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著名攝影評論家顧錚主編,匯集25位當今國內攝影專業領域成就突出者,每位攝影家展示代表作品3至5幅,加之作者自述、主編評述和作品創作經驗等,反映當今中國攝影專業創作的最高成就,並揭示專業攝影創作的最新動態。
顧錚,1959年生于上海,現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中心研究員。1998年畢業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學人類文化研究科比較文化研究專業,獲學術博士學位。學術興趣︰20世紀現代藝術,當代中國紀實攝影,視覺文化與圖像傳播研究、攝影史等。著有《國外後現代攝影》(2000)、《自我的迷宮——藝術家的“我”》(2003)、《城市表情——20世紀都市影像》(2003)、《世界攝影史》(2005)等。策劃的主要展覽有︰第一屆亞洲攝影雙年展《生活在城市》(中國策展人,2001,漢城)、《記錄中國——當代攝影與社會變動》(2004,美國貝茨學院美術館、華美協進社,2006,史密遜博物館)、《在現實與記憶之間——攝影中的中國社會生活與記憶》(2004,美國新學院大學帕森斯設計學院)、《城市‧重視——2005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廣東美術館)等。還擔任《視界》叢刊、《藝術家茶座》、《中國攝影》、《歐洲攝影》(柏林)等刊物的編委。
目錄
序︰復數的看法
內面心象
孫玉升
戴牟雨
林舒
擺拍想象與擺拍現實
戴翔
劉麗杰
沈格非
劉韌
孟瑾
與傳統對話
桔多淇
楊泳梁
觀看的實驗
蔡衛東
儲楚
方二
高遠
重新定義日常
朱鋒
蔣鵬奕
嚴懌波
記錄與記憶
金江波
張立潔
榻燦雄
烏頭小組(宋濤、季煒煜)
朱騫
楊怡
身體
繆佳欣
羅洋
內面心象
孫玉升
戴牟雨
林舒
擺拍想象與擺拍現實
戴翔
劉麗杰
沈格非
劉韌
孟瑾
與傳統對話
桔多淇
楊泳梁
觀看的實驗
蔡衛東
儲楚
方二
高遠
重新定義日常
朱鋒
蔣鵬奕
嚴懌波
記錄與記憶
金江波
張立潔
榻燦雄
烏頭小組(宋濤、季煒煜)
朱騫
楊怡
身體
繆佳欣
羅洋
序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數代中國攝影人的努力,中國當代攝影進入了一個相對繁榮可喜的歷史時期。但是,我們仍然遺憾地看到,大批優秀的青年攝影家存在感稀薄,缺少展示作品的機會,他們的發音聲量微弱。這個情況既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也充分說明當代中國攝影的制度環境有著大可改善的空間。
我們編選此書,目的就是為優秀的中國年輕攝影人的脫穎而出創造一些條件,為年輕人的自主表現與個體觀看鼓與呼。如果說選擇編入此書的攝影家有什麼標準的話,那麼至少以下幾個方面是我們編者所重視的。
首先,我們強調的是原創性。當然,一味強調原創也並不值得提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青年時期可能是藝術家生命史、創作史上最具創造活力的一個時期,因此也可能是一個原創力比較強的時期。而所謂的原創,也應該是盡可能地結合了自己的生命體驗與藝術激情的一種原發性的創造。這既包括了觀念上的追求,也包括藝術語言上的嘗試和突破。從風格上說,我們這次可能更關注作為藝術表現形式的攝影,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既有意義上的報道與紀實類作品會被忽視。我們的主要判斷是,無論是什麼類型,是否有一種個體的獨立性在內,而且是否在語言的使用上有所追求。
其次,創作的持續性。任何一個攝影家的成長,肯定是要經歷許多復雜的階段,有成功也有失敗,而在起步階段,更多的也許是迷茫。在這種情況下,能夠不辭艱辛地通過藝術探索步步深入自己的心靈深處,尋找契合自己追求的觀念與手法,既需要巨大的激情與毅力,也需要堅忍不拔的意志。
再次,相對高的完成度。一個攝影家一旦找到自己非要表現不可的題材後,他是不是千方百計地深入探索,把一個題材做到極致,窮盡了表現上的可能性,在某種程度上就決定了一個作品的成敗,其實也決定了一個攝影家一生的成敗。我相信,當追求作品的完成度成為了一個攝影家的習慣甚至是下意識的行為,那麼,他出手的作品就更值得期待了。好的作品,首先是要對得起自己,于心無愧,然後才可能是對得起他人,甚至是對得起將來和歷史的。
收入本書的作品,按照內面心象、擺拍想象與擺拍現實、與傳統對話、觀看的實驗、重新定義日常、記錄與記憶、身體表現等幾個方面加以歸類。但是,這種歸類並不是絕對的,因為有些作品其實是“跨類”的,歸入某個“類”實屬無奈。而難以分類,其實正是當代攝影的一個重要標志,而我們也並不希望“類”這個概念成為對于自由創造的限制。我們更希望的是,“類”的存在,反而能夠成為促使攝影家突破限制與邊界動力。
我們編選此書,目的就是為優秀的中國年輕攝影人的脫穎而出創造一些條件,為年輕人的自主表現與個體觀看鼓與呼。如果說選擇編入此書的攝影家有什麼標準的話,那麼至少以下幾個方面是我們編者所重視的。
首先,我們強調的是原創性。當然,一味強調原創也並不值得提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青年時期可能是藝術家生命史、創作史上最具創造活力的一個時期,因此也可能是一個原創力比較強的時期。而所謂的原創,也應該是盡可能地結合了自己的生命體驗與藝術激情的一種原發性的創造。這既包括了觀念上的追求,也包括藝術語言上的嘗試和突破。從風格上說,我們這次可能更關注作為藝術表現形式的攝影,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既有意義上的報道與紀實類作品會被忽視。我們的主要判斷是,無論是什麼類型,是否有一種個體的獨立性在內,而且是否在語言的使用上有所追求。
其次,創作的持續性。任何一個攝影家的成長,肯定是要經歷許多復雜的階段,有成功也有失敗,而在起步階段,更多的也許是迷茫。在這種情況下,能夠不辭艱辛地通過藝術探索步步深入自己的心靈深處,尋找契合自己追求的觀念與手法,既需要巨大的激情與毅力,也需要堅忍不拔的意志。
再次,相對高的完成度。一個攝影家一旦找到自己非要表現不可的題材後,他是不是千方百計地深入探索,把一個題材做到極致,窮盡了表現上的可能性,在某種程度上就決定了一個作品的成敗,其實也決定了一個攝影家一生的成敗。我相信,當追求作品的完成度成為了一個攝影家的習慣甚至是下意識的行為,那麼,他出手的作品就更值得期待了。好的作品,首先是要對得起自己,于心無愧,然後才可能是對得起他人,甚至是對得起將來和歷史的。
收入本書的作品,按照內面心象、擺拍想象與擺拍現實、與傳統對話、觀看的實驗、重新定義日常、記錄與記憶、身體表現等幾個方面加以歸類。但是,這種歸類並不是絕對的,因為有些作品其實是“跨類”的,歸入某個“類”實屬無奈。而難以分類,其實正是當代攝影的一個重要標志,而我們也並不希望“類”這個概念成為對于自由創造的限制。我們更希望的是,“類”的存在,反而能夠成為促使攝影家突破限制與邊界動力。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