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散文最精彩的篇章是那些懷念故人和歌頌普通人高尚精神的作品。如早期的《憶範兄》、《紀念憾翁》,建國後的《憶魯迅先生》、《哭靳以》、《廖靜秋同志》以及那篇感人肺腑的《懷念蕭珊》。
巴金散文最大特點是真摯親切,以情動人。這主要得益于他喜歡用第一人稱寫文章。巴金傾述感情不借助熱情只捉熾烈的語言和華麗鋪陳的辭采,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與你促膝談心,真情流露于字里行間,自然地感染讀者。他的語言水靜沙明,一清到底,自然流暢,毫不造作,于平淡中見文采,通脫之處出意境,自然之中求嚴謹。《懷念蕭珊》是最能體現巴金散文風格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他為紀念亡妻而作的悼文。該文在平凡的敘述中,充溢著震撼人心的悲痛,透過這種悲痛所傳達出的對妻子的摯愛,對“文革”的控訴,對劊子手的痛恨,都自然地奔涌出來,再次顯示出巴金散文自然真實的藝術魅力。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奪目光輝;一奪好書,可以滋養無數的美麗心靈。本叢書共收錄了二十幾位現當代文學大家的經典力作,涵蓋了人生、親情、友情、感恩、審姜、勵志、成長、成功,等多十熱點話題,並附有名師的精彩評析。細細品味,點燃智慧的澄淨心燈;慢慢誦讀,開啟人生的芳香之旅……
本書是《學生版‧名家精品閱讀之旅》叢書中的《巴金散文》。
目錄
最初的回憶
家庭的環境
做大哥的人
我的幼年
我的幾個先生
“再見罷,我不幸的鄉土喲!”
耶穌和他的門徒
繁星
吉布的
海上的日出
海上生明月
鳥的天堂
機器的詩
一個女佣
我的呼號
我的夢
一九三四年十月十日在上海
醉
在轟炸中過的日子
桂林的微雨
黑土
靜寂的園子
“重進羅馬”的精神
悼魯迅先生
愛爾克的燈光
風
雷
雨
日
月
星
狗
虎
傷害
夢
廢園外
燈
月夜鬼哭
懷念蕭珊
一顆桃核的喜劇
小人‧大人‧長官
重來馬賽
沙多‧吉里
小騙子
大鏡子
小狗包弟
訪問廣島
再論說真話
趙丹同志
說夢
十年一夢
說真話之四
願化泥土
漢字改革
“掏一把出來”
我的哥哥李堯林
我的老家
再憶蕭珊
“創作自由”
“從心所欲”
賣真貨
家庭的環境
做大哥的人
我的幼年
我的幾個先生
“再見罷,我不幸的鄉土喲!”
耶穌和他的門徒
繁星
吉布的
海上的日出
海上生明月
鳥的天堂
機器的詩
一個女佣
我的呼號
我的夢
一九三四年十月十日在上海
醉
在轟炸中過的日子
桂林的微雨
黑土
靜寂的園子
“重進羅馬”的精神
悼魯迅先生
愛爾克的燈光
風
雷
雨
日
月
星
狗
虎
傷害
夢
廢園外
燈
月夜鬼哭
懷念蕭珊
一顆桃核的喜劇
小人‧大人‧長官
重來馬賽
沙多‧吉里
小騙子
大鏡子
小狗包弟
訪問廣島
再論說真話
趙丹同志
說夢
十年一夢
說真話之四
願化泥土
漢字改革
“掏一把出來”
我的哥哥李堯林
我的老家
再憶蕭珊
“創作自由”
“從心所欲”
賣真貨
序
巴金的散文創作在他整個文學創作中佔據著重要地位,並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從1927年的《海行雜記》到80年代的《隨想錄》,在半個世紀的文學生涯中,巴金共寫作和出版了近30部散文集,約百余萬字。這些散文都是巴金在體會真切、思索深刻時寫的“生活的記錄”,展現了作家的心路歷程和時代的印跡。這些散文形式多樣,諸如回憶錄、游記、雜文、小品文、通訊、隨筆等等。巴金是個熱情奔放的人,又是勤于思索、觀察敏銳的作家,在作品中,他常以“我”作為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熱情如火,清澈如水,樸實無華,真實感人。本文無意對巴金散文做全面系統的分析,而是擬從教育,特別是語文教育的角度,來論述巴金散文對我們的啟示,從中得到一些借鑒。
首先,關于閱讀問題。中國傳統語文教育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多讀書、多背書。巴金對這種教育方式有深切的體會,自覺獲益匪淺。他說:“當時我背得很熟的幾部書中間有一部《古文觀止》。這是兩百多篇散文的選集:從周代到明代,有。‘傳’,有‘記’,有‘序’,有‘書,’有‘表’,有‘銘’,有‘賦’,有‘論’,還有祭文。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卻講不清楚。有一部分我不但懂而且喜歡,像《桃花源記》、《祭十二鄧文》、《赤壁賦》、《報劉一丈書》等等。