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不堪重負︰水位下降、氣溫上升時代的食物安全挑戰

地球不堪重負︰水位下降、氣溫上升時代的食物安全挑戰
定價:120
NT $ 104
 

內容簡介

在這部富有新意的著述中,萊斯特‧布朗全面概述了人類需求將地球自然資源消耗殆盡的種種方式,並特別強調指出,由此導致的環境惡化正在使食物生產陷入困境;

全球升溫將使農作物生產遭遇嚴重困難。氣溫每升高1C,谷物單產就可能減少10%。能源部門的決策,有可能比農業部門的政策更能影響未來的食物安全。

公眾的注意力目前集中在石油資源的耗竭上。其實,地下蓄水層的虧耗是更為嚴重的威脅。石油是可以找到替代物的,而水卻無可替代。

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各主要谷物生產國,耕地面積都在減少。隨著人口稠密國家越來越多地倚重汽車,稀缺的耕地變成了道路和停車場。

人口的增長固然已放慢,但全世界每年仍會多出7000萬人來。面對自1990年以來土地生產力的歷史性提高已經放緩的局面,谷物的生產正滯後于人口的需求。
 

目錄

志謝
序言
第一章 地球行將超限
農業發展勢頭的消失
增長的環境代價
兩項新的挑戰
日本綜合征
中國的情況和影響
挑戰無窮期
第二章 以70億人為限
人口統計學進入新時代
人口、土地與爭端
沿人口發展梯級的進退
人口比例增益
兩個成功的例子
消除貧困、穩定人口
第三章 有效地移向食物鏈的高端
移向食物鏈的高端
改變蛋白質的來源
漁場與牧場
大豆的情況和影響
獲取蛋白質的新方式
第四章 提高地球的生產力
趨向與對比
肥料與灌溉
技術儲備的減少
可用于將來的選擇
第五章 保護耕地
土壤流失,肥力下降
擴展的沙漠
耕地他用
表土保持
保護耕地
第六章 控制地下水位下降
地下水位下降
江河斷流
城市與農村
缺水無國界
提高水生產率
第七章 穩定氣候
不斷上升的氣溫和日益下降的產量
溫度的趨勢和影響
提高能源效率
轉向可再生能源
第八章 扭轉中國谷物產量下降的局面
谷物地在縮小
開發水產養殖業
水荒在蔓延
向國外采購谷物
新的食物安全戰略
第九章 巴西處在十字路口
世界大豆的第一來源
能否成為世界的飲料供應者
肉類出口攀升
國內需求增長
擴大農業的風險和成本
第十章 重新定義安全
食物供應吃緊
食物短缺政治學
穩定資源基礎
復雜的挑戰
附錄 中英對照內容索引
注釋
作者簡歷
譯後記
 

中國的谷物產量從1950年的9000萬噸增加到1998年的3.92億噸,是20世紀最杰出的經濟成就之一。這非凡的增長使得中國的人均谷物產量,從20世紀中葉的一年不到200千克,提高到超過300千克。在1978年開始經濟改革後的6年中,谷物產量猛增約1億噸,毫無疑問,在人類歷史上,這是在最短的時間中使最多的人群得以擺脫饑餓的豐功偉績。

但是,在1998年之後,中國的谷物產量開始下降,從歷史峰值的3.92億噸下降到2004年的3.45億噸。這近5000萬噸的下降(大約相當于加拿大一年的谷物總產量),幾乎完全由谷物種植面積的縮小造成——在1998年到2004年期間,從9000萬公頃減少到7700萬公頃,減少了14%。

谷物產量的令人不安的下降,來自3個因素︰一是耕地被轉為非農業用途和被荒漠化所吞噬;二是蓄水層虧耗導致灌溉用水的減少,以及灌溉用水向城市的分流;三是1999年以後谷物價格疲軟,使農民難以從增加谷物產量中獲利。

中國並不擁有大量耕地。在世界版圖上,中國是一個大國——略大于美國或者巴西等國家。但是,在它的廣闊土地上,很大一部分是山岳、沙漠和草地。中國西部和北部的西藏、青海、新疆、內蒙古、甘肅等5個人口稀少的省份和自治區,總共只有8400萬人口,卻擁有全國54%的土地面積。而余下的46%的土地,則是12億人口的家園。實際上,92%的中國人口集中于不到一半的國土之上。

