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文壇五十年》(香港新文化出版社1954年初版)及其《續集》(香港世界出版社1955年初版)的合集。
作者自己說,這是“一部回憶錄性質的書”,“和梅蘭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相仿佛”。所不同的是,作者“以四圍師友生活為中心”,“以史人的地位在文壇一角上作一孤立的看客”。這種既身歷其間,又抽身旁觀的雙重身份,使得本書具回憶錄與文學史的定位和特性。本書描敘了20世紀初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時段的中國文學發展史貌。依時間脈絡先後為順序,以五十七個專題,追述了五十年間的文學社團、流派、思潮、報刊載體、重要作家和深具影響的作品。
由于作者身在文壇、學界和新聞圈三界游走。與本書中談論到的梁啟超、章太炎、李叔同、陳獨秀、胡適、魯迅、周作人、朱自清、陳望道、夏丐尊等,多有過直接交往︰《新青年》,五四運動、文學研究會、創造社等也是他身歷或熟悉的,所以,他的追述不乏第一手的信史資料,對作家,作品的評論,也獨具只眼,既不仰視,也非俯瞰,而取當事人之平視。這些可說都是本書優長。娓娓道來如述掌故的隨筆風格以及個性化的臧否人物,讀來親切隨和且感性有趣。
曹聚仁
,(1900—1972),字挺岫,浙江浦江人(出生地蔣畈村現劃屬蘭溪)。中國現代作家、學者、記者。浙江第一師範學校畢業。1921年到上海教書,後任上海大學、暨南大學、復旦大學等校教授,並從事寫作,以散文創作立足文壇。30年代初主編《濤聲》、《芒種》等刊物。1937年抗戰開始,從書齋走向戰場,任中央通訊社戰地特派記者,曾采訪淞滬戰役、台兒莊戰役及東南戰場,並主持《正氣日報》編務。抗戰勝利後回上海,在大學任教,並從事新聞工作。l950年到香港,為多家報刊撰寫專欄文章,並參與主辦《循環日報》、《正午報》。1956年後,曾數次回大陸采訪,並致力于祖國統一大業。1972年7月病逝于澳門。一生著述逾四千萬言,生前出版成書約七十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