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本草綱目》為底本,精選了八十八種日常生活最常用的中藥藥材,再根據草藥的主治應用類型,將其分為補中益氣、止咳化痰、清熱敗火、理氣理血、利濕潤燥、祛風驅寒、解表瀉下和固澀開竅藥九章內容,每種草藥都附上精美的手繪插圖,以牽線的方式圖解草藥各部位的性味和主治,同時精選出了300多種常見的藥方,並且以方解的形式,將藥方的藥材、煎藥方法、服藥方法、主治和功效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圖解,讓《本草綱目》藥方不再是無字天書,適合所有想以更溫和的方法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現代人。

另外,由于緊張的忙碌生活,慢慢衍生出現代人才有的文明病,包括鼻炎、皮膚病、婦女病等,所以本書針對不同癥狀精選出適用藥材,講解其功效,讓您隨手翻,隨時看,無病可養生,有病就成為對癥下藥的草藥指南。然而,由于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處的環境各異,並非所有藥材都適用,因此仍須經過醫師針對個人情況調配方劑,才能達到真正的防病治病的效果。
 

目錄

閱讀導航
第一章 中醫草藥知識入門
001 中藥方劑的發展歷程
002 藥方組方原則“君、臣、佐使”
003 中藥氣味有陰陽
004 中藥五味的宜忌
005 藥方的七種分類
006 藥方的十種劑型
007 藥方的組成變化
008 中草藥的鑒別
009 中藥的煎煮及服用
第二章 補中益氣藥
010 黃
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
011 人參
大補元氣,益氣生津,延年益壽
012 白術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安胎
013 甘草
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
014 百合
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015 龍眼
壯陽益氣,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016 當歸
瀉肺降氣,和血補血,下痰止嗽
017 茱萸
散寒止痛,疏肝下氣,溫中燥濕
018 附子
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
019 巴戟天
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
020 干姜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021 胡麻
補中益氣,潤養五髒,滋補肺氣
第三章 止咳化痰藥
022 半夏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023 柴胡
除痰疏表,解熱透邪,疏肝理郁
024 貝母
清熱潤肺,化痰止咳
025 杏仁
潤肺,消食積,散滯氣
026 桔梗
宣肺,利咽,祛痰,排膿
027 細辛
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飲
028 天南星
祛風止痙,化痰散結
029 馬兜鈴
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
030 款冬花
潤肺下氣,止咳化痰
031 栝樓
潤肺燥,降火,治咳嗽,滌痰結
第四章 清熱敗火藥
032 黃連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033 玄參
涼血滋陰,瀉火解毒
034 黃岑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035 連翹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風熱感冒
036 龍膽
清熱燥濕,瀉肝定驚
037 知母
清熱瀉火,生津潤燥
038 芍藥
溫經散濕,通塞胃氣,安脾經,固腠理
039 白頭翁
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明目消贅
040 青蒿
清熱解璁,除蒸,截瘧
041 澤瀉
利水滲濕,泄熱通淋
第五章 理氣理血藥
042 茴香
理氣止痛,溫陽散寒
043 木香
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044 檳榔
下氣消食,通利水道
045 香附
理氣解郁,止痛調經
046 麻黃
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
047 旋覆花
降氣消痰,行水止嘔
048 桃仁
活血祛淤,養陰生津,潤腸通便
049 川芎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050 大薊
養精保血,涼血止血
051 槐樹
涼血止血,清熱瀉火
第六章 利濕潤燥藥
052 藿香
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表解璁
053 茵陳蒿
清熱利濕,通關節,去滯熱,療傷寒
054 豆蔻
化濕消痞,行氣溫中,開胃消食
055 瞿麥
利尿通淋,破血通經
056 獨活
祛風勝濕,風寒濕痹,散寒止痛
057 木瓜
和胃化濕,平肝祛風,散淤活血
058 麥門冬
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
059 地黃
清熱生津,涼後,止血
060 桑樹
清肺熱,祛風濕,補肝腎
061 紫蘇
輕宣涼燥,理肺化痰
第七章 祛風驅寒藥
062 秦艽
祛風濕,清濕熱,止痹痛
063 防風
解表祛風,勝濕,止痙
064 牛膝
祛風除濕,活血通經,利尿通淋
065 牛蒡
疏風散熱,解毒消腫
066 天麻
定風補虛,平肝息風
067 蒺藜
祛風和血,平肝解郁,明目止癢
第八章 解表瀉下藥
068 紫菀
潤肺下氣,消痰止咳
069 香薷
發汗解表,和中利濕
070 葛根
發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
071 竹子
治消渴,利水道,清肺化痰
072 葳蕤
滋陰解表,養陰潤肺,益胃生津
073 菊花
疏風散熱,養肝明目,清熱解毒
074 升麻
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
075 大黃
攻積滯,清熱瀉火,祛淤解毒
076 大戟
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077 甘遂
瀉水逐飲,散結除滿,破積通便
078 牽牛子
瀉水通便,消痰滌飲,殺蟲攻積
079 肉蓯蓉
潤腸通便,補腎陽,益精血
第九章 固澀開竅藥
080 罌粟
能行風氣,祛邪熱,治療瀉痢
081 五味子
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
082 補骨脂
補腎助陽,納氣平喘,溫脾止瀉
083 芡實
固腎澀精,補脾止泄
084 益智子
溫脾止瀉,暖腎,固精縮尿
085 金櫻子
利尿補腎,解毒消腫,活血散淤
086 山慈菇
敗毒抗癌、消腫散結
087 蘇合香
芳香開竅,行氣溫中
088 小麥
除熱止渴,止汗,益腎養心

