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休閑階層新論

旅游者︰休閑階層新論
定價:168
NT $ 146
 

內容簡介

本書,是旅游人類學、旅游社會學方面的重要著作,書中提出的舞台真實理論,開啟了旅游者研究領域對景觀呈現系統和對旅游動機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索的廣闊前景,從跨學科的角度來說,該書從景觀符號學的角度研究旅游景觀系統的呈現特點、客觀真實景觀與建構性真實景觀的關系,並從心理學角度對旅游行為和動機展開理性探討,為現代旅游者在旅游經歷中追求真實體驗、追求存在意義的旅游行為,提供了豐富的研究參照和闡發資源。

本書分析了中產階級旅游者旅游的目的和行為,認為中產階級旅游者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尋求一種文化經歷,期間,他們將遭遇傳統文化的真實性問題︰旅游目的地為了吸引旅游者而設計了“舞台真實”,即旅游文化產品,以迎合各地游客。這種做法對傳統文化究竟是一種破壞,還是一種保護?作者從社會、文化、經濟的角度對此展開精到論述,基于此,並對景觀吸引系統的符號意義進行社會學的闡釋。


張曉萍,雲南大學工商與旅游管理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旅游管理及旅游人類學的教學及科研,先後三次到美國伯克利大學做訪問學習,師從著名旅游人類學家Nelson Graburn學習旅游人類學,同時參加了文化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的學習,主持和翻譯出版多部旅游人類學及工商管理方面的著作,如《人力資源管理戰略》、《人力資源管理方法》、《東道主與游客——旅游人類學研究》、《游客管理——世界文化遺產案例分析》等,主編多部旅游人類學及旅游文化方面的著作並發表論文多篇,如《民族旅游的人類學透視——中西旅游人類學研究論叢》、《論西方旅游人類學中的“舞台真實”》、《旅游人類學在西方》、《文化旅游和雲南》,《從人類學的視角看雲南旅游工藝品的開發》。
 

目錄

前言
1989年版導言
致謝
緒論
第一章 現代性與旅游體驗的產生
第二章 觀光和社會結構
第三章 巴黎案例︰休閑異化的起源
第四章 其他吸引物
第五章 舞台真實
第六章 吸引力符號學研究
第七章 觀光者民族志學研究
第八章 結構,真實性和虛假性
第九章 論理論,方法和運用
後記
譯後記
 

我非常高興為將要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社會文化與旅游人類學譯叢”作序。毫無疑問,在中國的社會科學家們密切關注的現代中國快速發展的各項事業中,旅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我希望這一套反映歐美旅游人類學研究狀況的譯叢有助于豐富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而非削弱中國的社會科學家們在理解和研究這一全球化現象中業已作出的貢獻。

與日本和印度一樣,中國在歷史上的旅行與旅游,諸如朝聖、宗教、貿易以及政治性的統治過程等,具有悠久而復雜的歷史.(Graburn.1989、2001)在古老亞洲文明的類型中,這些“具體的旅游”——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智慧的旅行”——已經大量地以傳統的標志性表速和形象出現在詩詞、書法、裝飾畫、口速傳統以及民間各類形式的收藏和記錄當中。這一切都成為“想象的”民族和地緣性精神家園的豐富遺產。雖然貧窮的民眾很少能夠外出旅行,多數人祖祖輩輩只生活在生養自己的土地上,然而,人們的旅行意願以及對外界了解的渴望並未泯滅。

自1979年以來,旅行之風日盛,中國的國內旅游每年以教以萬計的出游人次快速增長。在80年代,甚至在外匯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在以獲得外_j[收入為重要目的的競爭活動中,旅游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今天,中國的國內旅游蓬勃發晨,並出現了旅游形式的多樣性特征,借用厄里的“集體注目”(Urry,2002),旅游觀光事實上成為一種朝聖——第一次以非經驗性旅游見證民族的多樣性。(MacCannell,1999)然而,正如史密斯(Smith,1989)所指出的西方旅游的歷史那樣,中國的大規模的群眾旅游中已經出現了類型化現象:個性化旅游、豪華旅游、探險旅游以及近期升溫的生態旅游等,都反映出財富積累和社會價值在過去25年旅游發晨過程中的變化和差異。概言之,中國已經進入一種“旅行文化”(Clifford,1997)的時代。

