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述論

閩南文化述論
定價:300
NT $ 261
  • 作者:林楓 範正義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0475357
  • ISBN13:9787500475354
  • 裝訂:平裝 / 46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閩南文化社會歷史專著。全書共九章,深入研究了閩南文化的孕育環境,閩南方言,民風民俗,宗族組織,宗教信仰,民間崇拜,學術教育,學術藝術,民居建築與民間工藝等。閩南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保護區。

本書全面敘述了閩南文化的各個方面,認為閩南以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文化生態形成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其出版對閩南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學術研究價值。
 

目錄

導論
一 核心與邊陲的文化變異
二 多源復合的人文性格
三 冒險打拼的進取精神
四 異軍突起的文化學術
五 歷久不息的鄉族觀念
六 雜亂無序的民間信仰
第一章 閩南文化的孕育環境
第一節 地理環境與交通
一 地質變遷
二 地形地貌
三 氣候土壤
四 海陸交通
第二節 移民與開發
一 開發進程
二 移入遷出
第三節 經濟特征
一 海陸並進
二 商品經濟
第二章 閩南方言
第一節 閩南語成因
一 閩南方言的本土來源
二 閩南方言的吳楚色彩
三 中原漢語與閩南方言的定型
四 閩南語的發展與分化
五 印尼、馬來語對閩南方言的影響
第二節 閩南語的流布與傳播
一 閩南語在省內的方言島、雙方言區
二 閩南語在大陸各省的流播
三 閩南語在台灣的通行
四 東南亞的閩南語
第三節 閩南語與閩南社會
一 閩南語反映閩南生活形態
二 閩南語體現閩南價值觀念與民系心理
第四節 閩南方言與區域文化特征
一 向心與離心並存
二 勇于開風氣之先
第三章 民風習俗
第一節 閩南民風習俗的多維展現
一 人生禮儀
二 歲時風俗
三 行業習俗
四 幾種比較突出的習俗
第二節 閩南民風習俗的地域特征
一 閩南民風習俗的形成原因
二 閩南民風習俗的社會功能
第四章 宗族組織
第一節 閩南開發與宗族組織的形成
第二節 閩南宗族組織的社會文化功能
一 祠堂的社會文化功能
二 族譜的社會文化功能
三 族產的社會文化功能
四 祭祖、迎神賽會、戲劇的社會文化功能
第三節 閩南宗族組織的地域特色
一 民間家族的擴大化與個體家庭細分化的相互依存
二 家族血緣的純潔化與家族利益擴大化之間的取舍‘
三 家族割據與官府統治之間的微妙關系
第五章 宗教信仰
第一節 佛教的傳人及其地域特征
一 佛教的傳入及其傳播
二 閩南佛教的地域特征
第二節 道教的傳人及其地域特征
一 道教的傳入及其傳播
二 閩南道教的地域特征
第三節 基督教、伊斯蘭教與其他宗教在閩南的傳播及其地域特征
一 基督教在閩南的傳播
二 伊斯蘭教在閩南的傳播
第六章 民間崇拜
第一節 閩南民間信仰形成的環境基礎
一 閩南“信鬼尚巫”的傳統
二 閩南的自然災害與社會矛盾
三 漢人移民與閩南民間信仰的形成
四 位處邊陲的地理環境與閩南民間信仰的雜亂無序
第二節 閩南民間信仰中的全國性神靈
第三節 閩南民間信仰中的地方性神靈
第四節 閩南民間信仰的區域特征
一 閩南民間信仰的巫道性
二 閩南民間信仰的宗族性
三 閩南民間信仰的發散性
四 閩南民間信仰的雜亂性
第七章 學術教育
第一節 官私教育
一 官學
二 書院
第二節 閩學流派
一 理學傳承
二 名教異端
第三節 科舉功名
一 科舉初萌
二 嶄露頭角
三 科名鼎盛
第八章 文學藝術
第一節 閩南文學的發展脈絡及其歷史成就
一 唐五代時期
二 兩宋時期
三 元明時期
四 清代、民國時期
第二節 閩南藝術的表現形態及其影響
一 戲劇
二 音樂
三 曲藝
四 舞蹈
第九章 民居建築與民間工藝
第一節 民居建築
一 紅磚建築
二 土樓建築
三 士堡建築
第二節 民間工藝
一 雕刻
二 工藝畫
三 陶瓷
四 其他工藝
余論
附錄 福建省國家級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文獻
後記
 

