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綱要》是從我著作中有關論議倫理學的部分摘取匯編而成,它們分別寫于世紀交替以來的不同時日,這次匯集未作改動,加一短文《新一輪儒法互用》作結尾。
李澤厚(1930-)湖南長沙人,北京大學哲學系1954年畢業。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教授,德國圖賓根大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西根大學、科羅拉多學院、斯瓦斯摩學院客席教授、客席講座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客席講座研究等職。1988年當選為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1998年獲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著有《批判哲學的批判一康德述評》、《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思想史論》、《美的歷程》、《華夏美學》、《美學四講》、《走我自己的路》、《世紀新夢》、《論語今讀》、《己卯五說》、《歷史本體淪》、《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等。1991年後旅居美國。
目錄
序
內在自然人化說
兩種道德論
第一節 經驗變先驗
Ⅰ宗教性道德
Ⅱ“禮”源于“俗”
第二節 現代社會性道德
Ⅰ形式正義和普遍性
Ⅱ自由主義的問題
第三節 西體中用
Ⅰ善惡與對錯分家
Ⅱ“天地國親師”
關于情本體
一 心、性為本還是情為本
Ⅰ道德律令與理性凝聚
Ⅱ宋明理學追求超驗的失敗
Ⅲ道德的人是“最終目的”
二 什麼樣的情
Ⅰ亞伯拉罕的殺子與中國的孝一仁
Ⅱ“未知死,焉知生”與“未知生,焉知死”
答問
一、情本體、兩種道德與“立命”(2006)
Ⅰ人性能力
Ⅱ權利與善誰優先
Ⅲ“道始于情
Ⅳ立命︰上帝拯救還是自己拯救
二、談“惻隱之心”(2007)
Ⅰ道德心理與社會生物學
Ⅱ“共同人性”的三方面
三、再談理性與本能(2008)
Ⅰ動物本能與人類理性
Ⅱ能力、情感與觀念
Ⅲ兩種道德與儒學傳統
四、新一輪“儒法互用”(2009)
Ⅰ善是什麼
Ⅱ和諧高于正義
內在自然人化說
兩種道德論
第一節 經驗變先驗
Ⅰ宗教性道德
Ⅱ“禮”源于“俗”
第二節 現代社會性道德
Ⅰ形式正義和普遍性
Ⅱ自由主義的問題
第三節 西體中用
Ⅰ善惡與對錯分家
Ⅱ“天地國親師”
關于情本體
一 心、性為本還是情為本
Ⅰ道德律令與理性凝聚
Ⅱ宋明理學追求超驗的失敗
Ⅲ道德的人是“最終目的”
二 什麼樣的情
Ⅰ亞伯拉罕的殺子與中國的孝一仁
Ⅱ“未知死,焉知生”與“未知生,焉知死”
答問
一、情本體、兩種道德與“立命”(2006)
Ⅰ人性能力
Ⅱ權利與善誰優先
Ⅲ“道始于情
Ⅳ立命︰上帝拯救還是自己拯救
二、談“惻隱之心”(2007)
Ⅰ道德心理與社會生物學
Ⅱ“共同人性”的三方面
三、再談理性與本能(2008)
Ⅰ動物本能與人類理性
Ⅱ能力、情感與觀念
Ⅲ兩種道德與儒學傳統
四、新一輪“儒法互用”(2009)
Ⅰ善是什麼
Ⅱ和諧高于正義
序
本書《倫理學綱要》是從我著作中有關論議倫理學的部分摘取匯編而成,它們分別寫于世紀交替以來的不同時日,這次匯集未作改動,加一短文《新一輪儒法互用》作結尾。
這些屬于不同歲月的文字合成本書,形式結構上便自無系統條理之可言,而且還有不少重疊雷同反復陳說的地方,但內在脈絡和論證說法倒相當一貫,而且不斷有所補充擴展。總的說來,就是在中國傳統情本體的人類學歷史本體論哲學視角下,從“人之所以為人”出發,將道德、倫理作內外二分,道德作宗教性與社會性二分,人性作能力、情感、觀念三分,提出“共同人性”、“新一輪儒法互用”等來討論倫理學的一些根本問題。雖然掛一漏萬,但自以為甚為重要。
我曾為突出特色而片面地說過,中國哲學是“生存的智慧”(如“度”的藝術),西方哲學是“思辨的智慧”(如Being的追尋);十多億人口和五千年未斷的歷史是前者的見證,迅猛發展的高科技和現代自由生活是後者的見證,各有優長和缺失。我所想探究的,正是中國傳統的優長待傳和缺失待補,以及如何傳如何補,我以為“轉化性創造”是關鍵。這對我來說,就是以孔老夫子來消化Kant、Marx和Heideg—ger,並希望這個方向對人類未來有所獻益。
由于各種主客觀制限,我的文章大多匆忙寫成,未及錘煉,是以論證疏略,語言平淺,資料不多,概括稍快。諸作如此,本書亦然。但鉤元提要,別見洞天,旨意深淳,自成一統,亦不遑多讓。“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為多代學人所深望,亦拙諸作所向往,幸希讀者三留意焉。
此序。
這些屬于不同歲月的文字合成本書,形式結構上便自無系統條理之可言,而且還有不少重疊雷同反復陳說的地方,但內在脈絡和論證說法倒相當一貫,而且不斷有所補充擴展。總的說來,就是在中國傳統情本體的人類學歷史本體論哲學視角下,從“人之所以為人”出發,將道德、倫理作內外二分,道德作宗教性與社會性二分,人性作能力、情感、觀念三分,提出“共同人性”、“新一輪儒法互用”等來討論倫理學的一些根本問題。雖然掛一漏萬,但自以為甚為重要。
我曾為突出特色而片面地說過,中國哲學是“生存的智慧”(如“度”的藝術),西方哲學是“思辨的智慧”(如Being的追尋);十多億人口和五千年未斷的歷史是前者的見證,迅猛發展的高科技和現代自由生活是後者的見證,各有優長和缺失。我所想探究的,正是中國傳統的優長待傳和缺失待補,以及如何傳如何補,我以為“轉化性創造”是關鍵。這對我來說,就是以孔老夫子來消化Kant、Marx和Heideg—ger,並希望這個方向對人類未來有所獻益。
由于各種主客觀制限,我的文章大多匆忙寫成,未及錘煉,是以論證疏略,語言平淺,資料不多,概括稍快。諸作如此,本書亦然。但鉤元提要,別見洞天,旨意深淳,自成一統,亦不遑多讓。“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為多代學人所深望,亦拙諸作所向往,幸希讀者三留意焉。
此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