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也就能慢慢地體會到它們的好處,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雖然巴金當時對背誦古書感到有些痛苦,但他後來還是深情地指出,《古文觀止》中的這兩百多篇“古文”是他“真正的啟蒙先生”。並坦率承認自己後來寫了20本散文,跟這個‘館蒙先生”很有關系。他衷心感謝當年那兩位逼他硬背《古文觀止》的私塾先生。中國傳統語文教育中的這種死記硬背的辦法雖然顯得機械和教條,甚至可能會給學生帶來一些痛苦,但大量事實證明,這種“背書”的方式,仍是我們語文教育中值得借鑒的方法。巴金認為背誦是一種“儲蓄”,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就會逐漸明白書中的道理,並在自己的創作中潛移默化地起作用。很多學者、名家也都認為自己的學問或創作得益于這種背誦。
巴金的散文創作絕不僅僅得益于對古代散文的學習與背誦,他也受過魯迅、朱自清、葉聖陶、夏丐尊等新文學名家散文的影響。此外,他還讀過很多歐美作家的散文、小說和革命家的自傳。如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的《隨筆集>,英國作家吉星的《四季隨筆》和日本廚川白村的散文等。巴金還親自動手翻譯過一些外國作品。古今中外的這些散文作品,不僅使巴金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學會了方法,也給了他很多觸動和啟發。他感覺多讀別人的文章,自己的腦子就癢了,自己的手也癢了,他的好些篇散文和小說都是讀了別人文章受到啟發後才拿起筆來寫的。只有多讀,才能多積累,才能厚積薄發。
其次,關于寫作問題。中國傳繞的作文教學方式基本上是教師命題,學生根據老師出的題目作文。巴金說,自己當時在學校讀書時,不是我要寫文章,而是教師要我寫,不寫或寫不出就要挨罵甚至打手心。作文題目,不是“什麼論’、“什麼說’,就是寫“讀書樂”之類的東西。就拿“讀書樂”來說吧,本來那時背誦古書很感痛苦,但非要寫出其中的“樂”來,怎麼能寫得出呢?但作文不交卷,學生就走不出書房,甚至要挨板子。所以只好順著教師的意思寫,先說人需要讀書,又說讀書的樂趣,再講春、夏、秋、冬四時讀書之樂,最後來一個短短的結束。文章里的句子不是從別處抄來的就是引用典故拼湊而成的,跟“書”的內容並無多大關系,純粹是為作文而作文。
“要我寫”和“我要寫”,這在性質上是有根本區別的。“要我寫”的,是為作文而作文,“我要寫”是主動的,是有感而發。巴金認為,必須有話要說,有感情要吐露,才能夠順利下筆。硬著頭皮被逼著寫作是十分痛苦的,坐在書桌前苦思半天,寫了又涂,涂了又寫,終于留不下一句。相反,一旦文思潮涌而來,不吐不快時,往往可以一揮而就。巴金在寫作過程中的深切感受,給我們的語文教育以深刻啟示:無論是命題作文,還是非命題作文,都必須是學生熟悉的生活題材,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才能內容充實,感情真摯。應該杜絕讓學生寫他們不熟悉的東西,寫那些無病呻吟的“八股文”。巴金在這方面為我們樹立了典範,他多次講到自己並非為寫作而寫作,往往是在一種激情的驅動下,像岩漿一樣從心底噴發出來的,如《生之懺悔》中的《我的心》、《我的自剖》、《我的呼號》等等,把自我主觀感情世界中歡樂的、痛苦的情緒伴隨著誠懇的自我解剖袒露給讀者,作者把這些文章稱之為“我的懺悔錄的一部分”。巴金善于以火一樣的熱情,詩一般的語言,形象的比喻,表達自己的理想和願望。這些文章不僅記錄著作家在黑暗中艱辛行進的足跡,也閃爍著令人思考的人生哲理。在自然流暢的文字中,寄寓了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感慨和認識。至于巴金所寫的那些旅行游記,更是作家有感而發的文字’,在記述現實生活的見聞中,同樣寄寓著作家的感慨和認識,抒發了作家的悲哀和歡樂。
再次,關于教師和教育的功能問題。在中國傳統的語文教育中,教師常常被人們看作是“教書匠”,教學中往往只注意語文的工具性特點,忽視了它的人文性特點,失去了對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的培養,失去了語文教育鮮活的生命力,使語文學習變得索然無味,甚至使語文學習變得非常痛苦。巴金在他的散文中就多次談到過這種痛苦的感覺。當他談到在自己的成長歷程中“是些什麼人把我教育成這樣”的問題時,就很坦率地指出:“這些人並不是在私塾里教我識字讀書的教讀先生,也不是在學校授我新知識的教員。我並沒有受到他們的什麼影響,所以我很快地就忘了他們。真正給了我堅定的影響的是另外一些人,倘使沒有他們,我也許不會成為現在的這樣子。”