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是21世紀的核心話題。在現代文明世界里,自然生態危機日益嚴重,與此相伴的則是信仰缺失、欲望泛濫、自我孤立、生存意義平面化等人類精神方面的危機。其實,自然生態危機和人的精神生態危機原本就是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現代理性文明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和理性中心主義既是導致自然生態失衡的根源,也對人的精神生態失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僅僅通過生態科學發展提高環保技術、完善環保政策還不足以從根本上解決人和自然的矛盾,關鍵是要通過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的變革來培育一種新的生活世界觀和生態文化。
人與自然、人類的身體與心靈、自我與他者、世俗生存與精神信仰的和諧是生態文化的核心精神,生態文明的理想境界就包含在自然、世俗生存活動、超越性精神信仰這三者的動態平衡關系里,生態文明的理想境界同時也是一種高邁的存在論美學境界,而藝術與審美活動則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身心和諧、感性與理性和諧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本書試圖在哲學美學層面和審美文化現象研究層面論述生態文化的審美之維,通過闡釋中西方哲學美學理論中的生態文化資源,對生態審美精神進行建構,提出天、地、人、神共在的生態價值和諧論。
王茜,女,1977年生,山東濟南人。2001年在山東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2005年在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華東師範大海陸空對外漢語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美學、西方現代文論、生態批評,已在《文藝理論研究》《社會科學戰線》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
目錄
序言
內容摘要
ABSTRACT
緒論 論文的學術史描述與方法論說明
一、生態審美研究的問題視域
二、國外生態審美研究狀況分析
三、國內生態審美研究狀況分析
四、方法論說明與基本構架
第一章 當代審美文化與現代人的精神生態失衡
第一節 真實生存世界的消隱
一、現代、後現代文論與藝術活動中的文本化傾向
二、現代科技手段營建的虛擬生存世界
三、消費社會中人與物的消亡與再生
第二節 精神之維的喪失
一、精神的平庸化與低俗化
二、生命存在的肉身化
三、大眾審美文化與生存的功能化
第三節 現代藝術內在發展規律的“非自然化”
一、現代藝術的否定精神
二、現代藝術的觀念化
第二章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美學思想資源
第一節 《周易》的生態美學智慧
一、二項生成的詩性哲思
二、對自然的詩性直觀
三、《周易》的憂患意識與道德智慧
第二節 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與生態美學精神
一、先秦儒家對天人關系的理解
二、儒家的倫理精神及其對待自然的態度
三、審美與道德、人文與自然相結合的人生境界
第三節 先秦道家思想中的生態美學意蘊
一、“道”的內涵
二、依“道”而行的實踐智慧
三、 道家與生態審美精神
第四節 中國古典藝術與文論中的生態美學精神
一、中國古典藝術中的“自然”精神
二、“游”心太玄
三、天人合一的靈性境界
第三章 西方現代文化中的生態美學思想資源
第一節 懷特海的生態世界觀
一、現實事態與普遍聯系的宇宙論
二、因果效應知覺模式與回復完整生命世界的藝術
三、懷特海“終極價值”的概念分析及其對生態文明的啟示
第二節 海德格爾對生態存在論美學的啟發
一、存在的內涵
二、現代科技與文明批判
三、詩對生存的拯救
第三節 梅洛。龐蒂身體現象學中的藝術生態思想
一、物質與意識糾纏的身體
二、作為生命發生過程的藝術
第四節 西方浪漫主義的生態審美精神
一、浪漫主義文化運動中的“自然”概念
