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茶書集成

中國古代茶書集成
定價:1008
NT $ 877
  • 作者:@朱自振 沈冬梅 @編/著
  •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8-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405775
  • ISBN13:9787807405771
  • 裝訂:平裝 / 97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把歷代問世的茶書按唐五代、宋元、明、清四個階段,給予全文登錄,並作了詳細的校對和注釋。全書共收錄歷代茶書近120種(包括輯佚),是迄今為止對中國茶書遺產所作的最完備的清查、鑒別、收錄和校注。極大地方便了今後研究茶史、茶文化者的檢閱使用。
 

目錄

凡例

唐及五代茶書
茶經 陸羽
煎茶水記 張又新
十六湯品 蘇虞
茶酒論 王敷
顧渚山記 陸羽
水品 陸羽
茶述 裴汶
采茶錄 溫庭筠
茶譜 毛文錫
宋、元代茶書
茗胡錄 陶轂
述煮茶泉品 葉清臣
大明水記 歐陽修
茶錄 蔡襄
東溪試茶錄 宋子安
品茶要錄 黃儒
本朝茶法 沈括
斗茶記 唐庚
大觀茶論 趙佶
茶錄 曾健
宣和北苑貢茶 錄熊 蕃熊克
北苑別錄 趙汝礪
邛州先茶記 魏了翁
茶具圖贊 審安老人
煮茶夢記 楊維楨
北苑茶錄 丁謂
補茶經 周絳
北苑拾遺 劉異
茶論 沈括
龍焙美成茶錄 範逵
論茶 謝宗
茶苑總錄 曾伉
茹芝續茶譜 桑莊
建茶論 羅大經
北苑雜述 佚名
明代茶書
茶譜 朱權
茶譜 顧元慶 錢椿年
水辨 真清
茶經外集 真清
煮泉小品 田藝蘅
水品 徐獻忠
茶寮記 陸樹聲
茶經外集 孫大綬
茶譜外集 孫大綬
煎茶七類 徐渭
茶箋 屠隆
茶箋 高濂
茶考 陳師
茶錄 張源
茶集 胡文煥
茶經 張謙德
茶疏 許次紓
茶話 陳繼儒
茶乘 高元溶
茶錄 程用賓
茶錄 馮時可
羅蚧茶記 熊明遇
茶解 羅廩
蔡瑞明別紀‧茶癖 徐坳
茗笈 屠本唆
茶董 夏樹芳
茶董補 陳繼儒
蒙史 龍膺
茗譚 徐
茶集 喻政
茶書 喻政
茶箋 聞龍
茶略 顧起元
茶說 黃龍德
品茶要錄補 程百二
茗史 萬邦寧
竹懶茶衡 李日華
運泉約 李日華
茶譜 曹學儉
蚧茶箋 馮可賓
茶譜 朱裙檳
品茶八要 華淑張瑋
陽羨茗壺系 周高起
洞山蚧茶系 周高起
茶酒爭奇 鄧志謨
明抄茶水詩文 醉茶消客
蚧茶別論 周慶叔
茶藪 朱日藩盛時泰
蚧茶疏 佚名
茶史 佚名
茶說 邢士襄
茶考 徐
茗說 吳從先
六茶紀事 王毗
清代茶書
茗笈 《六合縣志》輯錄
虎丘茶經注補 陳鑒
茶史 劉源長
蚧茶匯鈔 冒襄
茶史補 余懷
茶苑 黃履道(明) 佚名(清)
茶社便覽 程作舟
續茶經 陸廷燦
煎茶訣 葉雋
湘皋茶說 顧蘅
陽羨名陶錄 吳騫
陽羨名陶錄摘抄 翁同穌
陽羨名陶續錄 吳騫
茶譜 朱濂
枕山樓茶略 陳元輔
茶務僉載 胡秉樞
茶史 佚名
整飭皖茶文牘 程雨亭
茶說 震鈞
紅茶制法說略 康特璋 王實父
印錫種茶制茶考察封侵告 鄭世璜
種茶良法 高葆真(英) 曹曾涵
龍井訪茶記 程洧
松寮茗政 卜萬祺
茶說 王梓
茶說 王復禮
附錄
中國古代茶書逸書遺目
主要參考書目
 

