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孫紹振教授在東南大學的講座,根據錄音記錄稿整理、修訂而成。內容包括“另眼看曹操”,“青眼看宋江,法眼看武松”,“復眼看魯迅”,“冷眼看錢鍾書”,“正眼看余秋雨”,“鳳眼看古典詩歌欣賞︰絕句內部的潛在變幻”,“笑眼看中國古典小說︰美女難逃英雄關”等。作者演講幽默風趣、妙語如珠,其間與學生的鼓掌、歡笑、對話、質疑,現場互動的強烈氛圍全方位呈現。雖為學術演講記錄,然讀來如智性幽默散文。
孫紹振,1960年畢業于北大中文系,1990年,德國特里爾大學進修,1992年,美國南俄勒岡大學英語系講學,1995年香港嶺南大學訪問研究。現任福建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福建省北大校友會副會長。
主要著作有《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文學創作論》《美的結構》《論變異》《當代中國文學的藝術探險》《審美價值結構和情感邏輯》《孫紹振如是說》《挑剔文壇》《文學性講演錄》《名作細讀》《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演說經典之美》《幽默邏輯探秘》《幽默理論基礎》《漫話幽默談吐》《幽默心理與幽默邏輯》;散文集有《面對陌生人》《靈魂的喜劇》《美女危險論》《滿臉蒼蠅》等。
目錄
另眼看曹操︰多疑和不疑
一、多疑是從美化轉化為丑化的關鍵
二、陳宮的眼楮在小說結構中的“錯位”功能
三、不疑的背後︰智慧優越感
四、中國傳奇的權欲和西方傳奇的性欲
青眼看宋江,法眼看武松︰人性、神性和匪性
一、仗義疏財的內在矛盾
二、全面理解宋江
三、義的幫派性和紀律準則
四、四種不同的古典英雄
五、武松的匪性
六、武松的人性
復眼看魯迅︰雜文家和小說家矛盾
一、一場突發的爭論
二、藝術的豐富性一例︰八種死亡
三、禮教的三重矛盾和悲劇的四層深刻
四、情節鏈鎖性淡出和人物多元感知錯位的強化
五、魯迅為什麼最喜歡《孔乙己》
六、雜文成分對小說構成干擾嗎?
冷眼看錢鍾書︰對浪漫愛情的消解
一、《圍城》被冷落四十多年︰可能的原因
二、錢鍾書的酷幽默
三、沒有愛情的戀愛
四、連偷情也是無情的
五、反浪漫的愛情
六、人性︰個人性
七、人性︰個人性和二人性的喜劇
正眼看余秋雨︰從審美到審智的斷橋
一、從大紅大紫到千夫所指
二、關于體制局限和懺悔問題
三、是“硬傷”還是“軟傷”?
四、從審美向審智過渡
五、喧嘩之嘈雜,由于藝術上的盲目
六、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相互闡釋
七、余秋雨的局限
鳳眼看古典詩歌欣賞︰絕句內部的潛在變幻
一、從絕句的情緒“微妙波瀾”起步
二、從語氣變化看情緒律動
三、內在律動的無限多樣
四、詩中有畫的詩就是好的嗎?——解一個經典難題
五、春天︰帶來歡樂的詩意
六、春天︰帶來痛苦的詩意
笑眼看中國古典小說︰美女難逃英雄關
一、三種學術研究方法
二、是英雄還是英“雌”
三、紅色英雄的無性和古典英雄的無性
四、關女難逃英雄關
五、以丑為美,以傻(呆)為關和喜劇性
慧眼看文學經典︰真善美的“錯位”
一、假美學的“真”和真美學的“假”
二、假定、自由和苦悶的象征
三、“多智而近妖”和多妒-多智-多疑的心理循環
四、在假定中,把人物打出常規
五、真善美的“錯位”
六、惡不必丑,善不必美
七、情感超越實用
換眼看幽默和雄辯︰“他圓其說”和“邏輯錯位”
一、交流之難和萬物之靈的局限
二、人的視而不見和無中生有
三、相愛的人反而不講理
四、事物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感覺為轉移的嗎?
五、理論不能檢驗理論的真偽
六、雄辯的原則︰他圓其說
七、雄辯高于詭辯
八、自我調侃縮短心理距離
九、悲天憫人的高尚境界
十、貴在隨機即興
天眼看科學家︰造福人類還是毀滅地球
一、多疑是從美化轉化為丑化的關鍵
二、陳宮的眼楮在小說結構中的“錯位”功能
三、不疑的背後︰智慧優越感
四、中國傳奇的權欲和西方傳奇的性欲
青眼看宋江,法眼看武松︰人性、神性和匪性
一、仗義疏財的內在矛盾
二、全面理解宋江
三、義的幫派性和紀律準則
四、四種不同的古典英雄
五、武松的匪性
六、武松的人性
復眼看魯迅︰雜文家和小說家矛盾
一、一場突發的爭論
二、藝術的豐富性一例︰八種死亡
三、禮教的三重矛盾和悲劇的四層深刻
四、情節鏈鎖性淡出和人物多元感知錯位的強化
五、魯迅為什麼最喜歡《孔乙己》
六、雜文成分對小說構成干擾嗎?
