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史上最暢銷的歷史小說 包攬歐美兩大頂尖文學獎

2009年布克獎與全美書評人協會獎

廣闊瑰麗的都鐸王朝,暗潮洶涌的宮廷斗爭,風雨欲來的宗教改革

克倫威爾處心積慮、步步為營,在君主、教會、貴族之間縱橫捭闔,游刃有余,終於位極人臣

人對人是狼┅┅

「我們選擇布克獎得主的依據在於參評作品的整體內容,包括該書的篇幅、敘述時瀟灑馳騁的語言以及場景的設置等,而曼特爾在這些方面簡真優秀得不可思議。」

——布克獎評審委員會主席

廣闊瑰麗的都鐸王朝,暗潮洶涌的宮廷斗爭,風雨欲來的宗教改革┅┅在這個黑暗的歷史舞台上,人人自危,一步之差便有殺身之禍。不過,托馬斯·克倫威爾是個例外——他冷酷理性、心思縝密,在君主、教會、貴族之間,縱橫捭闔,游刃有余;他善解人意、舐犢情深,對待愛人、親人、朋友,細心周到,無微不至。

《狼廳》以亨利八世與凱瑟琳王後的離婚案為切入點,伴隨著紅衣大主教的失勢,凱瑟琳王後遭廢黜,亨利八世迎娶安妮·博林等一系列事件┅┅宮廷內外,風起雲涌,終以托馬斯·莫爾之死收場;克倫威爾處心積慮、步步為營,終於位極人臣。小說以克倫威爾的生平與亨利八世的宮廷為主線,兩線交織,編織了一張反映16世紀初英格蘭政治、宗教及經濟圖景的巨網。
 

目錄

人物表
譜系表
第一部
1.跨過海峽
帕特尼,1500年
2.亦師亦父
1527年
3.奧斯丁弗萊
1527年
第二部
1.災禍突至
1529年
2.不列顛秘史
1521—1529年
3.無論成敗
1529年萬聖節
第三部
1.三張紙牌的游戲
1529年冬—1530年春
2.最親愛的克倫威爾
1530年春—十二月
3.死者抱怨自己的葬禮
1530年聖誕節期
第四部
1.調整表情
1531年
2.「唉!為了愛情我能做些什麽?」
1532年春
3.早間彌撒
1532年11月
第五部
1.安妮王後
1533年
2.魔鬼的唾沫
1533年秋冬
3.畫家的眼光
1534年
第六部
1.至高無上
1534年
2.基督教世界的地圖
1534—1535年
3.去狼廳
1535年7月
作者手記
致謝
 

2009年10月6日,第41屆布克文學獎揭曉,英國女作家希拉里·曼特爾(Hilary Mantel,1952—)創作的以都鐸王朝時代為背景的長篇歷史小說《狼廳》(Wolf Hall)脫穎而出,一舉擊敗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兩度問鼎布克獎的J·M·庫切的新作《夏日時光》和前布克獎得主A.S.拜厄特的《孩童之書》等強勁對手,摘取了大獎的桂冠。布克獎誕生於1968年,旨在獎勵優秀作品,提高公眾對嚴肅小說的關注。該獎每年頒發一次,獎勵當年度最佳英文小說創作,且不限於英國籍作者。由於長期堅持純粹的文學度量標准,它已經成為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高獎項,也是世界文壇影響最大的文學大獎之一。因此,《狼廳》的獲獎使得這部原本已經十分暢銷的作品以及作家本人受到更加廣泛和深度的關注。

希拉里·曼特爾出生於英國德比郡格洛索普鎮的一個工人階級家庭,是家中三個孩子中的長女,少時上過羅馬天主教小學。她八歲時,家里住進了一位名叫傑克·曼特爾的房客,漸漸取代了希拉里父親在她母親生活中的角色。在她十一歲那年,為了讓她接受更好的教育,全家遷至柴郡,她的生父在搬家途中不知所終,全家人也從此改姓曼特爾。她大學期間攻讀法律,結婚後隨丈夫一起在博茨瓦納和沙特阿拉伯等地生活多年。1985年,曼特爾發表了處女作《每天都是母親節》(Every day is Mother』s Day),從此一發而不可收,迄今已出,10部長篇小說、1部短篇小說集及1部傳記,多次獲得各種權威文學獎項。

曼特爾不僅涉足不同文類的創作,而且作品的題材跨度極大。她對歷史題材似乎一向青睞有加。1993年問世的《一個更安全的地方》(A Place of Greater Safety)就是通過追溯革命者丹東、羅伯斯庇爾等人的一生,而呈現出一幅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歷史長卷,該小說獲得周日快報年度圖書獎(The Sunday Express Book of the Year award)。1998年,曼特爾再次挑戰歷史題材,以十八世紀末的真實歷史人物查爾斯·奧布萊恩為主人公,創作完成了小說《巨人奧布萊恩》(The Giant O』Brien)。而2009年推出的長達650頁的《狼廳》無疑堪稱作家對歷史題材完美操縱的典范。

在2003年出版的自傳《氣絕》(Grving Up the Ghost)中,曼特爾提到自己十歲時,父母曾為她買過一本廉價的《莎士比亞全集》,書的紙張和印刷質量都很差,但是她非常喜歡它,書中的「每一頁都留下了我幼稚的指印」,她將它保存了十幾年,直至後來不慎丟失。那本書顯然對曼特爾的創作——尤其是《狼廳》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評論家已經發現,《狼廳》中的托馬斯·克倫威爾就是一個外表冷靜而內心繁復、自我意識和自我懷疑並存的莎士比亞式人物。新歷史主義的代表人物、英國文學史研究專家、同時也是莎學專家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也指出了《亨利八世》與《狼廳》的諸多相似之處,他說:「有一點很令人吃驚,那就是莎士比亞取材的和曼特爾倚重的居然是同一史料——喬治·卡文迪什的《已故紅衣主教托馬斯·沃爾西生死錄》,而更加令人吃驚的是,《亨利八世》的結尾與曼特爾小說的結尾幾乎是在同一時間。」

當然,在《亨利八世》中,托馬斯·克倫威爾只是一個籍籍無名的配角,而在《狼廳》中,他則從邊緣走向中心,既是作品中舉足輕重的關鍵人物,還是小說的敘述者,把握著敘事的角度和經脈,牽引著讀者的視線和情緒。包括《亨利八世》在內的已有的文藝作品對克倫威爾往往采取單一的遮蔽式或妖魔化處理,而《狼廳》則顛覆了這種程式,刻畫出一個百折不撓、冷酷中暗含溫情、奸詐中不乏忠誠的更加豐滿立體的主人公,呈現了一部自我鍛造、自我發展、自我擴張、從鄉野草根到榮光之巔的傳奇。

歷史上的托馬斯·克倫威爾的確是一位傳奇人物,出生年月不詳,人們只知道他的父親是鐵匠和釀酒商,並且目無法紀,性情殘暴。但當年的鐵匠之子後來卻成為英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先後當過財政大臣、掌璽大臣、首席國務大臣,並被封為埃塞克斯伯爵。他輔佐亨利八世十年,其間力促議會通過一系列法案,推行宗教改革,與羅馬教廷決裂,建立起國家的外部主權,同時解散修道院,並進行政治改革,大大提高鄉紳和新興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地位,為英國向近代國家過渡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