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研究是當代學術發展的重要趨向。本書是我國第一部文學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教科書。作者在二十多年的跨學科研究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將文學與人類學兩大學科的知識打通和重構,為文藝學乃至整個人文學研究提供一種創新的理論範式及綜合性的研究方法。
本書較系統地梳理了文學人類學在20世紀國際和國內學術發展中的產生脈絡,針對各學科的本位主義弊端,提示重新打通文史哲及宗教學、心理學的可行途徑,重點闡述文學的發生、文學的治療、禳災等文化功能問題,並強調文學人類學方法與國學傳統相結合的四重證據法,突出其對研究生教育的推廣應用價值。
目錄
序
第一編 史與論
第一章 民族文學 比較文學 文學人類學——文學三範式與批評史三階段
第一節 從民族文學到比較文學
第二節 人類學想象
第三節 人類學與20世紀思想史轉型
第四節 從比較文學到文學人類學
第五節 文學人類學研究之始——弗雷澤的造人神話分析
第六節 總結︰文學人類學的發生譜系
思考題
第二章 20世紀文學學科的“人類學轉向”
第一節 引論︰“語言學轉向”與“人類學轉向”
第二節 學科本位與“知識/權力”的宰制
第三節 人類學的知識全球化︰文學學科開放與更新的動力
第四節 人類學與比較文學的學科相關性及互動
第五節 從人類學到文學︰問題群的移植與對應
第六節 什麼是文學?——朝向“文學人類學”新認識
第七節 從“敘事治療”看文學人類學的應用
思考題
第三章 人類學的文學觀——西方知識範式對中國本土的創新與誤導
第一節 引論︰本土文化自覺與知識的合法性問題
第二節 什麼是“文學”——追問學科建構與知識範式合法性
第三節 西方“文學”、“文學史”觀對本土知識系統的誤導性
第四節 重建文學人類學的本土文學觀
思考題
第四章 中國文化的構成與民族文學
第一節 反思“中國”和“少數民族”
第二節 文化人類學與後現代知識重構
第三節 學科體制的散碎與僵化阻礙知識創新
第四節 整合視野︰多族群互動與中國文明發生
第五節 中國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
第六節 文化並置與反觀
第七節 總結︰重建文學人類學的中國文學觀
思考題
第二編 文學發生
第五章 惚恍與迷狂——靈感的民族志
第一節 繆斯神話與詩人迷狂
第二節 迷狂真相︰巫師蘇格拉底與憑靈薩滿
第三節 福柯的發難︰誰懼怕“狂”
第四節 靈感民族志︰《格薩爾》通神藝人
第五節 互為“民族志”︰老子惚恍說與史威登堡通靈說
第六節 薩滿︰迷狂敘事的多元呈現——從民族志到文學志
第七節 總結︰迷狂何為
思考題
第六章 神聖言說——漢語文學發生考
第一節 告與誥
第二節 各與格、格人與哲人
第三節 格與假、嘏︰表演之始
第四節 “格”的神話︰登假與升天
第五節 隹(唯)與若(諾)
第六節 總結︰漢語文學的口頭發生譜系
思考題
第三編 文學功能
第七章 文學治療
第一節 現代性的祛魅︰文化失憶與集體遺忘
第二節 後現代的巫術還原與神話治療
第三節 文學治療的民族志
第四節 神聖治療
第五節 “文學一醫學一文學”的循環回歸及啟示
第六節 文學史中“受傷的治療者”
第七節 總結︰文學何為︰人類精神的自我救援
思考題
第八章 文學禳災
第一節 屠龍何為——蘇美爾文學的啟示
第二節 屠龍禳災︰赫梯文學的旁證
第三節 僳族的《祭龍神調》
第四節 《魯邦大旱》和《柬大王泊旱》
第五節 污染-災禍與祓禳︰端午、上巳、儺
第六節 禳災敘事與U型建構︰《詠受難的正直人的詩》
第七節 希臘禳災儀式劇︰《俄狄浦斯王》
第八節 中國禳災儀式戲︰《竇娥冤》
第九節 不懼災禍懲罰︰日本文學的亂倫主題
第十節 禳災避邪與漢藏年節習俗
第十一節 從文學救災傳統看華夏文明
思考題一
第四編 研究方法
第九章 文學人類學與國學方法更新——從一重證據法到四重證據法
第一節 賦詩為證的稽古傳統︰書證的起源
第二節 書證作為一重證據︰倉頡、圖提的不同待遇
第三節 書證偽證說與物證的探尋
第四節 三重證據法的理論建梅及反思
第五節 四重證據法的提出與應用
第六節 總結︰從證據法學、符號學看四重證據
思考題
第十章 四重證據法的立體釋古——黃帝有熊與大禹熊旗之謎通解