二、浪漫主義與自然人格的培育
三、浪漫主義的有機藝術理論
第四章 生態美學精神的理論建構
第一節 生態思維論
一、有機整體的生態思維論
二、對生命內在神聖性的信仰
三、自然生成的生態思維方式
第二節 生態文化論
一、個體的身心和諧關系
二、自我與他者的和諧人際關系
三、多元文化之間的和諧共生關系
第三節 生態藝術論
一、生態藝術再現論
二、生態藝術思維論
三、生態藝術語言論
四、生態批評論
第四節 生態審美論
一、生態藝術本體論
二、通向生態文明的審美化生存
三、生態文明的美學境界
結語︰天、地、人、神共在的價值和諧論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內容摘要
ABSTRACT
緒論 論文的學術史描述與方法論說明
一、生態審美研究的問題視域
二、國外生態審美研究狀況分析
三、國內生態審美研究狀況分析
四、方法論說明與基本構架
第一章 當代審美文化與現代人的精神生態失衡
第一節 真實生存世界的消隱
一、現代、後現代文論與藝術活動中的文本化傾向
二、現代科技手段營建的虛擬生存世界
三、消費社會中人與物的消亡與再生
第二節 精神之維的喪失
一、精神的平庸化與低俗化
二、生命存在的肉身化
三、大眾審美文化與生存的功能化
第三節 現代藝術內在發展規律的“非自然化”
一、現代藝術的否定精神
二、現代藝術的觀念化
第二章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美學思想資源
第一節 《周易》的生態美學智慧
一、二項生成的詩性哲思
二、對自然的詩性直觀
三、《周易》的憂患意識與道德智慧
第二節 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與生態美學精神
一、先秦儒家對天人關系的理解
二、儒家的倫理精神及其對待自然的態度
三、審美與道德、人文與自然相結合的人生境界
第三節 先秦道家思想中的生態美學意蘊
一、“道”的內涵
二、依“道”而行的實踐智慧
三、 道家與生態審美精神
第四節 中國古典藝術與文論中的生態美學精神
一、中國古典藝術中的“自然”精神
二、“游”心太玄
三、天人合一的靈性境界
第三章 西方現代文化中的生態美學思想資源
第一節 懷特海的生態世界觀
一、現實事態與普遍聯系的宇宙論
二、因果效應知覺模式與回復完整生命世界的藝術
三、懷特海“終極價值”的概念分析及其對生態文明的啟示
第二節 海德格爾對生態存在論美學的啟發
一、存在的內涵
二、現代科技與文明批判
三、詩對生存的拯救
第三節 梅洛。龐蒂身體現象學中的藝術生態思想
一、物質與意識糾纏的身體
二、作為生命發生過程的藝術
第四節 西方浪漫主義的生態審美精神
一、浪漫主義文化運動中的“自然”概念
二、浪漫主義與自然人格的培育
三、浪漫主義的有機藝術理論
第四章 生態美學精神的理論建構
第一節 生態思維論
一、有機整體的生態思維論
二、對生命內在神聖性的信仰
三、自然生成的生態思維方式
第二節 生態文化論
一、個體的身心和諧關系
二、自我與他者的和諧人際關系
三、多元文化之間的和諧共生關系
第三節 生態藝術論
一、生態藝術再現論
二、生態藝術思維論
三、生態藝術語言論
四、生態批評論
第四節 生態審美論
一、生態藝術本體論
二、通向生態文明的審美化生存
三、生態文明的美學境界
結語︰天、地、人、神共在的價值和諧論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序
認識王茜似有太多的偶然和必然。那是在華東師大後門的一家書店,店名“博師”。我習慣晚飯前後當作散步去逛一下的。那天店里走來一對年輕情侶︰男的小聲介紹、議論著書的內容,女的似乎初來,有認個門的意思。循聲望去,說話的竟然是我同系同教研室的同事王峰。于是便認識了他的女友王茜(一個多月前,我吃到了他們的喜糖)。有意思的是,王茜和我妻子也是同院同系的同事;王茜與王峰不僅同姓,也是同出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的博士。真正的一對“博師”——博士加教師了。
