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復旦文史叢刊中的一種。該書以張王、祠賽社會、祈雨、祠神信仰傳播、正祀與淫祀五個個案為例,將宋代民眾祠神信仰置于唐宋社會變革的背景下,全面考察了祠神活動存在、演變的真實狀況,及其復雜的社會、政治與文化背景。在史料分析的基礎上,本書檢討並糾正了前人的若干觀點,如正祀、淫祀二元對立,商人是祠神信仰傳播的主要力量、社首與會首混淆等,將國內外的同類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皮慶生,江西新干人。1991年畢業于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隨後在中學教書。1999-2005年就讀于清華大學歷史系,獲博士學位。現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主要研究方向為宋代民間信仰、禮制和文獻學史,在《文史》、《台大歷史學報》、《歷史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數篇。
目錄
葛兆光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概念闡釋與研究範圍
第二節 研究史回顧
第三節 本書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四節 本書章節安排及主要內容
第二章 張王個案研究
第一節 張王神跡之演變
第二節 張王形象的塑造
第三節 張王信仰的外傳
第四節 官方、地方社會與張王信仰
第三章 “祠賽社會”——以祠神信仰為中心的宗教集會
第一節 祠賽社會之概況
第二節 祠賽社會的功能
第三節 社首與會首——祠賽社會的組織者
第四節 差異性的態度︰官方與士人
第四章 祈雨與宋代社會
第一節 形式多樣的祈雨方法
第二節 祈雨實踐——朝廷
第三節 地方官員的祈雨實踐
第四節 對祈雨“異端”的批評
第五章 他鄉之神——宋代民眾祠神信仰的傳播
第一節 祠神信仰傳播的幾個基本問題
第二節 五通、仰山、天妃、梓潼的傳播
第三節 經典的重新解釋——宋人對神靈越界現象的回應
第六章 正祀與淫祀——宋代祠神信仰的合法性研究
第一節 宋人的正祀、淫祀觀念
第二節 朝廷、地方官員打擊淫祀的實踐
第三節 打壓與提升——民眾祠神信仰的命運與文明的推廣
第七章 結語
附錄一 《祠山事要指掌集》的版本及史料價值
附錄二 張王信仰事跡編年
附錄三 張王行祠分布表
附錄四 兩宋皇帝祈雨數據統計
附錄五 五通、仰山、天妃、梓潼行祠分布
附錄六 兩宋關于正祀、淫祀的詔令與行為一覽表
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概念闡釋與研究範圍
第二節 研究史回顧
第三節 本書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四節 本書章節安排及主要內容
第二章 張王個案研究
第一節 張王神跡之演變
第二節 張王形象的塑造
第三節 張王信仰的外傳
第四節 官方、地方社會與張王信仰
第三章 “祠賽社會”——以祠神信仰為中心的宗教集會
第一節 祠賽社會之概況
第二節 祠賽社會的功能
第三節 社首與會首——祠賽社會的組織者
第四節 差異性的態度︰官方與士人
第四章 祈雨與宋代社會
第一節 形式多樣的祈雨方法
第二節 祈雨實踐——朝廷
第三節 地方官員的祈雨實踐
第四節 對祈雨“異端”的批評
第五章 他鄉之神——宋代民眾祠神信仰的傳播
第一節 祠神信仰傳播的幾個基本問題
第二節 五通、仰山、天妃、梓潼的傳播
第三節 經典的重新解釋——宋人對神靈越界現象的回應
第六章 正祀與淫祀——宋代祠神信仰的合法性研究
第一節 宋人的正祀、淫祀觀念
第二節 朝廷、地方官員打擊淫祀的實踐
第三節 打壓與提升——民眾祠神信仰的命運與文明的推廣
第七章 結語
附錄一 《祠山事要指掌集》的版本及史料價值
附錄二 張王信仰事跡編年
附錄三 張王行祠分布表
附錄四 兩宋皇帝祈雨數據統計
附錄五 五通、仰山、天妃、梓潼行祠分布
附錄六 兩宋關于正祀、淫祀的詔令與行為一覽表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關于傳統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的研究,盡管出于自尊,我們不太願意說我們的研究是受外人影響而來的,但是,真正現代學術意義上的研究,確實可能是和西洋和東洋人的刺激有關,比如,1892年以後陸續出版的荷蘭人格羅特之《中國宗教系統》六大冊,1914年後陸續出版的法國人亨利道勒之《中國迷信研究》十大冊,以及那個時代逐漸“進口”的西洋民俗學、神話學、人類學等方法,確實刺激了中國學者反身回看自己的民間宗教信仰。20世紀的 年代到30年代,在江紹原的《發須爪︰關于他們的迷信》(開明書局,1928)、許地山的《扶箕迷信的研究》、鄭振鐸《湯禱篇》(寫于1932年12月,發表于1933年第30期《東方雜志》)中,都能夠看到東洋和西洋的關注領域、研究方法和分析理論的痕跡。
