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近年寫作發表的關于現代性問題的系統論文。當代學術的前衛論題從“後現代”轉向“現代性”,在大多數人看來,這是詭異的倒退和保守,但本書對此學術轉變的現實內涵作了解答,揭示當代學術如何在更為廣闊的、更具有歷史感和現實性的背景下展開學術話語運作的圖譜。本書在現代性理論和中國當代文學的流變視野中來展開論述,尤為可貴的是,具有一定深度地揭示了當代中國文學包含的“現代性”這一理論難題。本書既有理論的辨析,也有具體的文學文化實踐的闡釋。本書顯示出當代學術強烈的時代感和前衛特色,作者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卓異的藝術分析能力,使本書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和俊逸的文風。因此,本書對于專業人士是助益良多的參考,對于廣大青年學生則是開闢思想視野之作。
陳曉明,1959年2月生于福建。有知青經歷,後上大學(77級)和讀研究生(1983年)。1990年獲中國社科院文學博士學位,留在院文學研究所工作。1999年起任博士生導師、所學術委員會委員、院高評委委員等職。2003年調入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1995~1998年先後在英國高級人文研究中心(IASH)、英國皇家學院、英國愛丁堡大學、荷蘭國際亞洲研究院(IIAS)、德國魯爾一波鴻大學等地做研究和訪問講學。
研究方向為當代先鋒派文學和後現代理論等。專著有《無邊的挑戰》(1993)、《解構的蹤跡》(1994)、((剩余的想象》(1997)等14部。在《文學評論》等雜志發表論文評論300多萬字,在歐美學術刊物Critical,Studies,Boundary 2等發表英文論文多篇。獲2002年首屆“華語傳媒文學大獎”,年度評論家獎等若干獎項。
目錄
序
自序︰記憶與蹤跡
上編 現代性隱憂
第一章 替代與補充︰從後現代到現代性
一、後現代變成了“現代性”問題
二、審美的現代性意義
三、“現代性”論述引入中國當代文學
四、建構現代性的“當下本體論”意義
第二章 超越隱憂︰現代性之多樣性與本真性
一、現代性之隱憂
二、現代性的多樣性方案
三、重新確認的後現代根基
第三章 多元的困擾︰理論的越界與轉向
一、理論前沿︰越界與多向選擇
二、西學視野︰後理論、批判話語與解構
三、文化研究︰身體、圖像及其向當下轉向
第四章 變革的極限︰現代性與文學的非歷史化
一、現代性與歷史化
二、非歷史化敘事與反本質主義寫作︰
三、無法歷史化的女性寫作
四、現代性與重新歷史化
第五章 虛妄的強加︰文學的道德訴求
一、什麼是道德?誰的道德?誰道德?
二、歷史之外的強加︰道德與意識形態的力量
三、文本內的錯位︰道德與審美表現力
四、道德與當代審美意識聚合
第六章 文學的韌性︰歷史化與個人記憶
一、尖銳的斷裂︰啟蒙敘事與革命寫作
二、書寫的妥協︰個人記憶與歷史化的敘事
三、結語或文學的非歷史化問題
第七章 鬼影底下的歷史虛空
一、關于“鬼影”的文學敘事
二、被歷史覆蓋的文學經驗
三、個體經驗與反思性的匱乏
四、告別歷史或過激的補充
第八章 多義的記憶︰歷史“回歸”或者在別處
一、歷史再次無法拒絕
二、現代性反思與歷史內在性
三、敘事的神奇性與歷史的他者化
四、抒情性敘事與歷史的自我化
五、歷史始終“在場”或者斷裂
下編 後當代幻象
第一章 記憶的解脫︰“私密”與歷史陷阱
一、動機與假象︰原罪、隱私的修辭意義
二、深化與改寫︰歷史/道德的陷阱
三、私人性與中國小說的歷史變異
第二章 重寫故鄉與後現代的惡之花
一、現代性的歷史敘事及其在當代的變革
二、在歷史碎片中重繪鄉土/後現代圖景
三、同性、同鄉及其顛覆同質化的歷史
四、故鄉的迷失與對文化母本的追蹤
第三章 新新浪漫主義︰後現代的變形記
一、潮流或市場的夢想︰浪漫又先鋒?
