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陳昌鳳說起她想寫一本中國新聞傳播史的教材,而且想從一個新的視角寫。作者表示贊同。新聞史的教材、著作在我國已經出了很多,從一卷本到多卷本都有。作者向她談了作者學新聞史的體會。傳統寫法的新聞史,與歷史學家寫的中國近、現代史差不多,按革命階段分期,是以報刊資料敘說歷史而已。至于新聞業本身的發展階段劃分,不但不能體現于章的標題,見于節的標題也不多。體現新聞規律的某一方面的內容,本來放在一起談更符合邏輯,但是由于會突破政治分期只好按下不表。所以,一本新聞史看完了,頭腦里裝滿了各種政治活動、革命斗爭的背景材料,以及這些時期的說不完、記不清的各種報刊的言論及其斗爭。頭緒繁雜,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很多,尤其是對這個時期的新聞業本身發展的特點及其在新聞業發展史中反映的新聞規律,不甚了了。有這種體會的,作者想不只作者一個。這並不是貶低傳統寫法的新聞史的價值,而是說在讀過這類新聞史之後或同時,還有沒有一種能滿足後一種需求的新聞史呢?
有需求就去滿足,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陳昌鳳對媒介社會學素有鑽研,作者贊同她從媒介社會學的視角來寫一本中國新聞傳播史。抓住不同時期新聞業表現的主要特點,用翔實史料去體現傳媒在某一領域的社會功能,以及自身在實現這一功能過程中的發展變化。
目錄
序 方漢奇
凡例
第一章 現代傳播探源︰從洪荒時代到文藝復興
第一節 歷史與新聞史
第二節 新聞事業
第三節 口頭傳播時期︰從口語到文字
一、語言與社會
二、口頭傳播
三、非語言傳播
第四節 文字傳播時期︰從文字到印刷
一、文字的發明
二、手抄新聞
建議參考資料
本章思考題目
第二章 17世紀︰新聞事業的“創世紀”
第一節 印刷與印刷新聞
一、紙張與印刷機
二、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第二節 新聞事業的萌芽
一、荷蘭
二、德國
三、英國
四、法國
五、雜志的出現
第三節 新聞事業的第一次“狂飆突井”
一、歷史背景
二、如火如茶的報業
三、彌爾頓與《論出版自由》
四、《牛津公報》︰第一張“新聞紙”
建議參考資料
本章思考題目
第三章 18世紀︰革命烽火與新聞傳播
第一節 英國的日報與雜志
一、《每日新聞》(1702)
二、雜志的勃興
1.笛福的《評論》(1704)
2.斯威夫特的《檢查者》(1710)
3.《閑談者》(1709》與《旁觀者》(1711)
4 .《紳士雜志》(1731)
三、管制報業的新措施
1.印花稅(Stamp Tax)
2.津貼制(bribery)
3.法律制裁(prosecution)
第二節 美國報業︰起源與發展
一、殖民地時期的報業(1690—1765)
1.《海內外公共事件報》(1690)
2.《波士頓新聞信》(1704)
3.詹姆斯‧富蘭克林(James Franklin)和(Benjamin Franklin)
4.曾格案件
二、獨立戰爭時期的報業(1765—1783)
1.印花稅風潮
2.保皇派的喉舌——《保皇公報》(1773)
3.愛國派的報刊與報人
4.“獨立戰爭的筆”——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
第三節 法國大革命年代的報業(1789—1794)
一、基本情況
1.革命前
2.革命後
二、馬拉及其《人民之友報》(1789)
三、《人權宣言》第十一條
第四節 18世紀的“高級報紙”
一、高級報紙與大眾報紙
二、《貝林時報》(1749)
三、《新蘇黎世報》(1780)
建議參考資料
本章思考題目
第四章 19世紀(上)︰從政黨報刊到商業報刊
第五章 19世紀(中)︰通訊社的興起與發展
第六章 19世紀(下)︰大眾社會與大眾報刊
第七章 20世紀(上)︰電子媒介之廣播篇
第八章 20世紀(中)︰電子媒介之電視篇
第九章 20世紀(下)︰電子媒介之網絡篇
後記
凡例
第一章 現代傳播探源︰從洪荒時代到文藝復興
第一節 歷史與新聞史
第二節 新聞事業
第三節 口頭傳播時期︰從口語到文字
一、語言與社會
二、口頭傳播
三、非語言傳播
第四節 文字傳播時期︰從文字到印刷
一、文字的發明
二、手抄新聞
建議參考資料
本章思考題目
第二章 17世紀︰新聞事業的“創世紀”
第一節 印刷與印刷新聞
一、紙張與印刷機
二、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第二節 新聞事業的萌芽
一、荷蘭
二、德國
三、英國
四、法國
五、雜志的出現
第三節 新聞事業的第一次“狂飆突井”
一、歷史背景
二、如火如茶的報業
三、彌爾頓與《論出版自由》
四、《牛津公報》︰第一張“新聞紙”
建議參考資料
本章思考題目
第三章 18世紀︰革命烽火與新聞傳播
第一節 英國的日報與雜志
一、《每日新聞》(1702)
二、雜志的勃興
1.笛福的《評論》(1704)
2.斯威夫特的《檢查者》(1710)
3.《閑談者》(1709》與《旁觀者》(1711)
