案,雖然答案可能不只一種。但我相信的答案在第一章的第一頁,也在最後一章的最後一頁。

這本考察音樂與抗議的歷史之書當然有其限制,故事集中於英、美、愛爾蘭的白人搖滾與民謠。事實上,美國的嘻哈和雷鬼有著更強烈的社會意涵,而在非洲、拉丁美洲、亞洲、乃至東歐,也有更多透過音樂來介入社會反抗的故事,但那些可能會留給下一本書。

當然,我更想寫的,是在這個華人的世界,音樂如何被時代形塑,並且如何反過來介入時代。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