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攝影文化論叢))第一輯出版以後,反響強烈。畢竟在這以前,還沒有一本“能夠以比較純粹的態度來討論攝影”(顧錚語)的叢書,所以一旦成為現實,自然就會反響不俗。然而這樣一來,顧錚所編選的第一輯也給我留下了壓力。好在得到各位編委和攝影理論工作者的支持,第二輯也將成為現實。而且,希望以後的每一輯都能對中國攝影的發展帶來有價值的啟示。
本書的主題是“上海-影像‧都市”,收入這個小輯的五篇文章都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圍繞上海攝影歷史發展的線索,從《上海早期商業攝影發展新證》所帶來的上海最早照相館的蛛絲馬跡,到《1936︰沙飛在上海》所描述的鮮為人知的影像歷史,轉而跳人《缺失的記憶——請柬與入場券中的1980年代上海攝影》中以小見大的上海攝影脈絡,直至《陸元敏的老上海影像簿》中盡管歲月不長但是已經泛黃的影像,巧妙地串起了100年來上海攝影的影像與文本,值得對上海歷史以及影像關注的朋友留作案頭的佐證。至于《城市攝影中的愛與痛》,是從更高的角度,對都市攝影進行了哲學的概括。
至于“卷首攝影家”中介紹的繆佳欣,則是一位“徹頭徹尾”的上海攝影人,只不過他如今遠在美國深造,這里所采錄的訪談,從另一個角度展開.了上海攝影的東西方文化沖突和交流的可能。此外,在“序與跋”的欄目中,也是圍繞了上海攝影的當代影像展開的,不過角色是一位法國人高福瑞,他的((上海映像》一直在解讀上被許多人所拒絕或者說難以進入習慣的審美視野。其中的兩篇文字,也許會對理解高福瑞的上海映像,帶來些許幫助。
美國西北大學美術史系教授胡素馨(SarahE.Fraser)的文字是這一輯的重點所在,豐厚的資料和扎實的研究成果,在人種攝影領域是不可多得的範本。當然,各位可以對照“托馬斯‧斯特魯斯(ThomasStruth)的影像世界”,看看西方攝影的當今流向和中國攝影的異同。
上海有太多的歷史鉤沉,也留下了太多值得玩味的影像故事。徐大剛先生的訪談,從領袖攝影的這一個角度,為上海影像添加了濃重的一筆……再次謝謝各位的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