4 .《紳士雜志》(1731)
三、管制報業的新措施
1.印花稅(Stamp Tax)
2.津貼制(bribery)
3.法律制裁(prosecution)
第二節 美國報業︰起源與發展
一、殖民地時期的報業(1690—1765)
1.《海內外公共事件報》(1690)
2.《波士頓新聞信》(1704)
3.詹姆斯‧富蘭克林(James Franklin)和(Benjamin Franklin)
4.曾格案件
二、獨立戰爭時期的報業(1765—1783)
1.印花稅風潮
2.保皇派的喉舌——《保皇公報》(1773)
3.愛國派的報刊與報人
4.“獨立戰爭的筆”——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
第三節 法國大革命年代的報業(1789—1794)
一、基本情況
1.革命前
2.革命後
二、馬拉及其《人民之友報》(1789)
三、《人權宣言》第十一條
第四節 18世紀的“高級報紙”
一、高級報紙與大眾報紙
二、《貝林時報》(1749)
三、《新蘇黎世報》(1780)
建議參考資料
本章思考題目
第四章 19世紀(上)︰從政黨報刊到商業報刊
第五章 19世紀(中)︰通訊社的興起與發展
第六章 19世紀(下)︰大眾社會與大眾報刊
第七章 20世紀(上)︰電子媒介之廣播篇
第八章 20世紀(中)︰電子媒介之電視篇
第九章 20世紀(下)︰電子媒介之網絡篇
後記
序
李彬的《全球新聞傳播史》經過多年的經營,終于殺青問世了。這是新聞傳播史研究的一項新的成果,可欣可慰。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全球化”越來越成為諸多學科關注的歷史情景與學術話題,新聞傳播學也不例外。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國內外新聞傳播學界有關全球化與全球傳播的探究及其成果,不僅構成新聞傳播學科的重要研究內容,而且也在研究視角或範式上產生廣泛影響。
不過,由于時間倉促,積累有限,加之涉及廣泛,論題繁雜,新聞傳播學界對全球化與全球傳播的研究雖然時有精彩篇章,但是總體看來多為就事論事,既缺乏理論上的深入思考,又缺少學術上的細致考察。換言之,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還非常欠缺,特別是對全球新聞傳播的歷史分析幾乎付之闕如。
當然,過去與現在都不乏冠以“中國新聞史”、“世界新聞史”乃至“全球新聞史”的教材,其中有些內容屬于全球新聞傳播史的研究,也為這方面的教學和科研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比如,大陸的張隆棟教授、梁洪浩教授、張允若教授、李良榮教授、陳力丹教授、張昆教授、程曼麗教授、明安香教授和台灣的李瞻教授等,都有堪稱典範的著述。
不過,既有的許多教科書往往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史學理論以及新聞史觀的不足,而且經常不自覺地體現著薩義德所說的“東方學”意識。二是內容體系、篇章架構、材料使用等方面往往形同“一盤散沙”,既缺乏內在的思想邏輯,又忽略外在的歷史關聯,好似國別新聞史或地區新聞史的集成或集納。
另外,國外的一些相關研究及其動態,也存在類似問題,雖然總體的學術水準有時略高一籌。如美國學者葉海亞.R.伽摩利珀的《全球傳播》(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羅伯特‧福特納的《國際傳播︰全球都市的歷史、>中突及控制》(華夏出版社,2000)、法國學者阿芒‧馬特拉的
李彬這部《全球新聞傳播史》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力圖以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等經典著作里揭示的一系列“全球化”命題為指導,同時吸取20世紀以來“新史學”的理論,特別是James Harvey Robinson的“新史學”,Marc Bloch、Fernand Braudel等的“年鑒學派”,Hayden White的敘事理論,Immanuel Wallerstein的“世界體系”等,針對全球新聞傳播的歷史演化、社會動因、專業背景、內在邏輯及發展趨勢等,展開全面系統而不失深入細致的分析,點面結合、史論結合、歷史與邏輯結合,以期勾畫一幅有機的而非機械的整體的而非割裂的、聯系的而非分離的全球新聞傳播史,從而既為新聞傳播學研究提供必要的學術支撐,又為我國新聞傳播界積極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和機遇提供科學的歷史參照。
另外,為了突破此類著述往往“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窘境,本書在敘事環節、行文特征及表述風格上進行了改進,以期達到深入淺出,雅俗共賞。其實,前輩大家在這方面有著深厚而良好的傳統,我們應該發揚光大。比如,翦伯贊先生的《中國史綱》、張蔭麟先生的《中國史綱》、陳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費孝通等先生翻譯的《世界史綱》等,都將學術性、思想性和通俗性(或可讀性)有機地融為一體,讀來不僅開眼界,長見識,受啟發,而且文采斐然,輕松有趣。