二、後現代的尷尬︰現實的錯位
三、BOBO族的關學︰新新浪漫主義
四、文化象征意義︰倒退或者補課?
第四章 從容中的堅韌︰無法穿透的現代性之牆
一、對人性的絕對叩問
二、歷史輪回與“現代性”之壩
三、在愛欲的盡頭舞蹈
四、在偏斜中發掘荒誕的詩性
五、穿越過當代生活的廢墟
第五章 現代性的幽靈︰城市文學的“他者”歷史
一、城市文學的一般前提辨析
二、無法建構的他者史,怪影重重
三、革命對城市的驅魔,鄉土的勝利
四、城市嶄露頭角,不充分的主體
五、歷史永不終結,城市他者化的延擱
六、鄉土經驗及現代性的永恆勝利
第六章 “天下”的托辭︰責任、規訓與暴力
一、“天下”︰面向新國際的規訓
二、“天下”︰暴力與藝術的超越境界
三、暴力美學的依據和托辭
第七章 最終的秘密︰碑、瘤子與亂倫後的謀殺
一、秘密地帶,墓碑,文本的虛幻性
二、瘤子,敘述的飛揚與鄉村的苦難
三、亂倫、謀殺與人性的秘密
四、山谷里的誡碑,歷史遺產與另外的道路
第八章 “後人民性”與美學的脫身術
一、底層的苦難與悲憫情懷
二、推向極致的表現方式與脫身式的變異
三、囚禁的思想根源與脫身的藝術可能性
自序︰記憶與蹤跡
上編 現代性隱憂
第一章 替代與補充︰從後現代到現代性
一、後現代變成了“現代性”問題
二、審美的現代性意義
三、“現代性”論述引入中國當代文學
四、建構現代性的“當下本體論”意義
第二章 超越隱憂︰現代性之多樣性與本真性
一、現代性之隱憂
二、現代性的多樣性方案
三、重新確認的後現代根基
第三章 多元的困擾︰理論的越界與轉向
一、理論前沿︰越界與多向選擇
二、西學視野︰後理論、批判話語與解構
三、文化研究︰身體、圖像及其向當下轉向
第四章 變革的極限︰現代性與文學的非歷史化
一、現代性與歷史化
二、非歷史化敘事與反本質主義寫作︰
三、無法歷史化的女性寫作
四、現代性與重新歷史化
第五章 虛妄的強加︰文學的道德訴求
一、什麼是道德?誰的道德?誰道德?
二、歷史之外的強加︰道德與意識形態的力量
三、文本內的錯位︰道德與審美表現力
四、道德與當代審美意識聚合
第六章 文學的韌性︰歷史化與個人記憶
一、尖銳的斷裂︰啟蒙敘事與革命寫作
二、書寫的妥協︰個人記憶與歷史化的敘事
三、結語或文學的非歷史化問題
第七章 鬼影底下的歷史虛空
一、關于“鬼影”的文學敘事
二、被歷史覆蓋的文學經驗
三、個體經驗與反思性的匱乏
四、告別歷史或過激的補充
第八章 多義的記憶︰歷史“回歸”或者在別處
一、歷史再次無法拒絕
二、現代性反思與歷史內在性
三、敘事的神奇性與歷史的他者化
四、抒情性敘事與歷史的自我化
五、歷史始終“在場”或者斷裂
下編 後當代幻象
第一章 記憶的解脫︰“私密”與歷史陷阱
一、動機與假象︰原罪、隱私的修辭意義
二、深化與改寫︰歷史/道德的陷阱
三、私人性與中國小說的歷史變異
第二章 重寫故鄉與後現代的惡之花
一、現代性的歷史敘事及其在當代的變革
二、在歷史碎片中重繪鄉土/後現代圖景
三、同性、同鄉及其顛覆同質化的歷史
四、故鄉的迷失與對文化母本的追蹤
第三章 新新浪漫主義︰後現代的變形記
一、潮流或市場的夢想︰浪漫又先鋒?
