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思想史

印度佛教思想史
定價:174
NT $ 151
  • 作者:釋印順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日期:2010-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1074782
  • ISBN13:9787101074789
  • 裝訂:平裝 / 39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希望誠信佛法的讀者,從印度佛教思想的流變中,能時時回顧,不忘正法,為正法而懷念人間的佛陀!


印順法師(1906—2005),當代著名高僧、百科全書式的佛學泰斗。1930年出家,追隨太虛法師投身中國近現代佛教復興運動,在當時便以學問精深享譽佛教界。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赴台灣,創建了多所著名佛學院。

印順法師博通三藏,造詣精深,一生講學不輟,著述宏富,撰寫、編纂作品四十余種,計八百萬言,陸續結集為《妙雲集》(24冊)、《華雨集》(5冊)等,其學術水準備受海內外佛教界、學術界推崇。1973年,日本大正大學因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一書的創見而特別授予他文學博士學位。由于他在介紹和弘揚印度佛學方面的杰出成就,被譽為“玄奘以來第一人”。
 

目錄

自序
凡例
第一章 “佛法”
第一節 佛法興起與印度的時代文明
第二節 釋尊略傳
第三節 中道正法
第二章 聖典綢集與部派分化
第一節 舍利塔與結集
第二節 部派分化與論書
第三節 部派思想泛論
第三章 初期“大乘佛法”
第一節 初期大乘經的流布
第二節 深智大行的大乘
第三節 方便易行的大乘
第四章 中觀大乘——“性空唯名論”
第一節 龍樹及其論著
第二節 龍樹的思想
第三節 提婆的“百”論
第五章 後期“大乘佛法”
第一節 後期大乘經
第二節 如來藏我思想的特色
第六章 大乘時代之聲聞學派
第一節 說一切有部
第二節 譬喻‧分別說‧正量‧大眾部
第三節 經部興起以後的綜合學派
第七章 瑜伽大乘——“虛妄唯識論”
第一節 瑜伽行者與論書
第二節 瑜伽行者對一般大乘法的見解
第三節 瑜伽行派學要
第八章 如來藏與“真常唯心論”
第一節 般若學者的佛性說
第二節 融唯識而成的“真常唯心論”
第三節 如來藏與“如來論”
第九章 瑜伽‧中觀之對抗與合流
第一節 瑜伽與中觀論師
第二節 瑜伽學的發展
第三節 中觀學的復興
第四節 對抗與合流
第十章 “秘密大乘佛法”
第一節 “秘密大乘”的時地因緣
第二節 如來(藏)本具與念佛成佛
第三節 金剛乘與天行
 

一九六七年,我在《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自序”中說:在戰亂中所寫的《印度之佛教》,“是用文言寫的,多敘述而少引證,對佛教史來說,體裁是很不適合的,而且錯誤與空疏的也不少。……我要用語體的,引證的,重寫一部”。但直到現在,二十年的悠長歲月,《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以外,只寫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如來藏之研究》、《空之探究》,晚年衰病,“重寫一部”——分為多少冊的意願,已無法達成,所以三年前,將《印度之佛教》重印出版。《印度之佛教》的錯誤與空疏,在上面幾部寫作中,雖已做部分的改正與補充,但印度佛教演變的某些關鍵問題,沒有能做綜合聯貫的說明,總覺得心願未了。現在據我所理解到的,再扼要地表達出來。

“佛法”在流傳中,出現了“大乘佛法”,更演進而為“秘密大乘佛法”,主要的推動力,是“佛涅�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懷念,是通過情感的,也就可能有想像的成分;離釋尊的時代越遠,想像的成分也越多,這是印度佛教史上的事實。

佛弟子對佛的懷念,起初是︰釋尊遺體——舍利的建塔供養,釋尊遺跡的巡行,表示對釋尊的信敬與思慕。釋尊過去生中——菩薩的大行,也從“本生”、“譬喻”、“因緣”中流傳出來。佛及過去生中菩薩行的偉大,是因佛弟子的懷念釋尊而引發的,成為佛教界的共同信念。涅�,涅�了的釋尊,不是神教想像的“神”那樣的存在;但一般信眾,對于佛入涅桀而再見不到了,不免引起內心的悵惘。態度自由而重于理想的大眾系說︰佛是不可思議的存在;佛壽是無量的;現在的十方世界,有佛出世︰這多少滿足了一般人心——“大乘佛法”在這樣的情形下出現。

釋尊開示的正法,是“先知法住,後知涅�”。修學者先徹了因果的必然性——如實知緣起;依緣起而知無常,無我無我所,實現究竟的解脫——涅�寂滅。涅�不落有無,不是意識語言所可表示,為修行而自覺自證知的。以菩薩大行為主的“初期大乘”經,繼承“佛法”的正法中心,但“佛法”是“先知法住,後知涅�”,而“初期大乘”經,卻是直顯深義——涅�,空性、真如、法界等,都是涅檠的異名。所以,“佛法”從緣起入門,“初期大乘”是直顯諸法的本性寂滅。諸法本性是無二無別、無著無礙的,在“佛”的懷念中,傳出一切眾生有如來(胎)藏、我、自性清淨心的“後期大乘”經。這樣,“正法”由緣起論而發展為法法平等無礙的法(本)性論,又由法(本)性論而演化為佛性(如來藏)本具論,再進就是本來是佛了。這是佛教思想發展中,由法而佛的始終歷程。

佛法甚深——緣起甚深,涅�更甚深,一般人是難以受學的。為了方便普化,施設“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六念法門,使不幸的人,在恐怖、苦惱或病重時,能內心安定,不失善念,這有點近于一般宗教了。“念(憶念,系念,觀念)佛”是特別發達的!大乘興起不久,犍陀羅、摩偷羅一帶,有塑造、繪畫的佛像流行。方便的“念佛”,過去是念佛的功德,現在也取(佛像)相而念佛的色身。一心系念,佛于自心中現起;依據這種修驗,得出“自心作佛”、“三界唯心”的理論。後期的大乘經說︰如來藏、我是相好莊嚴的,自性清淨心是清淨光明的,眾生本具,所以念佛不只是念三世十方佛,更要念(觀)自己是佛。“念佛”,是從“初期大乘”、“後期大乘”,進入“秘密大乘佛法”的通途。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