第一節 一重證據︰鯀禹啟三代的化熊與熊化
第二節 二重證據︰夏朝國旗︰大禹中央熊旗考
第三節 三重證據︰黃帝號有熊之謎
第四節 四重證據︰八千年熊圖騰傳承
第五節 總結︰立體釋古的整合性認知
思考題
後記
第一編 史與論
第一章 民族文學 比較文學 文學人類學——文學三範式與批評史三階段
第一節 從民族文學到比較文學
第二節 人類學想象
第三節 人類學與20世紀思想史轉型
第四節 從比較文學到文學人類學
第五節 文學人類學研究之始——弗雷澤的造人神話分析
第六節 總結︰文學人類學的發生譜系
思考題
第二章 20世紀文學學科的“人類學轉向”
第一節 引論︰“語言學轉向”與“人類學轉向”
第二節 學科本位與“知識/權力”的宰制
第三節 人類學的知識全球化︰文學學科開放與更新的動力
第四節 人類學與比較文學的學科相關性及互動
第五節 從人類學到文學︰問題群的移植與對應
第六節 什麼是文學?——朝向“文學人類學”新認識
第七節 從“敘事治療”看文學人類學的應用
思考題
第三章 人類學的文學觀——西方知識範式對中國本土的創新與誤導
第一節 引論︰本土文化自覺與知識的合法性問題
第二節 什麼是“文學”——追問學科建構與知識範式合法性
第三節 西方“文學”、“文學史”觀對本土知識系統的誤導性
第四節 重建文學人類學的本土文學觀
思考題
第四章 中國文化的構成與民族文學
第一節 反思“中國”和“少數民族”
第二節 文化人類學與後現代知識重構
第三節 學科體制的散碎與僵化阻礙知識創新
第四節 整合視野︰多族群互動與中國文明發生
第五節 中國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
第六節 文化並置與反觀
第七節 總結︰重建文學人類學的中國文學觀
思考題
第二編 文學發生
第五章 惚恍與迷狂——靈感的民族志
第一節 繆斯神話與詩人迷狂
第二節 迷狂真相︰巫師蘇格拉底與憑靈薩滿
第三節 福柯的發難︰誰懼怕“狂”
第四節 靈感民族志︰《格薩爾》通神藝人
第五節 互為“民族志”︰老子惚恍說與史威登堡通靈說
第六節 薩滿︰迷狂敘事的多元呈現——從民族志到文學志
第七節 總結︰迷狂何為
思考題
第六章 神聖言說——漢語文學發生考
第一節 告與誥
第二節 各與格、格人與哲人
第三節 格與假、嘏︰表演之始
第四節 “格”的神話︰登假與升天
第五節 隹(唯)與若(諾)
第六節 總結︰漢語文學的口頭發生譜系
思考題
第三編 文學功能
第七章 文學治療
第一節 現代性的祛魅︰文化失憶與集體遺忘
第二節 後現代的巫術還原與神話治療
第三節 文學治療的民族志
第四節 神聖治療
第五節 “文學一醫學一文學”的循環回歸及啟示
第六節 文學史中“受傷的治療者”
第七節 總結︰文學何為︰人類精神的自我救援
思考題
第八章 文學禳災
第一節 屠龍何為——蘇美爾文學的啟示
第二節 屠龍禳災︰赫梯文學的旁證
第三節 僳族的《祭龍神調》
第四節 《魯邦大旱》和《柬大王泊旱》
第五節 污染-災禍與祓禳︰端午、上巳、儺
第六節 禳災敘事與U型建構︰《詠受難的正直人的詩》
第七節 希臘禳災儀式劇︰《俄狄浦斯王》
第八節 中國禳災儀式戲︰《竇娥冤》
第九節 不懼災禍懲罰︰日本文學的亂倫主題
第十節 禳災避邪與漢藏年節習俗
第十一節 從文學救災傳統看華夏文明
思考題一
第四編 研究方法
第九章 文學人類學與國學方法更新——從一重證據法到四重證據法
第一節 賦詩為證的稽古傳統︰書證的起源
第二節 書證作為一重證據︰倉頡、圖提的不同待遇
第三節 書證偽證說與物證的探尋
第四節 三重證據法的理論建梅及反思
第五節 四重證據法的提出與應用
第六節 總結︰從證據法學、符號學看四重證據
思考題
第十章 四重證據法的立體釋古——黃帝有熊與大禹熊旗之謎通解
第一節 一重證據︰鯀禹啟三代的化熊與熊化
第二節 二重證據︰夏朝國旗︰大禹中央熊旗考
第三節 三重證據︰黃帝號有熊之謎
第四節 四重證據︰八千年熊圖騰傳承
第五節 總結︰立體釋古的整合性認知
思考題
後記
序
文學人類學是
世紀比較文學領域催生的跨學科研究,在中國人文學界形成了富有創新活力的知識群體。我一直是這門新學科的熱烈擁護者和愛好者,常常忍不住在各種場合想要談談自己的感想。這大概就是我敢于為這門學科的第一部研究生教材作序的唯一理由吧。記得1988年隨楊周翰、王佐良教授赴美參加第二屆中美比較文學雙邊會議,蕭兵教授的一篇有關在世界神話語境中探討中國太陽神的報告,在普林斯頓、印第安那、洛杉磯各大學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我當即清醒地感到這就是中國比較文學的重要特色和面向世界的重要前景。