那麼,這“另外一些人”是哪些人呢?巴金深有感觸地說:“我的第一個先生就是我的母親。”母親待人溫和寬厚,在日常生活中,對子女進行愛的教育,培養了一種寬容厚道的泛愛精神。巴金是這樣描述自己母親的:“她教我愛一切的人,不管他們貧或富;她教我幫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僕,憐恤他們,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們高,動輒將他們打罵。”從母親那里,他不但得到了幸福的溫暖的愛,也受到了愛的啟蒙教育,認識了愛的意義,為他後來思想性格的形成和走上反封建的道路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母親之外,巴金的第二個先生是一個轎夫。在眾多佣僕中,特別引起巴金注意的即是這位年老瘦弱的轎夫,他的經歷悲慘,老婆跟人跑了,兒子當兵死在戰場上,只剩他一個人孤苦伶仃地活著,但就是這樣一個處于困苦境地的人,竟然有十分堅強的人生信念。他對巴金說:“要好好地做人,對人要真實,不管別人待你怎樣,自己總不要走錯腳步。自己不要騙人,不要虧待人,不要佔別人的便宜。”這些話像座右銘一樣,深深刻入了巴金的心靈,成為他思想性格的一部分。巴金稱之為第三個先生的是一位姓吳的朋友,他雖然生活拮據,但卻富于犧牲精神,有義無反顧地實行自己主張的勇氣和毅力,巴金說自己“始終是受著這個影響支配的”。
從巴金所談到的幾位“先生”來看,真正給人以影響的,不是那些書本上的死的知識,而是那些引起人心靈震撼的關愛和教誨,它是人生的指南,是形成思想性格的重要因子,是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不可或缺的條件。這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應該引為借鑒的。
首先,關于閱讀問題。中國傳統語文教育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多讀書、多背書。巴金對這種教育方式有深切的體會,自覺獲益匪淺。他說:“當時我背得很熟的幾部書中間有一部《古文觀止》。這是兩百多篇散文的選集:從周代到明代,有。‘傳’,有‘記’,有‘序’,有‘書,’有‘表’,有‘銘’,有‘賦’,有‘論’,還有祭文。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卻講不清楚。有一部分我不但懂而且喜歡,像《桃花源記》、《祭十二鄧文》、《赤壁賦》、《報劉一丈書》等等。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也就能慢慢地體會到它們的好處,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雖然巴金當時對背誦古書感到有些痛苦,但他後來還是深情地指出,《古文觀止》中的這兩百多篇“古文”是他“真正的啟蒙先生”。並坦率承認自己後來寫了20本散文,跟這個‘館蒙先生”很有關系。他衷心感謝當年那兩位逼他硬背《古文觀止》的私塾先生。中國傳統語文教育中的這種死記硬背的辦法雖然顯得機械和教條,甚至可能會給學生帶來一些痛苦,但大量事實證明,這種“背書”的方式,仍是我們語文教育中值得借鑒的方法。巴金認為背誦是一種“儲蓄”,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就會逐漸明白書中的道理,並在自己的創作中潛移默化地起作用。很多學者、名家也都認為自己的學問或創作得益于這種背誦。
巴金的散文創作絕不僅僅得益于對古代散文的學習與背誦,他也受過魯迅、朱自清、葉聖陶、夏丐尊等新文學名家散文的影響。此外,他還讀過很多歐美作家的散文、小說和革命家的自傳。如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的《隨筆集>,英國作家吉星的《四季隨筆》和日本廚川白村的散文等。巴金還親自動手翻譯過一些外國作品。古今中外的這些散文作品,不僅使巴金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學會了方法,也給了他很多觸動和啟發。他感覺多讀別人的文章,自己的腦子就癢了,自己的手也癢了,他的好些篇散文和小說都是讀了別人文章受到啟發後才拿起筆來寫的。只有多讀,才能多積累,才能厚積薄發。