隨著中國以激動人心的步伐進行工業化,新建的數以萬計的工廠,許多都建在了耕地上。如同其他在工業化之前就已經人口密集的日本和韓國等國家一樣,中國每年都有一些耕地轉為非農業用途,包括建造住宅和工廠,以及鋪設道路、高速公路和修建停車場。

中國耕地的喪失,也來自土壤侵蝕和荒漠化。自1950年以來,土地荒漠化的面積每年都有所增長。正是這種沃土良田變為沙丘荒漠的結果,造成了每年春季窒息中國北部城市的塵暴。

過量放牧是荒漠化的主要根源。不斷增加的綿羊和山羊種群,目前總數大約為2.8億只,無控制的放牧導致草地以創紀錄的速度變成荒漠。如果牲畜種群的數量不減少到草地的承載能力之下,沙漠勢必繼續擴展,不斷蠶食具有生物生產能力的土地。

谷物地面積的減少,也來自種植高產值的水果和蔬菜。中國用于種植水果和蔬菜的土地,已從1990年的1000萬公頃,增加到2003年的近2500萬公頃。盡管這在經濟上屬合理的轉變,可以發揮中國勞動力充沛的優勢,但也必然減少谷物地的面積。

此外,蓄水層虧耗導致的灌溉用水日趨減少,以及灌溉用水向饑渴的城市分流,也都使使中國的農民處于不利境地。例如,在生產全國三分之一小麥和一半玉米的中國華北平原,地下水位正在以每年高達3米的速度下降。這種過度抽汲地下水以滿足當前食物需求的做法,勢必導致一旦地下水枯竭時的食物產量下降。

在水的使用上,農民也輸給了城市。以農民為一方,以城市和工業為另一方,在用水的競爭中,農民總是處于劣勢。現在,農民是在越來越少的水資源中,取得越來越低的份額。改變這種狀況的關鍵之一,是按照水的實際價值制定水的價格。在過去,中國如同美國和許多其他國家一樣,以低于成本的水價售水,同時給予補貼。值得肯定的是,中國北方的地方政府正在開始提高水的價格。

鑒于中國城市創紀錄的快速增長,已經到了需要對傳統的城市用水模式——把清潔的水引入城市,通常只使用一次後便排入附近的河流——進行反思的時候了。在一個缺水的世界,我們必須考慮城市供水的循環使用。從而使得既能充分滿足城市用水,又能騰出稀缺的水資源用于食物生產。

當我們從食物安全的視角審視中國的未來時,發覺西方工業化發展模式並不適用于中國便是顯而易見的了。例如,中國目前專注于發展以汽車為中心的交通系統,可是,這樣做會以犧牲耕地為代價。當美國于上個世紀發展以小汽車為中心的交通系統的時候,它擁有剩余的農業土地——剩余到對不種植自己耕地的農民給予補償金的地步。中國的處境非常不同。如果按美國模式,有朝一日實現每個家庭都有一輛汽車,甚至一些家庭擁有兩輛,為汽車而鋪設的土地面積將接近于當今的稻田總面積。

取代盲目模仿美國的發展以汽車為中心的交通系統,中國可以跨越式前進,建立以高技術軌道為基礎,輔之以公共汽車和自行車的交通系統——一種能夠在人口密集的社會中提供便捷行動的系統,而這是小轎車所無能為力的。

由于中國的食物安全維系于其耕地,中國必須保護自己的耕地。它的政府也的確這樣做了。2004年初,中國政府宣布嚴厲處置購買耕地企圖轉賣給工業園和房地產開發商的投機者。這顯然是在正確方向上邁出的一步。

中國經濟從1980年以來增長了4倍,顯示出它在經濟方面行之有效的非凡能力。中國的生活水平已得到全面提高,貧困和營養不良已得到極大消除。繼續這種發展趨勢,是中國面臨的挑戰。傳統的西方發展模式,看來做不到這一點。開發一種新的,既是環境上可持續的,又能適合中國現有條件的經濟模式,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巨大任務,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和堅強的領導。

萊斯特‧R.布朗
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
2004年12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