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葉,作者涉足環境問題,以環境哲學作為自己的學術研究方向,分析環境問題,探討它產生的根源,尋求應對途徑。1986年提出“生態文化”概念,我認識到,環境問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資源短缺成為全球性問題,它是現代工業文化的產物;它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全球性問題,表示工業文化已經達到它的最高成就的鼎盛時期,問題之凸現表示工業文化開始走下坡路,代替它的將是一種新文化——生態文化;它將開啟人類生態文明的新時代。1986年作“關于生態文化問題”的學術報告,1989年發表《生態文化問題》一文,此後發表多篇論文,出版《文化新世紀——生態文化的理論闡釋》(1986年)、《生態文化論》(2001年)兩種專著。
為了學習和落實十七大報告關于建設生態文明,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的精神,本書匯編了作者21世紀以來關于生態文明研究的學術成果,以及參與這個問題的研究和討論的內容。
目錄
緒論 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社會全面轉型
第一章 生態文明是人類新文明
第一節 生態文化︰21世紀人類新文化
第二節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
第三節 建設生態文明是發展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第二章 生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社會形態
第一節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環境哲學思想
第二節 現代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思想
第三節 生態社會主義是生態文明的社會形態
第三章 環境哲學︰生態文明的哲學形態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觀與哲學範式轉換
第二節 人與自然關系是環境哲學的基本問題
第三節 “自然價值”是環境哲學的關鍵詞
第四章 環境倫理學︰生態文明的倫理形態
第一節 傳播環境倫理,建設生態文明
第二節 創建中國環境倫理學學派,建設中國環境倫理學
第三節 公平與補償︰環境倫理與環境政治的主要原則
第五章 循環經濟︰生態文明的經濟形態
第一節 從線性經濟到循環經濟
第二節 四種生產力創造四種經濟價值
第六章 生態文明的水利建設︰從資源水利到生態水利
第一節 生態系統整體性︰河流生命倫理的哲學基礎
第二節 水電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系
第三節 水利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水利、資源水利和生態水利的統一
第七章 生態文明的科學技術發展模式︰以地球科學為例
第一節 人地關系︰地學哲學的基本問題
第二節 人地關系︰地球的社會科學研究
第三節 地球史人類紀時代的地學文化
第八章 生態文藝︰生態文明的文學藝術形態
第一節 生態學與文藝學
第二節 兩種哲學傳統與兩個文學藝術世界
附錄 我的環境哲學研究歷程
後記
第一章 生態文明是人類新文明
第一節 生態文化︰21世紀人類新文化
第二節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
第三節 建設生態文明是發展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第二章 生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社會形態
第一節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環境哲學思想
第二節 現代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思想
第三節 生態社會主義是生態文明的社會形態
第三章 環境哲學︰生態文明的哲學形態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觀與哲學範式轉換
第二節 人與自然關系是環境哲學的基本問題
第三節 “自然價值”是環境哲學的關鍵詞
第四章 環境倫理學︰生態文明的倫理形態
第一節 傳播環境倫理,建設生態文明
第二節 創建中國環境倫理學學派,建設中國環境倫理學
第三節 公平與補償︰環境倫理與環境政治的主要原則
第五章 循環經濟︰生態文明的經濟形態
第一節 從線性經濟到循環經濟
第二節 四種生產力創造四種經濟價值
第六章 生態文明的水利建設︰從資源水利到生態水利
第一節 生態系統整體性︰河流生命倫理的哲學基礎
第二節 水電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系
第三節 水利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水利、資源水利和生態水利的統一
第七章 生態文明的科學技術發展模式︰以地球科學為例
第一節 人地關系︰地學哲學的基本問題
第二節 人地關系︰地球的社會科學研究
第三節 地球史人類紀時代的地學文化
第八章 生態文藝︰生態文明的文學藝術形態
第一節 生態學與文藝學
第二節 兩種哲學傳統與兩個文學藝術世界
附錄 我的環境哲學研究歷程
後記
序
引領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 吳斌
歷史總是在矛盾中辯證地發展。現代工業文明在帶來進步的同時,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也暴露出它固有的內在缺陷,突出表現為生態、環境和資源壓力日漸增大,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問題日益突出。
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美好的要求,全世界都需要反思現代工業文明的價值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體制結構,探索真正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之一,提出力爭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到2020年全面小康實現之時,使我國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這對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和諧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也為我國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當然,這也為學術界提出了一個新的重大課題,那就是要深入而全面地探討生態文明的理論內涵和系統建構。
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既要改變思維方式,也要改變行為方式;既要改變生產方式,也要改變生活方式;既要改變道德和觀念,也要改變法律和體制。必須充分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是生態恢復和環境治理,更是涉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整個社會文明形態的變革。應該在生態危機的時代背景下,在反思現代工業文明模式所造成的人與自然對立的矛盾基礎上,以生態學規律為基礎,以生態價值觀為指導,從物質、制度和精神觀念三個層面進行改善,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在全面提升人的生活品質的同時,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促進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北京林業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教育部與國家林業局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具有“崇尚自然、追求真理”的辦學傳統,以“知山知水、樹木樹人”為辦學理念。傳播生態文化、引領生態文明,是建校以來廣大師生堅持不懈的追求。我們認識到,建設生態文明,決不限于發展科技,而是需要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通力合作。2004年2月,學校決定將生態文化列為我校重點建設和發展的六大學科領域之一,加大了支持力度,深化了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目前已經在全校開設了多門生態文化課程,培養出了有關專業的碩士和博士,廣大師生圍繞生態文明建設舉辦了多場研討會和報告會,組織了一系列的宣傳和實踐活動,取得了一定成果。