真正認識王茜還是從人到文,在通讀了她的博士學位論文、也就是本書的書稿之後。這是一本論題新穎、思維嚴謹、富有理論創建和現實關懷的學術著作,是一本給正在興起的生態美學和生態文藝學“添磚加瓦”的厚重之作。無論是對正在此領域探索和耕耘的專家,還是對如我之輩抱有生態美學和生態文藝學興趣的文學同行,我相信9這都是一本具有新意和啟發性的論著。如果說王茜給我的初次印象是為人的熱情開朗,那麼她的論著展示的則是她的學術氣質︰勇于進取、開拓和創新。或許可以說這一切源于王茜富有濃烈的現實感和問題意識。問題是在當下的現實語境和日常生活的切身體驗中產生或發現的,同時它又是學術研究興趣與選題的邏輯起點,以及理論創新的動源。問題意識可以有不同的層次,比如日常生活的、文學閱讀的和理論追溯的,但難在匯通與整合。生活與學術、感性與理性的分離,對于作為一個整體的人的學術研究者來說,也許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而王茜的快樂則在于她將理論探討與生活體驗圓融成一個共同的問題︰精神生態危機和重建精神家園。
王茜的理論氣質掩不住她的文學修養︰她以富于文學修辭色彩的感性語言傳遞她的日常生活觀察和體驗︰“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危險。如果用一句話來表述,就是我們正在逐漸失去家園。我們居住在身體的安逸舒適里,靈魂卻渴望流浪;我們居住在城市里.陽光和朋友以及靈智的感覺卻都在門窗外徘徊,鋼筋水泥的冰冷氣息讓我們從內心拒絕這是家園的判斷;我們居住在文化的世界里,文化卻無法安撫我們對于生活的焦慮,無法取消工作中的乏味、工作後的空虛,無法制止貧困和剝削、戰爭和殺戮,無法使我們擺脫對自身存在價值的懷疑;我們居住在地球上,可是環境污染、疾病肆虐、物種流失、能源匱乏,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在地球上的存在正變得越來越危險、孤立。”我相信,這段話以群體口吻“我們”傳遞的信息,其實正是置鹵日積月累的日常生活感受的歸結,正是人在當下生活中的“存在”問題導引她走向“生態文化的審美之維”的學術之路。由此她關注新生代作家畢飛宇、魯羊、衛慧、棉棉等小說中所蘊藏的精神平庸化和低俗化問題,也由此進而發現國內生態研究現存的哲學根基、人文關懷以及美學、現代性批判與生態精神的建設有機融合的三大問題。
……
真正認識王茜還是從人到文,在通讀了她的博士學位論文、也就是本書的書稿之後。這是一本論題新穎、思維嚴謹、富有理論創建和現實關懷的學術著作,是一本給正在興起的生態美學和生態文藝學“添磚加瓦”的厚重之作。無論是對正在此領域探索和耕耘的專家,還是對如我之輩抱有生態美學和生態文藝學興趣的文學同行,我相信9這都是一本具有新意和啟發性的論著。如果說王茜給我的初次印象是為人的熱情開朗,那麼她的論著展示的則是她的學術氣質︰勇于進取、開拓和創新。或許可以說這一切源于王茜富有濃烈的現實感和問題意識。問題是在當下的現實語境和日常生活的切身體驗中產生或發現的,同時它又是學術研究興趣與選題的邏輯起點,以及理論創新的動源。問題意識可以有不同的層次,比如日常生活的、文學閱讀的和理論追溯的,但難在匯通與整合。生活與學術、感性與理性的分離,對于作為一個整體的人的學術研究者來說,也許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而王茜的快樂則在于她將理論探討與生活體驗圓融成一個共同的問題︰精神生態危機和重建精神家園。
王茜的理論氣質掩不住她的文學修養︰她以富于文學修辭色彩的感性語言傳遞她的日常生活觀察和體驗︰“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危險。如果用一句話來表述,就是我們正在逐漸失去家園。我們居住在身體的安逸舒適里,靈魂卻渴望流浪;我們居住在城市里.陽光和朋友以及靈智的感覺卻都在門窗外徘徊,鋼筋水泥的冰冷氣息讓我們從內心拒絕這是家園的判斷;我們居住在文化的世界里,文化卻無法安撫我們對于生活的焦慮,無法取消工作中的乏味、工作後的空虛,無法制止貧困和剝削、戰爭和殺戮,無法使我們擺脫對自身存在價值的懷疑;我們居住在地球上,可是環境污染、疾病肆虐、物種流失、能源匱乏,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在地球上的存在正變得越來越危險、孤立。”我相信,這段話以群體口吻“我們”傳遞的信息,其實正是置鹵日積月累的日常生活感受的歸結,正是人在當下生活中的“存在”問題導引她走向“生態文化的審美之維”的學術之路。由此她關注新生代作家畢飛宇、魯羊、衛慧、棉棉等小說中所蘊藏的精神平庸化和低俗化問題,也由此進而發現國內生態研究現存的哲學根基、人文關懷以及美學、現代性批判與生態精神的建設有機融合的三大問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