中國學術界對于本國民間宗教信仰有“產權”也有“特色”的研究,雖然受到這些來自西洋東洋的理論、方法以及成果的影響,但是,主要的進展卻表現在歷史領域,中國學者向來有歷史嗜好,也對漢文文獻的收集和解讀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對于民間宗教信仰的歷史研究很快就有了新進展。從資料上說,這受惠于大內檔案的發現(這直接影響和促進了明清民間宗教的研究)和民間各種印刷品如寶卷、善書、唱本等的收集,從思路上說,這是與歷代農民起義中有關宗教信仰之資料的重視等相關的。不過,現在回頭看,真正有價值的成果大多集中在明清,明清的資料多、線頭雜,而且與當下關懷中的民間宗教、幫會、信仰(統統可以叫作“迷信活動”)相關聯,人類學的田野調查也在這里有用武之地(以至于現在的歷史學界也生出一支生機勃勃的歷史人類學)。然而,唐宋的民間宗教信仰,卻一直研究不是很多,也不算很深,一來是因為文獻不集中(多分散在政書、文集、史傳、筆記以及佛道二藏),二來是因為很難找到好的切入角度(與農民起義之關系雖然不是一個絕好的分析基點,但也不失為一個歷史觀察的角度︰宋代食菜事魔與外來信仰的關系雖然也是一個好角度,但更多地涉及文化交流史,而不是民間宗教信仰史),因此,零星的考索和論述雖然不少,但整體的立場、思路和方法,卻沒有太多變化。
在皮慶生進人宋代民間信仰這一領域的時候(大概是20世紀最後兩年),他面對的是這樣一種研究狀況,這意味著他必須另外尋找問題、角度和方法。可是,無論在漢晉、唐宋還是明清,除了農民起義之外,對于民間信仰,我們常常習慣在四個領域中討論,一是民間教派的歷史敘述,諸如太平道、摩尼教、白蓮教、天地會等;二是各種信仰活動的批判性研究,諸如扶箕、風水、咒術等;三是各種神靈的崇拜,比如城隍、土地、媽祖等的來龍去脈;四是作為民間風俗的歲時節令活動,以及各種祭祀活動等。但是,從皮慶生這部書中可以看到,近來至少宋代民間宗教信仰研究的重心已經不同了,新的變化顯然與研究視野的拓寬有關。首先,是把這些看似局部和零星的民間宗教信仰活動,與當時的國家、社會、交通、商業和地域問題聯系起來考察;其次,是對這些民間宗教信仰放在比如時代變革、士紳與地方社會、華夷觀念與儒家文明等大背景下考察︰再次,是把這些民間的宗教信仰活動,與合法宗教如佛教道教的互相影響和滲透等問題聯系在一起討論。正如皮慶生這部書所顯示出來的,對于民間宗教信仰的論述因素在逐漸擴大,因此,看似散亂的文獻資料,在這一新的聚光燈之下,即被放置在較大的社會史和政治史視野中,也逐漸呈現出較大的思想史和文化史意義來。
……
中國學術界對于本國民間宗教信仰有“產權”也有“特色”的研究,雖然受到這些來自西洋東洋的理論、方法以及成果的影響,但是,主要的進展卻表現在歷史領域,中國學者向來有歷史嗜好,也對漢文文獻的收集和解讀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對于民間宗教信仰的歷史研究很快就有了新進展。從資料上說,這受惠于大內檔案的發現(這直接影響和促進了明清民間宗教的研究)和民間各種印刷品如寶卷、善書、唱本等的收集,從思路上說,這是與歷代農民起義中有關宗教信仰之資料的重視等相關的。不過,現在回頭看,真正有價值的成果大多集中在明清,明清的資料多、線頭雜,而且與當下關懷中的民間宗教、幫會、信仰(統統可以叫作“迷信活動”)相關聯,人類學的田野調查也在這里有用武之地(以至于現在的歷史學界也生出一支生機勃勃的歷史人類學)。然而,唐宋的民間宗教信仰,卻一直研究不是很多,也不算很深,一來是因為文獻不集中(多分散在政書、文集、史傳、筆記以及佛道二藏),二來是因為很難找到好的切入角度(與農民起義之關系雖然不是一個絕好的分析基點,但也不失為一個歷史觀察的角度︰宋代食菜事魔與外來信仰的關系雖然也是一個好角度,但更多地涉及文化交流史,而不是民間宗教信仰史),因此,零星的考索和論述雖然不少,但整體的立場、思路和方法,卻沒有太多變化。
在皮慶生進人宋代民間信仰這一領域的時候(大概是20世紀最後兩年),他面對的是這樣一種研究狀況,這意味著他必須另外尋找問題、角度和方法。可是,無論在漢晉、唐宋還是明清,除了農民起義之外,對于民間信仰,我們常常習慣在四個領域中討論,一是民間教派的歷史敘述,諸如太平道、摩尼教、白蓮教、天地會等;二是各種信仰活動的批判性研究,諸如扶箕、風水、咒術等;三是各種神靈的崇拜,比如城隍、土地、媽祖等的來龍去脈;四是作為民間風俗的歲時節令活動,以及各種祭祀活動等。但是,從皮慶生這部書中可以看到,近來至少宋代民間宗教信仰研究的重心已經不同了,新的變化顯然與研究視野的拓寬有關。首先,是把這些看似局部和零星的民間宗教信仰活動,與當時的國家、社會、交通、商業和地域問題聯系起來考察;其次,是對這些民間宗教信仰放在比如時代變革、士紳與地方社會、華夷觀念與儒家文明等大背景下考察︰再次,是把這些民間的宗教信仰活動,與合法宗教如佛教道教的互相影響和滲透等問題聯系在一起討論。正如皮慶生這部書所顯示出來的,對于民間宗教信仰的論述因素在逐漸擴大,因此,看似散亂的文獻資料,在這一新的聚光燈之下,即被放置在較大的社會史和政治史視野中,也逐漸呈現出較大的思想史和文化史意義來。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