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化,是由眾多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構成的。地域文化呈現著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共性,又以它們各自鮮明的個性,使中華民族文化更加異彩紛呈,璀璨奪目。就以漢族地區的文化來說,費孝通先生曾指出,漢族地區經濟文化古今一貫的特點,就是“基本的同一性和不同地域特色相輔相成”。

閩文化正是這樣一個體現著中華文化精神,又具有鮮明八閩山海特色的地域文化。

福建別稱“閩”,位于祖國大陸東南沿海。東臨台灣海峽,西枕武夷山脈;三面與浙、贛、粵依山為鄰,一面與台灣隔海相望。山海兼備的特殊地緣和豐富而復雜的歷史環境,塑造了燦爛多彩的閩文化。

上古時期,閩地的原住民,是南方土著百越族的一支閩越族。首見于先秦古籍的“閩”和“七閩”之稱,當泛指這些閩地土著。這些“善舟船”的閩越人所創造的閩越文化,接受了漢文化的影響,也同諸越文化產生交融,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閩越國時期發展到輝煌的頂點。閩越文化是閩文化的源頭之一,對閩文化的底層產生重要影響。

隨著漢晉以降,特別是唐宋時期,北方漢人以多種形式,大量地向偏安東南一隅的閩地遷徙,漢人和漢化的閩越人成為主要居民。閩文化承襲中原文化,並在漢越文化交融的基礎上迅速發展起來。唐以後閩地漸次開發。唐設福建經略使,史上首見“福建”之稱。迄至宋代,曾被視為瘴癘、蠻夷之地的福建,其社會經濟已進人國內最發達地區的行列,閩文化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在人文、科技等眾多領域,蔡襄、朱熹、鄭樵等名人輩出;閩學集濂、洛、關三學之大成,把儒學推向極致,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佔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

南宋設一府五州二軍,八個二級政區的格局相沿至明代,因而史稱“八閩”。元代設置福建行省,為福建稱省之始。隨著宋元時期海外交通、貿易的發展,閩文化以新的氣度,與來自阿拉伯、波斯、印度和歐洲各地文化不斷交會、踫撞。這種中外文化的交會與踫撞,在近代又集中出現一次,閩文化表現出更為成熟的開放、兼容的氣度,並造就了嚴復等一批放眼看世界的先驅。閩文化在形成期,經歷了北方移民漢文化與閩越土著文化的交融,在後來的發展中,又經歷了兩次漢文化與海外異質文化的集中交會、踫撞,這些都對閩文化的發展和文化個性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

大規模移民所產生的文化播遷、文化交融,是閩文化發展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它不僅表現在北方南遷移民所帶來的決定性影響,而且表現在明清時期福建向東、向南的大量跨海移民,閩文化隨之播遷台灣,並輻射東南亞華族社會,福建因此同台灣和東南亞各地有了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

由于歷史上的移民遷徙、漢越融合、經濟發展、對外交往和自然環境等諸多原因,閩文化在形成發展中,逐漸出現了內部次區域性的相對差異。這種相對差異,表現為漢民族中形成不同民系,或稱族群,在方言、習俗以及社會心理、人文性格等方面都各具特點。事實上,地域文化內部的次區域性相對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只是閩文化的情況較為復雜。毗鄰的廣東,漢族有廣府、潮汕、客家三個民系,而總人口比廣東少一半的福建,則至少有五個漢民系。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次區域民系文化並不是相互隔絕的,相互的文化交融、互動一直在進行中。更重要的是,這是閩文化總體一致中的相對差異,差異沒有使次區域文化脫離閩文化體系,反而是豐富了閩文化的內涵,使其元素、形態更加繽紛多彩,閩文化在中華文化中,也更顯出其獨具一格的地域色彩。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