二、後現代的尷尬︰現實的錯位
三、BOBO族的關學︰新新浪漫主義
四、文化象征意義︰倒退或者補課?
第四章 從容中的堅韌︰無法穿透的現代性之牆
一、對人性的絕對叩問
二、歷史輪回與“現代性”之壩
三、在愛欲的盡頭舞蹈
四、在偏斜中發掘荒誕的詩性
五、穿越過當代生活的廢墟
第五章 現代性的幽靈︰城市文學的“他者”歷史
一、城市文學的一般前提辨析
二、無法建構的他者史,怪影重重
三、革命對城市的驅魔,鄉土的勝利
四、城市嶄露頭角,不充分的主體
五、歷史永不終結,城市他者化的延擱
六、鄉土經驗及現代性的永恆勝利
第六章 “天下”的托辭︰責任、規訓與暴力
一、“天下”︰面向新國際的規訓
二、“天下”︰暴力與藝術的超越境界
三、暴力美學的依據和托辭
第七章 最終的秘密︰碑、瘤子與亂倫後的謀殺
一、秘密地帶,墓碑,文本的虛幻性
二、瘤子,敘述的飛揚與鄉村的苦難
三、亂倫、謀殺與人性的秘密
四、山谷里的誡碑,歷史遺產與另外的道路
第八章 “後人民性”與美學的脫身術
一、底層的苦難與悲憫情懷
二、推向極致的表現方式與脫身式的變異
三、囚禁的思想根源與脫身的藝術可能性
序
陳曉明在福建師大中文系攻讀文藝理論碩士學位的時候,正是80年代初期。思想領域里,陰晴不定,乍暖還寒,知識界不時傳遞著的小道新聞,是真是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由此表達對于思想解放的期待和對于倒退動向的厭惡。福州不是全國性的文化中心,但是,比之陳曉明生長的閩北來說,畢竟大不相同,起碼天天都有刺激思想的信息。他天生就不安分,具有過剩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來到福州無疑使他感到生活的精彩。很快,明眼人就看出,福建師大校園的思想空間,對于他來說,需要擴展。結束了初人學的拘謹階段以後,他放心大膽地活躍起來,廣泛參與校內外的交流,在各式各樣的集會上發表高論。他的口才和交際能力,使他在校內外成為活躍分子。有一次還在一個大學生的演說競賽中得了第一名,引起許多同學(包括女性)的意味深長的注目。這當然使他感到更爽。發表高見和讀書一樣,成為他的一種享受。當然,福州地處一個小小的盆地之中,四面高山,擋住了許多同學的目光,但是,對他說來,這里總算不賴。比起其他省會城市來說,至少還是思想解放的一個突出的前沿。朦朧詩的論戰還沒有結束,三個“崛起”正被綁在一起嚴加批判。他給我的印象是︰在某種壓力中作出漫不經心、大大咧咧的姿態,是很瀟灑的。當然,我也知道,比起北京來說,他並不覺得這里十分過癮,可是,比起其他省會,福州算是比較自由的。這里是當時閩派文論的中心。就在他活躍起來以後不久,作為閩派論壇的《當代文藝探索》創刊了。這當然要感謝當時的省委書記項南,頂住了“清除精神污染”的壓力,對于本省的文壇新秀,包括挨批的人物(如本人),呵護有加。批判的雷聲再大,也是天邊隱隱的蚊子的呻吟。
他正處在世界觀和文藝觀念形成的初期,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加上他原本的反叛氣質,養成了他日後善于挑戰和懷疑,好唱反調的性格。用文字展現自我畢竟是太正規了,不如在聚會上發表異端的議論,對于某些人的側目,他根本並不在乎,以一種風流才子的粗心大意樣子把人家忽略過去,這也許是他追求的一種境界。