此後20年來,文學人類學在中國有了長足的進展。1996年夏在長春召開的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五屆年會上,成立了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1997年我也出席了在廈門召開的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第一屆年會。 04年四川大學率先確認文學人類學為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隨後在這個方向培養研究生的單位有廈門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湖南科技大學和蘭州大學等︰在這一學科領域內選作博士論文、碩士論文的學生就更是不計其數。經過 年的錘煉打磨,葉舒憲教授的《文學人類學教程》作為第一部研究生教材,在此時出現,正是“好雨知時節,潤物細無聲”,展示出中國文學人類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文學人類學教程》在深厚的材料積累和全球性廣泛的當代理論參照下,從比較文學、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專業範圍出發,繼“語言學轉向”之後,勾勒出 世紀“人類學轉向”對人文學科,特別是文學研究帶來的變化線索和發展態勢。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從中國實際出發,立足于跨文化、跨學科的視野,從族群、民俗、神話、宗教信仰等多重角度拓展了比較文學的範式和發展空間,深人闡釋和反思本土文學與文化現象,其學術成就和實踐不但為文學研究開闢了新的生長點,而且也為文化學、民族學、宗教學等多方面學科構建了新的平台。
教程極有說服力地批判了一個世紀以來勺西方學院式文學專業教育遮蔽和壓抑了本土知識的發展,形成了文本中心主義、大漢族主義、中原中心主義三大流弊,提出應更加重視文學人類學提出的活態文學,多元族群互動文學和口傳文學,充分發揮其融合故事、講唱、表演、信仰、儀式、道具、唐卡、圖像、醫療、出神、狂歡、禮俗等的文化整合功能,逐步完成從僅僅局限于文學性和文學內部研究的範式,走向文學的文化語境還原性研究範式的演化,重建文學人類學的本土文學觀。這種文學觀的更新將大大擴展我們對本土遺產的多樣性、豐富性和獨特性的認識。教材根據中國文化內部多樣性與多源性的構成的特征,根據中原漢民族的建構過程離不開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化遷移、傳播與融合運動的事實,力求突破劃分多數與少數、主流和支流、正統和附屬、主導和補充的二元對立窠臼,提出重建文學人類學意義上的中國文學觀,倡導從族群關系的互動及其相互作用的建構過程人手,在中原王朝敘事的歷史觀之外,尋找重新進人歷史和文學史的新途徑和新材料。
最後還必須提到教程從生態人類學的視角,深入發掘了本土文化傳統及邊緣族群的生存經驗,大大擴展了文學方面的生態寫作和生態批評之理論資源和文化借鑒,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國文化研究的四重證據法︰即傳世文獻;出土文獻︰人類學的口傳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像、實物和儀式的敘事,使文學和文化研究的範圍遠遠超出于文字的遮蔽與書本的束縛。這不僅大大啟發了本土文化的自覺,引導了本土文化資源的再認識,而且以學術研究與現實承擔並重的精神,闡明了這些資源作為反叛現代性的文學和思想資源,如何具有護衛人性完整和改變個體生命的力量,充分估定了其在後現代語境中所蘊涵的文化價值。
總之,這部教材無疑具有極其值得重視的前瞻性和創造性,可以躋身于世界學術前沿而無愧色。尤其是由于作者認為大學制度,特別是研究院歸根結底是要培養自由思考的知識人,而不僅是要培養有某一方面知識技能的社會就業者,因此特別重視教材的啟發性和誘導性,這更是許多其他教材所難以企及的。