冷眼看錢鍾書︰對浪漫愛情的消解
一、《圍城》被冷落四十多年︰可能的原因
二、錢鍾書的酷幽默
三、沒有愛情的戀愛
四、連偷情也是無情的
五、反浪漫的愛情
六、人性︰個人性
七、人性︰個人性和二人性的喜劇
正眼看余秋雨︰從審美到審智的斷橋
一、從大紅大紫到千夫所指
二、關于體制局限和懺悔問題
三、是“硬傷”還是“軟傷”?
四、從審美向審智過渡
五、喧嘩之嘈雜,由于藝術上的盲目
六、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相互闡釋
七、余秋雨的局限
鳳眼看古典詩歌欣賞︰絕句內部的潛在變幻
一、從絕句的情緒“微妙波瀾”起步
二、從語氣變化看情緒律動
三、內在律動的無限多樣
四、詩中有畫的詩就是好的嗎?——解一個經典難題
五、春天︰帶來歡樂的詩意
六、春天︰帶來痛苦的詩意
笑眼看中國古典小說︰美女難逃英雄關
一、三種學術研究方法
二、是英雄還是英“雌”
三、紅色英雄的無性和古典英雄的無性
四、關女難逃英雄關
五、以丑為美,以傻(呆)為關和喜劇性
慧眼看文學經典︰真善美的“錯位”
一、假美學的“真”和真美學的“假”
二、假定、自由和苦悶的象征
三、“多智而近妖”和多妒-多智-多疑的心理循環
四、在假定中,把人物打出常規
五、真善美的“錯位”
六、惡不必丑,善不必美
七、情感超越實用
換眼看幽默和雄辯︰“他圓其說”和“邏輯錯位”
一、交流之難和萬物之靈的局限
二、人的視而不見和無中生有
三、相愛的人反而不講理
四、事物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感覺為轉移的嗎?
五、理論不能檢驗理論的真偽
六、雄辯的原則︰他圓其說
七、雄辯高于詭辯
八、自我調侃縮短心理距離
九、悲天憫人的高尚境界
十、貴在隨機即興
天眼看科學家︰造福人類還是毀滅地球
序
一
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姜耕玉教授,是他把我介紹給東南大學的人文素質教育中心。匆匆忙忙路過南京,第一次上台連講稿都沒有,憑著記憶講了一些中國古典小說和詩歌的藝術奧秘。出乎意料的是,受到歡迎,從那以後,每年都受到邀請。連續不斷的厚愛,讓我深感榮幸。東南大學早在五四時期就是名符其實的東南學術重鎮,能在這樣的學府作講座自然有一種成就感。在這里受到歡迎,更是一種賞心樂事。當然,年屆七十,年年往返,不辭勞頓,電是為陸挺先生的盛情所感。這個青年人顯然對自己的工作,有著極其嚴肅的責任感,他對講座的選擇是嚴格的,對各路學者口頭表達效果的品評,很少世故的奉承,相反,常常是直率中帶著幾分天真,有時令人不禁會心而笑。當他在會上宣布,明年請我開一門選修課程時,學生的掌聲,令我想起台灣詩人的詩句︰掌聲如群鴿飛起。他在郵件里的一句話,我一直感到很受用︰“直到最近,我才明確,那就是和我們有如此淵源的專家恐怕就只有你一個。”
連續六年的講座,可謂與時俱進,最早在浦口教室里,後來到本部吳健雄紀念館報告廳,如今又在九龍湖新校區人文講堂。我不但見證了東南大學的跨越式的發展,同時也見證了人文素質教育從規模到內涵的日新月異。講座已經從最初的默默無聞,變成了後來的著名品牌。不管是瓢潑大雨,還是寒風凜烈,校內校外的愛好者,總是濟濟一堂。
到高等學府講學,在我並不是稀罕的經歷,但是,東南大學對我有一種異乎尋常的吸引力,冥冥之中還是一種親和力,那里的學生,那里的听眾(包括從外部聞風而至的)素質之高,本來就令人驚嘆,這幾年更是蒸蒸日上,我在台上的發揮,越來越得心應手,有時竟有一種淋灕盡致的感覺。我要承認,我的講話語速比較快,加上有時涉及某些前衛理論,一般水平的听眾要跟上我的思路,達到和我心領神會的境界是不容易的。但是,東南大學的學子,反應之快,有時近乎禪宗頓悟的程度。每有隱含的機鋒,意在言外的幽默,他們莫不心有靈犀,瞬時在我留下的邏輯空白中和我會合,時而會心而笑,時而滿堂開懷。當我的笑和他們的笑融在一起,我體驗到在其他大學作講座很難享受到的幸福。
最使我感動的是,講座六年,所講的一切,大都忘卻了,只剩下電腦里簡樸的提綱。絕對使我又驚又喜的是,東南大學人文素質教育中心居然把錄音全部整理成文。將近三十萬字的篇幅,要耗費多少精力和心血啊。當我完成了這部演講錄的文字工作的時候,不能不從心底對那些年青人表示感謝。我希望本書的讀者不要忽略他們的名字︰