現在看來,他真是生逢其時,意識形態大廈解構和重構的時代,為他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空間。80年代初期,正是大學里讀書狂熱的時代,曾經被視為可疑的、有毒的書籍被籠統地稱為“新學科”,如雨後春筍地出現。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新”是要打上引號的。因為有些學術思想並不新,例如像弗洛伊德、德‧索緒爾,明明是上個世紀早期的東西。把這些思想當作“新”的,正說明中國的思想界是如何為舊的教條所束縛。他和許多為思想解放尋求理論依據的莘莘學子一樣,饑不擇食,狼吞虎咽。稍有不同的是,他更關注那些西方前衛性的思想信息。面對這些思想資源,以他的敏感,結合對于生活中一些苗頭、動向的關注,就成了他作理論的思考的刺激。而理論本身也正在發生著犬牙交錯的變動。和一般研究生不同,他並不滿足于驚嘆理論大廈的崩塌和重建,而是情不自禁地卷入當時的思想解放的熱潮中去。他的活動能力,交際能力和滔滔不絕的口才幫了他的大忙,也帶來了非議。一些對他並非懷有惡意的人們,總覺得這個小青年有點“夸夸其談”。我當然是比較欣賞他的,對于用這樣的語言把人一筆抹殺,我覺得很不公平。這倒不是我有多麼深刻的先見之明,而是因為自己也曾深受其害。再說,他的一些文章,那的確不是一般的研究生,甚至是當時的教授能夠寫得出來的。其中有一篇,題目好像是對中國傳統思想模式的批判。我並不滿意這篇文章的邏輯結構,我記得還提了一些意見。但是,後來《新華文摘》卻很快就全文轉載出來。
我當時就感到,自己對他的估計有些保守。
事實證明,我對他的估計不足不僅在學術研究方面,而且在另一個方面。
他和我談天的時候,總是口若懸河,不知從哪里來的新異的念頭,層出不窮。每逢他滔滔不絕,眉飛色舞,我就想起新文學史上一位前驅對胡秋原的描述——“眼花繚亂”。他的語速有時跟不上思想,連我這個有名的快嘴,都不能不耐著性子,故意停下來,欣賞他忘情的神態。
有一次,學生來請我做個講座,我懶于做系統的準備,又不好意思完全拒絕。正好他在場,就隨口說,那就讓曉明和我一起講吧。我開個頭,他主講。他答應了。到了那天,梯形教室里水泄不通,過道上、講台上,坐滿了紅男綠女。我和他一走進去,掌聲就如台灣詩人所說,如四起的鴿群。場上飽和的熱情,對于一個演說內行來說,是難得的好機遇,听眾和演講者有一種心領神會的交流,哪怕是一舉手,一投足,甚至一個口誤,都會引起熱烈的歡笑和掌聲。我受到時時卷起的掌聲的鼓舞,就信口發揮起來,不知不覺講了差不多四五十分鐘。在享受完掌聲以後,把剩下的時間完全留給了他。
他開講以後,從激起的掌聲和歡笑中,我覺察到,原來這個令人眼花繚亂的陳曉明,也是一個演說家。他的現場瞬時反應很機敏。
後來,過了十多二十年,他和我講起那次的演說。他說,當時,我講得“如痴如醉”,完全忘記了他的存在,到快講完了,才回頭看看他︰“嗯,你怎麼還沒有走?”