此後20年來,文學人類學在中國有了長足的進展。1996年夏在長春召開的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五屆年會上,成立了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1997年我也出席了在廈門召開的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第一屆年會。 04年四川大學率先確認文學人類學為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隨後在這個方向培養研究生的單位有廈門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湖南科技大學和蘭州大學等︰在這一學科領域內選作博士論文、碩士論文的學生就更是不計其數。經過 年的錘煉打磨,葉舒憲教授的《文學人類學教程》作為第一部研究生教材,在此時出現,正是“好雨知時節,潤物細無聲”,展示出中國文學人類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文學人類學教程》在深厚的材料積累和全球性廣泛的當代理論參照下,從比較文學、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專業範圍出發,繼“語言學轉向”之後,勾勒出 世紀“人類學轉向”對人文學科,特別是文學研究帶來的變化線索和發展態勢。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從中國實際出發,立足于跨文化、跨學科的視野,從族群、民俗、神話、宗教信仰等多重角度拓展了比較文學的範式和發展空間,深人闡釋和反思本土文學與文化現象,其學術成就和實踐不但為文學研究開闢了新的生長點,而且也為文化學、民族學、宗教學等多方面學科構建了新的平台。
教程極有說服力地批判了一個世紀以來勺西方學院式文學專業教育遮蔽和壓抑了本土知識的發展,形成了文本中心主義、大漢族主義、中原中心主義三大流弊,提出應更加重視文學人類學提出的活態文學,多元族群互動文學和口傳文學,充分發揮其融合故事、講唱、表演、信仰、儀式、道具、唐卡、圖像、醫療、出神、狂歡、禮俗等的文化整合功能,逐步完成從僅僅局限于文學性和文學內部研究的範式,走向文學的文化語境還原性研究範式的演化,重建文學人類學的本土文學觀。這種文學觀的更新將大大擴展我們對本土遺產的多樣性、豐富性和獨特性的認識。教材根據中國文化內部多樣性與多源性的構成的特征,根據中原漢民族的建構過程離不開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化遷移、傳播與融合運動的事實,力求突破劃分多數與少數、主流和支流、正統和附屬、主導和補充的二元對立窠臼,提出重建文學人類學意義上的中國文學觀,倡導從族群關系的互動及其相互作用的建構過程人手,在中原王朝敘事的歷史觀之外,尋找重新進人歷史和文學史的新途徑和新材料。
最後還必須提到教程從生態人類學的視角,深入發掘了本土文化傳統及邊緣族群的生存經驗,大大擴展了文學方面的生態寫作和生態批評之理論資源和文化借鑒,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國文化研究的四重證據法︰即傳世文獻;出土文獻︰人類學的口傳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像、實物和儀式的敘事,使文學和文化研究的範圍遠遠超出于文字的遮蔽與書本的束縛。這不僅大大啟發了本土文化的自覺,引導了本土文化資源的再認識,而且以學術研究與現實承擔並重的精神,闡明了這些資源作為反叛現代性的文學和思想資源,如何具有護衛人性完整和改變個體生命的力量,充分估定了其在後現代語境中所蘊涵的文化價值。
總之,這部教材無疑具有極其值得重視的前瞻性和創造性,可以躋身于世界學術前沿而無愧色。尤其是由于作者認為大學制度,特別是研究院歸根結底是要培養自由思考的知識人,而不僅是要培養有某一方面知識技能的社會就業者,因此特別重視教材的啟發性和誘導性,這更是許多其他教材所難以企及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