我和李彬相知相識近20年,有過在一起共同砥礪和切磋的經歷。他焚膏繼晷,兀兀窮年,淹博多識,好學深思,不僅有深厚的中外文史根底,堅實的新聞傳播學和相關學科的基礎,也有廣闊的學術視野。這部專著是他窮20年心血的又一部新作。我樂觀厥成,並樂于向關注全球新聞傳播史的學者和從事這方面學習的學子們推薦。
是為序。
方漢奇
2005年7月于中國人民大學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全球化”越來越成為諸多學科關注的歷史情景與學術話題,新聞傳播學也不例外。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國內外新聞傳播學界有關全球化與全球傳播的探究及其成果,不僅構成新聞傳播學科的重要研究內容,而且也在研究視角或範式上產生廣泛影響。
不過,由于時間倉促,積累有限,加之涉及廣泛,論題繁雜,新聞傳播學界對全球化與全球傳播的研究雖然時有精彩篇章,但是總體看來多為就事論事,既缺乏理論上的深入思考,又缺少學術上的細致考察。換言之,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還非常欠缺,特別是對全球新聞傳播的歷史分析幾乎付之闕如。
當然,過去與現在都不乏冠以“中國新聞史”、“世界新聞史”乃至“全球新聞史”的教材,其中有些內容屬于全球新聞傳播史的研究,也為這方面的教學和科研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比如,大陸的張隆棟教授、梁洪浩教授、張允若教授、李良榮教授、陳力丹教授、張昆教授、程曼麗教授、明安香教授和台灣的李瞻教授等,都有堪稱典範的著述。
不過,既有的許多教科書往往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史學理論以及新聞史觀的不足,而且經常不自覺地體現著薩義德所說的“東方學”意識。二是內容體系、篇章架構、材料使用等方面往往形同“一盤散沙”,既缺乏內在的思想邏輯,又忽略外在的歷史關聯,好似國別新聞史或地區新聞史的集成或集納。
另外,國外的一些相關研究及其動態,也存在類似問題,雖然總體的學術水準有時略高一籌。如美國學者葉海亞.R.伽摩利珀的《全球傳播》(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羅伯特‧福特納的《國際傳播︰全球都市的歷史、>中突及控制》(華夏出版社,2000)、法國學者阿芒‧馬特拉的
李彬這部《全球新聞傳播史》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力圖以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等經典著作里揭示的一系列“全球化”命題為指導,同時吸取20世紀以來“新史學”的理論,特別是James Harvey Robinson的“新史學”,Marc Bloch、Fernand Braudel等的“年鑒學派”,Hayden White的敘事理論,Immanuel Wallerstein的“世界體系”等,針對全球新聞傳播的歷史演化、社會動因、專業背景、內在邏輯及發展趨勢等,展開全面系統而不失深入細致的分析,點面結合、史論結合、歷史與邏輯結合,以期勾畫一幅有機的而非機械的整體的而非割裂的、聯系的而非分離的全球新聞傳播史,從而既為新聞傳播學研究提供必要的學術支撐,又為我國新聞傳播界積極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和機遇提供科學的歷史參照。
另外,為了突破此類著述往往“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窘境,本書在敘事環節、行文特征及表述風格上進行了改進,以期達到深入淺出,雅俗共賞。其實,前輩大家在這方面有著深厚而良好的傳統,我們應該發揚光大。比如,翦伯贊先生的《中國史綱》、張蔭麟先生的《中國史綱》、陳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費孝通等先生翻譯的《世界史綱》等,都將學術性、思想性和通俗性(或可讀性)有機地融為一體,讀來不僅開眼界,長見識,受啟發,而且文采斐然,輕松有趣。
我和李彬相知相識近20年,有過在一起共同砥礪和切磋的經歷。他焚膏繼晷,兀兀窮年,淹博多識,好學深思,不僅有深厚的中外文史根底,堅實的新聞傳播學和相關學科的基礎,也有廣闊的學術視野。這部專著是他窮20年心血的又一部新作。我樂觀厥成,並樂于向關注全球新聞傳播史的學者和從事這方面學習的學子們推薦。
是為序。
方漢奇
2005年7月于中國人民大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