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心性論研究

中國佛教心性論研究
定價:240
NT $ 209
  • 作者:楊維中
  •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1238974
  • ISBN13:9787801238979
  • 裝訂:平裝 / 53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心性論”是中國哲學最重要的“哲學問題”,中國古代儒、道、佛三家都有豐富的心性思想,而又以佛教心性思想最先成熟,儒家、道教正是在佛教心性論的影響之下,完善了自己的心性論思想。然而,近年來的儒學研究無論在傳統心性思想的整理方面,還是在創造性轉化方面,都走在了佛教研究的前面。這不能不說是佛教研究中的一個缺憾。此部論著則可以算作這一方面的積極嘗試。


楊維中,男,陝西省千陽縣人,1966年8月生。哲學博士,現為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佛學、佛教史、儒道佛哲學比較研究等。主要著作有《心性與佛性》、《新譯佛國記》、《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新譯華嚴經十地品》、《經典詮釋與中國佛學》、《唯識無境︰佛教唯識觀》、《中國識宗通史》等。發表《天人之辨的倫理意蘊》、《孝道與現代家庭倫理》、《唐初三階教大德惠恭行歷及其佛學思想》、《論〈楞嚴經〉的真偽之爭及其佛學思想〉等四十余篇學術論文。
 

目錄

總序
引論︰“心”、“性”與“心性問題”
第一章 中國佛教心性論的形成背景
第一節 印度佛教心性論的形成與發展
一、由無我論到實相論
二、心性本淨與心性本不淨
三、如來藏義與阿賴耶識
第二節 儒家學說的心學傳統
一、先秦心、性範疇的歷史形成
二、性善論與性惡論
三、盡心知性與心知“道”論
第三節 道家、玄學與般若中觀
一、道家道體論與玄學本體論
二、格義生解與六家七宗
三、《肇論》與玄佛互釋
四、法性、法身‧涅�
第二章 本淨與本覺
第一節 當現二常與南北兩道
一、理體與頓悟
二、本體與修為
三、本淨與本不淨
第二節 真識與妄識
一、阿黎耶識與阿摩羅識
二、真心與妄心
三、理體與心體
第三節 一心二門與本淨本覺
一、一心‧二門‧三大
二、本覺與本不覺
三、真如無明互燻與體用合一
第三章 理體與心體
第一節 理超四句與中道佛性
一、諸法實相與名言戲論
二、理超四句與四種四句
三、四重二諦與中道佛性
第二節 一念心與性具善惡
一、一心與一念無明法性心
二、善惡釋義與三因互具
三、染淨不二與理毒性惡
第三節 心意識與離言真知
一、心體與心意識
二、離言真知與四重二諦
三、三性與相名五法
第四節 自性清淨圓明體與真妄交徹
一、一心與自性清淨圓明體
二、真妄交徹與性具善惡
三、心體心用與迷染悟淨
第五節 本寂真心與本覺自心
一、本寂真心與守本歸真
二、自心本體與“三元”之旨
三、空寂之知與性在作用
第四章 生佛與佛性
第五章 唯心與唯識
第六章 心性與解脫
第七章 中國佛教心性論的發展路向及其基本特征
第八章 中國佛教心性論對儒道心性論的影響及其歷史地位
附錄:主要參考資料
(一)印度佛教典籍
(二)中國佛教典籍
(三)研究著作
(四)研究論文
後記
 

佛教的修行以戒、定、慧三學為核心,以教、理、行、訌為修學次第。但是,修行者的根機、興趣等各有不同,于是對佛法各有偏好。從根本上說,義理與實修是無法分離的,這也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所以,《高僧傳》將古代僧人分為十科,其中翻譯、解義、讀誦屬亍義解門;而習禪、明律、感通、逋身、護法、興福,則歸屬實踐門;最後一科“雜科”唧是指出彖人的外學-侈斧︰傍及世間經書、治世學問、禮樂文章等,無不兼通。

但是,傳統意義的佛教義解,主要是注疏經、律、論,在“述而不作”中表達自己的理解與觀點。歷史上的義解僧們通常都是從自己的信仰與經驗出發,通過注疏、撰著,來達到實踐與弘法的目的。南北朝佛教的興盛、隋唐佛教的輝煌,都與義解的繁榮分不開。而禪宗的發展則為中自佛教注入新的生命,強調主體的體認,注重身心的解脫;淨土法門的流行,激發了佛教徒的信仰感情,為佛教走入社會提供了方便。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捷倡“易行道”和“不立文宇”的禪、淨二宗的盛行,中國佛教徒逐漸失去探討高深佛理、考察繁瑣戒律的興趣,于是,中國佛教重視義理研窕的優良傳線便喪失殆盡。

另一方面,佛學研究在佛教界之外卻成為下門世界性的學問。在“理性主義”、“科學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世閬學者開始注重對佛教思想的學術研究,並逐漸形成一種學術傳統,于是佛教便成為一種學問——佛學。近代佛教學術研究的發展由于受到歐美治學風氣的影響,大獻學、考據學、恩想史、語言學、社會學、人類學等方法被大量地使用夕對佛教遴行理性地分析,促使了人們對佛教認識更加深入。學術研究作為一種工具,用來割析佛教的歷史傳承與懇想意蘊,更凸顯了佛教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

因此,佛教學術研究的重要意義,不僅是了解存在于一定時空中的佛教發展形態,雨且更是從現存的文獻、文物中,去偽存真,探索其前後的歷史延續和彼此的因呆關聯,從而更清楚地認識到佛法的本質及其歷史發展,這對于人們的修習信行都是頗有助益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培養了一大批以佛教為研兗方向的博士,他們為我國佛教學術的繁榮做出冱大的貢獻。對于一位研究者未說,攻讀博士學位階段大多正是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躍時期,而作為此一黃金時期學術思想結晶的博士論夫,經常都有一些頗為耀眼的恩想火花和超越前人的創新羊處,囡此,博士論大的出版是一件隻常有意義的事情。

玉佛寺最近幾年下直致力于佛教庚化的弘揚,組織、編輯了《覺群》、《覺群佛學》、《覺群叢書》、《覺群佛學譯叢》等書刊,為繁榮佛教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貢獻。(覺群佛學博士文庫》的推出,更為我國的佛學研究開拓了–個新的園地。

這次《文庫》的出版,還得到南京大學等相關高校及研究機構的支持,許多青年才俊也奉獻了自己的青春智慧,加入文庫,值此《文庫》付梓之際,編委會對所有曾為《文庫》的組織、編撰和出版工作付出辛勤勞動和重要貢獻的各界人士表示最誠摯的感謝,並衷心希望學界、教界乃至社會各界的一切有識之士今後給《文庫》予更多的關注與扶持;願見者、聞者,心生歡喜,讓佛教文化更發揚光大。

《覺群佛學博士文庫》編委會
2007年5月1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