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對中觀派做了系統深入研究,內容深廣,視野恢弘,涵攝了印度佛教、中國佛教之教史、教理、教制等各個方面。其研究跨度宏大——書中的印度佛教部分,梳理從佛教產生前印度的思想、社會與文化,到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的整個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部分,涵蓋從中國佛教傳入伊始到近代以來佛教復興時期各個階段。
目錄
自序
引言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
第一節 中道之內容
第二節 中道之意義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
第一節 龍樹論略說
第二節 《中論》為《阿含》通論考
第三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
第一節 無生之共證與大乘不共
第二節 聲聞常道與大乘深論
第三節 三法印之橫豎無礙
第四節 緣起之綜貫性
第四章 中道之方法論
第一節 中觀與中論
第二節 因明與中觀
第三節 聞量·比量·現量
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
第一節 緣起
第二節 自性
第三節 空
第四節 緣起自性空
第六章 八不
第一節 八事四對之解說
第二節 不
第七章 有·時·空·動
第一節 有——物·體·法
第二節 時間
第三節 空間
第四節 行——變動·運動
第五節 無言之秘
第八章 中觀之諸法實相
第一節 總說
第二節 性·相
第三節 體·作·力
第四節 因·緣·果·報
第九章 現象與實性之中道
第一節 太過·不及·中道
第二節 即·離·中道
第十章 談二諦
第一節 總說
第二節 二諦之安立
第三節 二諦之抉擇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
第一節 頓漸與偏圓
第二節 緣起空有
第十二章 空宗與有宗
引言
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
第一節 中道之內容
第二節 中道之意義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
第一節 龍樹論略說
第二節 《中論》為《阿含》通論考
第三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
第一節 無生之共證與大乘不共
第二節 聲聞常道與大乘深論
第三節 三法印之橫豎無礙
第四節 緣起之綜貫性
第四章 中道之方法論
第一節 中觀與中論
第二節 因明與中觀
第三節 聞量·比量·現量
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
第一節 緣起
第二節 自性
第三節 空
第四節 緣起自性空
第六章 八不
第一節 八事四對之解說
第二節 不
第七章 有·時·空·動
第一節 有——物·體·法
第二節 時間
第三節 空間
第四節 行——變動·運動
第五節 無言之秘
第八章 中觀之諸法實相
第一節 總說
第二節 性·相
第三節 體·作·力
第四節 因·緣·果·報
第九章 現象與實性之中道
第一節 太過·不及·中道
第二節 即·離·中道
第十章 談二諦
第一節 總說
第二節 二諦之安立
第三節 二諦之抉擇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
第一節 頓漸與偏圓
第二節 緣起空有
第十二章 空宗與有宗
序
在師友中,我是被看作研究三論或空宗的。我曾在《為性空者辨》中說到:我不能屬於空宗的任何學派,但對於空宗的根本大義,確有廣泛的同情!
空宗——聖龍樹的論典,對我可說是有緣的。早在民國十六年,我開始閱讀佛典的時候,第一部即是《中論》。《中論》的內容,我什麽都不明白,但一種莫名其妙的愛好,使我趨向佛法,終於出了家。出家後,曾一度留意唯識,但不久即回歸空宗——嘉祥的三論宗。抗戰開始,我西游四川,接觸到西藏傳的空宗。那時,我對於佛法的理解發生重大的變革,不再以玄談為滿足,而從初期聖典中領略到佛法的精神。由於這一番思想的改變,對於空宗,也得到一番新的體認,加深了我對於空宗的贊仰。三十一、二年,時斷時續地講說《中論》,由演培筆記,整理成《中論講記》的初稿。關於初期——阿合、毗曇——聖典的空觀,曾作廣泛的考察,三十三年秋,為妙欽、續明等說,由妙欽記出,這可以名為《性空學探源》,與我另一作品——《唯識學探源》同一性質。經這一番考察,對於性空的理解增明不少,確信性空為佛法的根本教義。三十五年春f曾以「Jl±空導論」為題,開講於漢藏教理院。原擬定分「性空的發展史略」、「性空的方法論」、「性空的實踐」三編,但為了匆促的東歸,連「性空的發展史略」部分,都沒有完成,這是非常可惜的。三十六年冬,在雪竇寺編纂《太虛大師全書》,應海潮音社的稿約,決以「中觀今論」為題,隨講隨刊;聽眾能聽懂的,僅有續明與星森二人。我本想寫(或講)一「性空思想史」,上編為阿含之空、阿毗曇之空;中編為性空大乘經之空、中觀論之空;下編為真常者之空、唯識者之空、中觀者之空t=共為七章。《性空學探源》,即初編約十萬字。後五章,非五六十萬字不可。處在這社會極度動亂的時代,學友時常勸我,要我略談中觀正義,所以先摘取「中觀論之空」而講為《中觀今論》。但體裁不同,不免簡略得多了!《今論》並不代表空宗的某一派,是以龍樹《中論》為本,《智論》為助,出入諸家而自成一完整的體系。本論完成於社會變動日急的今日,回想《中論》與我的因緣,二十多年來給我的法喜,不覺分外的歡喜!
┅┅
空宗——聖龍樹的論典,對我可說是有緣的。早在民國十六年,我開始閱讀佛典的時候,第一部即是《中論》。《中論》的內容,我什麽都不明白,但一種莫名其妙的愛好,使我趨向佛法,終於出了家。出家後,曾一度留意唯識,但不久即回歸空宗——嘉祥的三論宗。抗戰開始,我西游四川,接觸到西藏傳的空宗。那時,我對於佛法的理解發生重大的變革,不再以玄談為滿足,而從初期聖典中領略到佛法的精神。由於這一番思想的改變,對於空宗,也得到一番新的體認,加深了我對於空宗的贊仰。三十一、二年,時斷時續地講說《中論》,由演培筆記,整理成《中論講記》的初稿。關於初期——阿合、毗曇——聖典的空觀,曾作廣泛的考察,三十三年秋,為妙欽、續明等說,由妙欽記出,這可以名為《性空學探源》,與我另一作品——《唯識學探源》同一性質。經這一番考察,對於性空的理解增明不少,確信性空為佛法的根本教義。三十五年春f曾以「Jl±空導論」為題,開講於漢藏教理院。原擬定分「性空的發展史略」、「性空的方法論」、「性空的實踐」三編,但為了匆促的東歸,連「性空的發展史略」部分,都沒有完成,這是非常可惜的。三十六年冬,在雪竇寺編纂《太虛大師全書》,應海潮音社的稿約,決以「中觀今論」為題,隨講隨刊;聽眾能聽懂的,僅有續明與星森二人。我本想寫(或講)一「性空思想史」,上編為阿含之空、阿毗曇之空;中編為性空大乘經之空、中觀論之空;下編為真常者之空、唯識者之空、中觀者之空t=共為七章。《性空學探源》,即初編約十萬字。後五章,非五六十萬字不可。處在這社會極度動亂的時代,學友時常勸我,要我略談中觀正義,所以先摘取「中觀論之空」而講為《中觀今論》。但體裁不同,不免簡略得多了!《今論》並不代表空宗的某一派,是以龍樹《中論》為本,《智論》為助,出入諸家而自成一完整的體系。本論完成於社會變動日急的今日,回想《中論》與我的因緣,二十多年來給我的法喜,不覺分外的歡喜!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