中國的旅游人類學家們在現代和後現代現象面前已經在整體上反映出了他們的研究特點。尤其是建立在懷舊基礎上的旅游形式,比如毛澤東故居和其他具有紀念意義的地方,以及那些具有祖先崇拜色彩、帶有譜系意義的地點等,都成為重要游覽景點,井通過某些餐飲、儀式和社會化活動喚起某種歷史記憶。與此同時,那些追尋具有遺產價值的地方及景物以超越城市範圍和快節奏生活方式的旅游形武也隨之興起,給廣大鄉村引入了諸如手工藝品制作、產品復制和生產方式模式化的變化。另外,許多超越歷史經驗的當代中國中產階級游客,圍繞著帶有未來主義明顯特征和快速變化的城市景觀參與他們的旅游活動,包括大型的慶典和像2008年北京奧運會這樣的歷史性事件,而那些在中心邊緣的、外圍的、小族群的旅游則以那些大/中心城市的旅游時尚和價值為榜樣,去體現和實現它們的旅游消費文化,然而,鄉村旅游,特別是那些在廣大內陸落後地區的旅游,或許才是一種擺脫貧窮,或反貧困的最有效形式。在這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貴州省旅游局局長櫥勝明女士和張小松教授,他們所開展的協作性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已引起了中國政府和有關國際組織的關注,並得到了財政和資疊的支持。

中國的海外旅游在最近一個時期比起國內旅游呈現出更加快速的發晨趨勢。20世紀90年代,那些追求舒適快樂的旅游和海外旅游蓬勃興起,其中,學者、商人和政府官員成為這些旅游形式的代表階層和群體。在過去的15年里,中國政府已經與許多外國政府簽訂了包括允許中國公民出境購物和消費等活動的旅游協議。截至2000年,中國的海外旅游在近30個作為中國公民旅游目的地的國家的人數達到了1500萬人次。在未來15年里,預計將有大約一億中國公民前往超過100個國家去旅游。中國的出境游客已經超過日本赴海外旅游的人數。這些中國游客出境旅游與日本早期的海外旅游的情況大致相同,印多為團隊旅游,有所不同的是,中國游客通常帶小孩一起出行。

與中國游客出國旅游同步增長的是外國游客到中國的旅游,外國游客來中國旅游人數迅猛增長,預計到2020年可達一億兩千萬人次。在這些游客中主要有三個不同的人群;1.海外華人、華僑。他們通常熟悉中國語言,了解中國基本的歷史和地理,對他們而言,某些地方具有特別的情感和“尋根”意義。2.日本人和韓國人。他們在海外游客中所佔的比倒最大,因為他們可以分享東亞歷史,以及佛教和道教文化背景。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甚至可以閱讀漢字。3.其他的游客,就是那些所謂“真正的外國人”——來自南亞、東南亞、西方(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和歐洲等)的游客。一方面,中國的旅游產業在諸如語言、舒適性、飲食等方面已經迅速地適應和滿足了這些海外游客的需求,這在許多景區和景點都得到了體現。另一方面,中國的中產階級游客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他們的口味,以尋求更多的旅游體驗、經歷。

中國的人類學家有很長的浪連天涯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職業經歷,然而,在一段時問里這種學術性和職業性的部分一度被迫停止。此後,就像其他的社會科學京、自然科學京那樣,他們的工作融入到了整個民族的發展中,其中包括引入注目的旅游業。中國的學者陸續開始了他們的海外學習和研究經歷。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我非常有幸作為“主人”接待了六位來自中國的人類學家。在西方,他們出色的學習和研究已經得到了檢驗‧然而,他們並不囿干西方的方法,而是迅速將西方有用的東西與他們自己所認識和接觸到的旅游現象(中國的國情)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避免使自己的研究成為西方人類學的“亞類”︰比如張曉萍近期在《民族旅游的人類學透視》一書中關注那些弱小族群在旅游時代所面對的威脅和境遇方面的成果(2005),彭兆榮的《旅游人類學》(2004)表明中國的旅游人類學家也正在使自己成為現代旅游人類學批評中的一分子。雖然中國的旅游人類學研究在國家的發展戰略中還不能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相對于旅游業之干旅游作為一種文化經歷在現代生活中的重要性而畝,中國學者們的探索工作與中國旅游的發展以及地域的發展一起會越來越體現出他們獨立性的創造價值。

蚋爾遜‧格雷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