其次,關于寫作問題。中國傳繞的作文教學方式基本上是教師命題,學生根據老師出的題目作文。巴金說,自己當時在學校讀書時,不是我要寫文章,而是教師要我寫,不寫或寫不出就要挨罵甚至打手心。作文題目,不是“什麼論’、“什麼說’,就是寫“讀書樂”之類的東西。就拿“讀書樂”來說吧,本來那時背誦古書很感痛苦,但非要寫出其中的“樂”來,怎麼能寫得出呢?但作文不交卷,學生就走不出書房,甚至要挨板子。所以只好順著教師的意思寫,先說人需要讀書,又說讀書的樂趣,再講春、夏、秋、冬四時讀書之樂,最後來一個短短的結束。文章里的句子不是從別處抄來的就是引用典故拼湊而成的,跟“書”的內容並無多大關系,純粹是為作文而作文。
“要我寫”和“我要寫”,這在性質上是有根本區別的。“要我寫”的,是為作文而作文,“我要寫”是主動的,是有感而發。巴金認為,必須有話要說,有感情要吐露,才能夠順利下筆。硬著頭皮被逼著寫作是十分痛苦的,坐在書桌前苦思半天,寫了又涂,涂了又寫,終于留不下一句。相反,一旦文思潮涌而來,不吐不快時,往往可以一揮而就。巴金在寫作過程中的深切感受,給我們的語文教育以深刻啟示:無論是命題作文,還是非命題作文,都必須是學生熟悉的生活題材,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才能內容充實,感情真摯。應該杜絕讓學生寫他們不熟悉的東西,寫那些無病呻吟的“八股文”。巴金在這方面為我們樹立了典範,他多次講到自己並非為寫作而寫作,往往是在一種激情的驅動下,像岩漿一樣從心底噴發出來的,如《生之懺悔》中的《我的心》、《我的自剖》、《我的呼號》等等,把自我主觀感情世界中歡樂的、痛苦的情緒伴隨著誠懇的自我解剖袒露給讀者,作者把這些文章稱之為“我的懺悔錄的一部分”。巴金善于以火一樣的熱情,詩一般的語言,形象的比喻,表達自己的理想和願望。這些文章不僅記錄著作家在黑暗中艱辛行進的足跡,也閃爍著令人思考的人生哲理。在自然流暢的文字中,寄寓了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感慨和認識。至于巴金所寫的那些旅行游記,更是作家有感而發的文字’,在記述現實生活的見聞中,同樣寄寓著作家的感慨和認識,抒發了作家的悲哀和歡樂。
再次,關于教師和教育的功能問題。在中國傳統的語文教育中,教師常常被人們看作是“教書匠”,教學中往往只注意語文的工具性特點,忽視了它的人文性特點,失去了對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的培養,失去了語文教育鮮活的生命力,使語文學習變得索然無味,甚至使語文學習變得非常痛苦。巴金在他的散文中就多次談到過這種痛苦的感覺。當他談到在自己的成長歷程中“是些什麼人把我教育成這樣”的問題時,就很坦率地指出:“這些人並不是在私塾里教我識字讀書的教讀先生,也不是在學校授我新知識的教員。我並沒有受到他們的什麼影響,所以我很快地就忘了他們。真正給了我堅定的影響的是另外一些人,倘使沒有他們,我也許不會成為現在的這樣子。”那麼,這“另外一些人”是哪些人呢?巴金深有感觸地說:“我的第一個先生就是我的母親。”母親待人溫和寬厚,在日常生活中,對子女進行愛的教育,培養了一種寬容厚道的泛愛精神。巴金是這樣描述自己母親的:“她教我愛一切的人,不管他們貧或富;她教我幫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僕,憐恤他們,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們高,動輒將他們打罵。”從母親那里,他不但得到了幸福的溫暖的愛,也受到了愛的啟蒙教育,認識了愛的意義,為他後來思想性格的形成和走上反封建的道路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母親之外,巴金的第二個先生是一個轎夫。在眾多佣僕中,特別引起巴金注意的即是這位年老瘦弱的轎夫,他的經歷悲慘,老婆跟人跑了,兒子當兵死在戰場上,只剩他一個人孤苦伶仃地活著,但就是這樣一個處于困苦境地的人,竟然有十分堅強的人生信念。他對巴金說:“要好好地做人,對人要真實,不管別人待你怎樣,自己總不要走錯腳步。自己不要騙人,不要虧待人,不要佔別人的便宜。”這些話像座右銘一樣,深深刻入了巴金的心靈,成為他思想性格的一部分。巴金稱之為第三個先生的是一位姓吳的朋友,他雖然生活拮據,但卻富于犧牲精神,有義無反顧地實行自己主張的勇氣和毅力,巴金說自己“始終是受著這個影響支配的”。
從巴金所談到的幾位“先生”來看,真正給人以影響的,不是那些書本上的死的知識,而是那些引起人心靈震撼的關愛和教誨,它是人生的指南,是形成思想性格的重要因子,是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不可或缺的條件。這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應該引為借鑒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