附錄一 藥膳養生與人體規律
附錄二 養生藥材圖鑒
附錄三 古今醫學常用度量衡對照表
 

中醫學流傳了幾干年經久不衰,必有它的價值及珍貴之處。

林林總戽的養生術中,本草養生因其治標治本、副作用相對低、簡便易行、經濟廉價而應用廣泛,被推為首選。黃耆補氣又升陽,當歸補血又通脈,桔梗宣肺又利咽,黃連清熱燥濕能瀉火……這些常見常用的中藥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可見中藥健康養生之術十分流行。其實本草養生早已進入我們的生活,那些我們的祖先干百年來用自己的身體試驗過的本草方,安全、親切、便于制作,是我們健康養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有神農氏嘗百草,開啟了中藥學源遠流長的大河。明代李時珍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考證諸家本草,增補疏漏,甚至親自走訪考察,深入礦野山林,觀察、收集藥物,尋訪名醫平民,遍尋驗方,終于著成《本草綱目》一書,承前啟後,成為中醫學重要的參考經典。

藥方組方原則最早源于《內經》。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 “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元代李杲在《脾胃論》中再次申明︰“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于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御邪除病矣。”藥中有君、臣、佐、使,彼此相互配合、制約。一般的配置是君藥一味、臣藥兩味、佐藥三味、使藥五味,也可以君藥一味、臣藥三味、佐使藥九味。上、中、下三品共計三百六十五種,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應一日,以成一年。把此數翻倍,合七百三十種。上藥—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順應上天,無毒,長期服用不傷人。想要輕身益氣、延年益壽者以上經為本。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順應入事,有的無毒,有的有毒,須斟酌服用。想要遏病、滋補虛弱者以中經為本。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順應土地,大多有毒,不能長期服用。想要除寒熱邪氣、破積聚療疾病者以下經為本。

●關于本書

本書以《本草綱目》為底本,精選了八十八種日常生活最常用的中藥藥材,再根據草藥的主治應用類型,將其分為補中益氣、止咳化痰、清熱敗火、理氣理血、利濕潤燥、祛風驅寒、解表瀉下和固澀開竅藥九章內容,每種草藥都附上精美的手繪插圖,以牽線的方式圖解草藥各部位的性味和主治,同時精選出了300多種常見的藥方,並且以方解的形式,將藥方的藥材、煎藥方法、服藥方法、主治和功效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圖解,讓《本草綱目》藥方不再是無字天書,適合所有想以更溫和的方法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現代人。

另外,由于緊張的忙碌生活,慢慢衍生出現代人才有的文明病,包括鼻炎、皮膚病、婦女病等,所以本書針對不同癥狀精選出適用藥材,講解其功效,讓您隨手翻,隨時看,無病可養生,有病就成為對癥下藥的草藥指南。然而,由于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處的環境各異,並非所有藥材都適用,因此仍須經過醫師針對個人情況調配方劑,才能達到真正的防病治病的效果。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