2007年12月,我校在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生態文化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了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目的是整合學科資源,發揮學科優勢,大力加強生態文化學科群建設,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各領域的研究,打造一流的生態文明研究基地,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的成立,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著名林學家沈國舫院士愉快地接受了擔任中心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的請求。中國社會科學院余謀昌教授、清華大學盧風教授、北京大學吳國盛教援、北京師範大學羅炳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楊通進研究員也以實際行動對我們中心給予支持,加入我們的研究隊伍,成為第一批特聘專家。我們的行動也得到了國家林業局的大力支持,我校的中心也成為國家林業局生態文明研究中心︰
本叢書一共12本,既有早期學校資助的生態文化研究的成果,也有生態文明研究中心成立後的探索;既有初出茅廬的年輕才俊的鋒芒小試,更有學界領軍人物的思想總結。當然,我們的研究還是初步的,生態文明理論體系的完善還需要各界同仁貢獻智慧。希望這套叢書能起到啟發思想、促進學術研究的作用,讓更多的人關注生態文明建設,讓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深入人心。
歷史總是在矛盾中辯證地發展。現代工業文明在帶來進步的同時,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也暴露出它固有的內在缺陷,突出表現為生態、環境和資源壓力日漸增大,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問題日益突出。
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美好的要求,全世界都需要反思現代工業文明的價值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體制結構,探索真正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之一,提出力爭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到2020年全面小康實現之時,使我國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這對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和諧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也為我國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當然,這也為學術界提出了一個新的重大課題,那就是要深入而全面地探討生態文明的理論內涵和系統建構。
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既要改變思維方式,也要改變行為方式;既要改變生產方式,也要改變生活方式;既要改變道德和觀念,也要改變法律和體制。必須充分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是生態恢復和環境治理,更是涉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整個社會文明形態的變革。應該在生態危機的時代背景下,在反思現代工業文明模式所造成的人與自然對立的矛盾基礎上,以生態學規律為基礎,以生態價值觀為指導,從物質、制度和精神觀念三個層面進行改善,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在全面提升人的生活品質的同時,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促進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北京林業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教育部與國家林業局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具有“崇尚自然、追求真理”的辦學傳統,以“知山知水、樹木樹人”為辦學理念。傳播生態文化、引領生態文明,是建校以來廣大師生堅持不懈的追求。我們認識到,建設生態文明,決不限于發展科技,而是需要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通力合作。2004年2月,學校決定將生態文化列為我校重點建設和發展的六大學科領域之一,加大了支持力度,深化了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目前已經在全校開設了多門生態文化課程,培養出了有關專業的碩士和博士,廣大師生圍繞生態文明建設舉辦了多場研討會和報告會,組織了一系列的宣傳和實踐活動,取得了一定成果。
2007年12月,我校在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生態文化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了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目的是整合學科資源,發揮學科優勢,大力加強生態文化學科群建設,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各領域的研究,打造一流的生態文明研究基地,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的成立,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著名林學家沈國舫院士愉快地接受了擔任中心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的請求。中國社會科學院余謀昌教授、清華大學盧風教授、北京大學吳國盛教援、北京師範大學羅炳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楊通進研究員也以實際行動對我們中心給予支持,加入我們的研究隊伍,成為第一批特聘專家。我們的行動也得到了國家林業局的大力支持,我校的中心也成為國家林業局生態文明研究中心︰
本叢書一共12本,既有早期學校資助的生態文化研究的成果,也有生態文明研究中心成立後的探索;既有初出茅廬的年輕才俊的鋒芒小試,更有學界領軍人物的思想總結。當然,我們的研究還是初步的,生態文明理論體系的完善還需要各界同仁貢獻智慧。希望這套叢書能起到啟發思想、促進學術研究的作用,讓更多的人關注生態文明建設,讓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深入人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