胡秀娟、游奇偉、王夢、商增濤、閻盂華、李國元、尤萌、趙丹、李福建。在他們之中,尤其是李福建,他還把文字作了初步的梳理,這就減輕了我許多負擔。當然,我還對我的朋友毛翰教授表示特別的感謝,是他替我作了最後的校訂,糾正了一些文字上的疏漏。
我衷心地告白,沒有他們的辛勞,這本書根本就不會存在。
二
把這本演講錄音修改、補充成一個可以印行的稿子,其艱巨性出乎我的想象。記錄稿里,邏輯中斷,語法欠妥,修辭不當的地方可以說比比皆是。有時,情況嚴重到令人害羞的程度。真是有點不敢相信,這居然是自己的講話記錄。連續六年的演講現場,自己感覺一直是挺美的啊,反應活躍,掌聲、笑聲不斷啊,東南大學素質教育方面的負責人士際挺先生也屢屢告訴我“效果奇佳”。
……
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姜耕玉教授,是他把我介紹給東南大學的人文素質教育中心。匆匆忙忙路過南京,第一次上台連講稿都沒有,憑著記憶講了一些中國古典小說和詩歌的藝術奧秘。出乎意料的是,受到歡迎,從那以後,每年都受到邀請。連續不斷的厚愛,讓我深感榮幸。東南大學早在五四時期就是名符其實的東南學術重鎮,能在這樣的學府作講座自然有一種成就感。在這里受到歡迎,更是一種賞心樂事。當然,年屆七十,年年往返,不辭勞頓,電是為陸挺先生的盛情所感。這個青年人顯然對自己的工作,有著極其嚴肅的責任感,他對講座的選擇是嚴格的,對各路學者口頭表達效果的品評,很少世故的奉承,相反,常常是直率中帶著幾分天真,有時令人不禁會心而笑。當他在會上宣布,明年請我開一門選修課程時,學生的掌聲,令我想起台灣詩人的詩句︰掌聲如群鴿飛起。他在郵件里的一句話,我一直感到很受用︰“直到最近,我才明確,那就是和我們有如此淵源的專家恐怕就只有你一個。”
連續六年的講座,可謂與時俱進,最早在浦口教室里,後來到本部吳健雄紀念館報告廳,如今又在九龍湖新校區人文講堂。我不但見證了東南大學的跨越式的發展,同時也見證了人文素質教育從規模到內涵的日新月異。講座已經從最初的默默無聞,變成了後來的著名品牌。不管是瓢潑大雨,還是寒風凜烈,校內校外的愛好者,總是濟濟一堂。
到高等學府講學,在我並不是稀罕的經歷,但是,東南大學對我有一種異乎尋常的吸引力,冥冥之中還是一種親和力,那里的學生,那里的听眾(包括從外部聞風而至的)素質之高,本來就令人驚嘆,這幾年更是蒸蒸日上,我在台上的發揮,越來越得心應手,有時竟有一種淋灕盡致的感覺。我要承認,我的講話語速比較快,加上有時涉及某些前衛理論,一般水平的听眾要跟上我的思路,達到和我心領神會的境界是不容易的。但是,東南大學的學子,反應之快,有時近乎禪宗頓悟的程度。每有隱含的機鋒,意在言外的幽默,他們莫不心有靈犀,瞬時在我留下的邏輯空白中和我會合,時而會心而笑,時而滿堂開懷。當我的笑和他們的笑融在一起,我體驗到在其他大學作講座很難享受到的幸福。
最使我感動的是,講座六年,所講的一切,大都忘卻了,只剩下電腦里簡樸的提綱。絕對使我又驚又喜的是,東南大學人文素質教育中心居然把錄音全部整理成文。將近三十萬字的篇幅,要耗費多少精力和心血啊。當我完成了這部演講錄的文字工作的時候,不能不從心底對那些年青人表示感謝。我希望本書的讀者不要忽略他們的名字︰
胡秀娟、游奇偉、王夢、商增濤、閻盂華、李國元、尤萌、趙丹、李福建。在他們之中,尤其是李福建,他還把文字作了初步的梳理,這就減輕了我許多負擔。當然,我還對我的朋友毛翰教授表示特別的感謝,是他替我作了最後的校訂,糾正了一些文字上的疏漏。
我衷心地告白,沒有他們的辛勞,這本書根本就不會存在。
二
把這本演講錄音修改、補充成一個可以印行的稿子,其艱巨性出乎我的想象。記錄稿里,邏輯中斷,語法欠妥,修辭不當的地方可以說比比皆是。有時,情況嚴重到令人害羞的程度。真是有點不敢相信,這居然是自己的講話記錄。連續六年的演講現場,自己感覺一直是挺美的啊,反應活躍,掌聲、笑聲不斷啊,東南大學素質教育方面的負責人士際挺先生也屢屢告訴我“效果奇佳”。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