朱自振、沈冬梅同志主編的《中國古代茶書集成》,不日即將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本書把歷代問世的茶書按唐五代、宋元、明、清四個階段,給予全文登錄,並作了詳細的校對和注釋。《集成》共收錄歷代茶書近120種(包括輯佚),是迄今為止對中國茶書遺產所作的最完備的清查、鑒別、收錄和校注。極大地方便了今後研究茶史、茶文化者的檢閱使用,可謂功德無量。朱自振同志囑序于我,我的本行是稻作史,卻要我為本書作序,頗有問道于盲之感。只是我曾了解本書誕生的艱難經歷。許多茶書只知書名,坊間早已絕跡,自振同志為此奔走于京、滬、寧乃至港、澳和日本各大圖書館古籍部,進行搜羅、借閱、復錄,極費周折。像浙江省圖書館古籍部也藏有京、滬、寧各大圖書館所沒有的幾部孤本茶書,因當時浙江省圖書館古籍部正值部署遷移地址,書籍裝箱,暫停對外開放,由我向省館館長聯系,說明匯編校注工作的重要性,獲得省館的首肯,給予借閱翻錄。佚書都一一搜集完畢,接著的校對和注釋工作又極費精力。更重要的是,自振同志知道我雖然從事稻作史研究,但從植物生態學的大環境看,我一直主張稻和茶的起源實系同地同時,難分軒輊,所以我不揣淺陋,樂意作序。

我把本書的目錄瀏覽一過,並對各書作者的籍貫也整理一下,發覺一些很值得玩味和研究的地方,不妨簡要陳述如次。

茶和稻可謂“本是同根生,相得益彰顯”。追溯兩者的起源,很難截然分離,直至今天,哪里有稻,哪里就必然也有茶。故稻文化也好,茶文化也好,它們都是從最初的照葉樹林文化中孕育發展起來的。

西漢《僮約》武陽買茶的記載是四川茶葉向漢中傳播的一個小小的信息,距離《僮約》千來年後的陸羽《茶經》的誕生,則是長江下游茶隨同稻文化同步發展的輝煌里程碑。

唐宋以還,茶文化在南方之燦爛耀眼,其推動力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唐宋王朝統治者對茶飲的不斷提倡和高標準的追求享受;唐宋王朝出乎對茶葉享受精益求精的追求和索取不已,加上各級官吏的層層監督,成為一種自上而下的權威性的推動力和穩定的制度,把茶葉從采摘到加工為成品的每個環節都盡量地做到十全十美,對于提高茶葉品質品位,自然有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皇家對與品茶密切相關的茶具器皿,也追求盡善盡美,推動了民間對茶具的不斷改進創新,為茶文化的表現添加了魅力。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金碧輝煌的茶具,便是很好的證明。

二是佛道兩家的種茶、制茶和飲茶的實踐、體會和宣揚,影響所及,在民間進一步擴大了飲茶的風氣;在知識界引領了儒、佛、道的茶道和茶禪的精神境界追求和哲學探討。唐朝恰好是日本派遣留唐僧的高峰期,日本僧人從而把茶道也帶回日本,演繹出日本特色的茶道。

三是士人(知識階層)通過詩詞、文章、著作等,宣揚制茶、飲茶的技術、體會,歷唐宋元明持續不斷地擴大影響,對茶文化的傳播起著主導的作用。

四是民間茶農,他們是茶的種植、采摘、加工的實踐者兼改進者;民間手工藝者是各種各樣茶具的制作者、改良者和創新者,他們都是茶文化的精神土壤,離開他們,茶文化將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城市鄉鎮到處開張的各式各樣的茶坊、茶肆、茶攤、茶店,是基層龐大的茶葉消費群,沒有他們,也便沒有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質而兼精神享受的飲料,流傳至今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諺語,是杰出的歸納。柴是能源,在今天相當于電和煤氣等能源,米是維持人體生活的基本物質,柴和米是絕對不能缺少的;油鹽醬醋是配料,只有這茶最特別,它可以完全不供應,也不影響人們的生活,但中國人卻把它與柴米並立,這有力地證明茶不是簡單的飲料,而是超越于物質的精神食糧。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