我想,事情有多大出入,已經無法查證了。但是,有兩點是很真實的,第一,我當時,的確有點“如痴如醉”,低估了他的演說才華;第二,他的確技癢難耐,一定是等得心急火燎。
……
他正處在世界觀和文藝觀念形成的初期,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加上他原本的反叛氣質,養成了他日後善于挑戰和懷疑,好唱反調的性格。用文字展現自我畢竟是太正規了,不如在聚會上發表異端的議論,對于某些人的側目,他根本並不在乎,以一種風流才子的粗心大意樣子把人家忽略過去,這也許是他追求的一種境界。
現在看來,他真是生逢其時,意識形態大廈解構和重構的時代,為他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空間。80年代初期,正是大學里讀書狂熱的時代,曾經被視為可疑的、有毒的書籍被籠統地稱為“新學科”,如雨後春筍地出現。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新”是要打上引號的。因為有些學術思想並不新,例如像弗洛伊德、德‧索緒爾,明明是上個世紀早期的東西。把這些思想當作“新”的,正說明中國的思想界是如何為舊的教條所束縛。他和許多為思想解放尋求理論依據的莘莘學子一樣,饑不擇食,狼吞虎咽。稍有不同的是,他更關注那些西方前衛性的思想信息。面對這些思想資源,以他的敏感,結合對于生活中一些苗頭、動向的關注,就成了他作理論的思考的刺激。而理論本身也正在發生著犬牙交錯的變動。和一般研究生不同,他並不滿足于驚嘆理論大廈的崩塌和重建,而是情不自禁地卷入當時的思想解放的熱潮中去。他的活動能力,交際能力和滔滔不絕的口才幫了他的大忙,也帶來了非議。一些對他並非懷有惡意的人們,總覺得這個小青年有點“夸夸其談”。我當然是比較欣賞他的,對于用這樣的語言把人一筆抹殺,我覺得很不公平。這倒不是我有多麼深刻的先見之明,而是因為自己也曾深受其害。再說,他的一些文章,那的確不是一般的研究生,甚至是當時的教授能夠寫得出來的。其中有一篇,題目好像是對中國傳統思想模式的批判。我並不滿意這篇文章的邏輯結構,我記得還提了一些意見。但是,後來《新華文摘》卻很快就全文轉載出來。
我當時就感到,自己對他的估計有些保守。
事實證明,我對他的估計不足不僅在學術研究方面,而且在另一個方面。
他和我談天的時候,總是口若懸河,不知從哪里來的新異的念頭,層出不窮。每逢他滔滔不絕,眉飛色舞,我就想起新文學史上一位前驅對胡秋原的描述——“眼花繚亂”。他的語速有時跟不上思想,連我這個有名的快嘴,都不能不耐著性子,故意停下來,欣賞他忘情的神態。
有一次,學生來請我做個講座,我懶于做系統的準備,又不好意思完全拒絕。正好他在場,就隨口說,那就讓曉明和我一起講吧。我開個頭,他主講。他答應了。到了那天,梯形教室里水泄不通,過道上、講台上,坐滿了紅男綠女。我和他一走進去,掌聲就如台灣詩人所說,如四起的鴿群。場上飽和的熱情,對于一個演說內行來說,是難得的好機遇,听眾和演講者有一種心領神會的交流,哪怕是一舉手,一投足,甚至一個口誤,都會引起熱烈的歡笑和掌聲。我受到時時卷起的掌聲的鼓舞,就信口發揮起來,不知不覺講了差不多四五十分鐘。在享受完掌聲以後,把剩下的時間完全留給了他。
他開講以後,從激起的掌聲和歡笑中,我覺察到,原來這個令人眼花繚亂的陳曉明,也是一個演說家。他的現場瞬時反應很機敏。
後來,過了十多二十年,他和我講起那次的演說。他說,當時,我講得“如痴如醉”,完全忘記了他的存在,到快講完了,才回頭看看他︰“嗯,你怎麼還沒有走?”
我想,事情有多大出入,已經無法查證了。但是,有兩點是很真實的,第一,我當時,的確有點“如痴如醉”,低估了他的演說才華;第二,他的確技癢難耐,一定是等得心急火燎。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