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悟心法:六祖壇經導讀》是《六祖壇經》的導讀,中印兩大文明古國最優秀文化的踫撞與融合,造就了中國文化史的一代奇才——一個不識字的文化巨匠惠能,也孕育了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部由中國人創作並得到廣泛認可的佛經——《六祖壇經》。
經是每一個宗教或文化體系的創始者或地位最高的聖人的作品,代表了宗教與文化體系的精神核心。作為非原創地和下游的中國佛教代表,傳佛心印、智慧高深、境界過人的惠能同樣為世界佛教貢獻出了一部足以與印度佛經相媲美的文化精品。
目錄
千古一經
中印兩大文明古國最優秀文化的踫撞與融合,造就了中國文化史的一代奇才——一個不識字的文化巨匠惠能,也孕育了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部由中國人創作並得到廣泛認可的佛經——《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何以稱為經
經是每一個宗教或文化體系的創始者或地位最高的聖人的作品,代表了宗教與文化體系的精神核心。作為非原創地和下游的中國佛教代表,傳佛心印、智慧高深、境界過人的惠能同樣為世界佛教貢獻出了一部足以與印度佛經相媲美的文化精品。
六祖惠能在中國佛教史和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
六祖在中國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大(凡言禪,皆本曹溪)、思想原創性最強,並且是中國佛教成熟與鼎盛時期的代表。以惠能為代表的中國佛教文化,與孔子代表的儒家文化和老子代表的道家文化鼎足而立,形成了三教為本的中國文化格局。
自序品
偉大人物自有偉大的經歷,傳奇英雄充滿傳奇的色彩。高貴而神奇的家世出生、精彩而難得的得法因緣、艱難曲折的早期生涯、石破天驚的出山說法,六祖用自己真實的人生經歷,寫就了兩個大字︰傳奇。
高貴的出身,神奇的出生
流落蠻荒的“貓獠”,卻是聲名顯赫的範陽盧氏之後。毫光騰空,異香滿室,梵僧賜名,神奉甘露,出生時的種種瑞兆預示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黃梅求法,四處隱居
賣柴人聞經有省,遠赴黃梅求法,與五祖師資道合,以居士身得無上道,承祖師位。後又隱居避難,流落四方。
風動幡動,石破天驚
六祖出山弘法,一句“仁者心動”,振聾發聵,驚動了正在講經的大德印宗法師。由此剃度出家,傳道說法。拉開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傳法生涯的序幕。
般若品
大梵寺說法是《六祖壇經》的核心,《般若品》是大梵寺說法的核心。“摩訶般若波羅蜜”揭開了自性法門、無上頓教的神秘面紗,露出了最上乘禪法的筋骨。
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無量大般若經,其要在此“摩訶般若波羅蜜”一句,此一句關鍵在“摩訶”(大),大才能有智慧,有智慧才能到彼岸。因此當存大心,發大願,入大定,開大智,行大愛,成大事,立大業,證大道。
直入佛地,萬法歸一
簡單直捷,易解易修,一念頓超,直入佛地,抓住關鍵,萬法歸一。這是般若品的特色,也是六祖心法的要點。
決疑品
何為真功德,何為真西方,何為真修行,何為真出家?六祖的開示不僅揭示了在家修行的要法,還開創了“身中淨土”、“自性彌陀”的禪宗淨土法門。為後世禪淨合一奠定了基礎。並且開人間佛教、生活禪之先河。
功德與福德
修福不修慧,求善報不思出離,這是許多人尤其是在家人的局限。六祖通過揭示智慧出離為功德來勉勵眾生從追求往生人天善道小果到出離因果、證得涅�。
淨土與西方
淨土無方所,方便說為西。心淨即西方,執著達無期。六祖打破了對西方的迷信,指出心淨即淨土,不必求東西。
內土與外土迷人執外相,悟者求內實。惑者求淨土,智者自淨意。法身非內外,何必念東西!
在寺與在家
在寺不修行,與在家何異!在家而出家,功德大無比。心平而行直,日用常饒益。生活即佛法,眾生皆受利。
定慧品
坐禪品
懺悔品
機緣品
頓漸品
征詔品
付囑品
附錄
後記
中印兩大文明古國最優秀文化的踫撞與融合,造就了中國文化史的一代奇才——一個不識字的文化巨匠惠能,也孕育了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部由中國人創作並得到廣泛認可的佛經——《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何以稱為經
經是每一個宗教或文化體系的創始者或地位最高的聖人的作品,代表了宗教與文化體系的精神核心。作為非原創地和下游的中國佛教代表,傳佛心印、智慧高深、境界過人的惠能同樣為世界佛教貢獻出了一部足以與印度佛經相媲美的文化精品。
六祖惠能在中國佛教史和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
六祖在中國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大(凡言禪,皆本曹溪)、思想原創性最強,並且是中國佛教成熟與鼎盛時期的代表。以惠能為代表的中國佛教文化,與孔子代表的儒家文化和老子代表的道家文化鼎足而立,形成了三教為本的中國文化格局。
自序品
偉大人物自有偉大的經歷,傳奇英雄充滿傳奇的色彩。高貴而神奇的家世出生、精彩而難得的得法因緣、艱難曲折的早期生涯、石破天驚的出山說法,六祖用自己真實的人生經歷,寫就了兩個大字︰傳奇。
高貴的出身,神奇的出生
流落蠻荒的“貓獠”,卻是聲名顯赫的範陽盧氏之後。毫光騰空,異香滿室,梵僧賜名,神奉甘露,出生時的種種瑞兆預示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黃梅求法,四處隱居
賣柴人聞經有省,遠赴黃梅求法,與五祖師資道合,以居士身得無上道,承祖師位。後又隱居避難,流落四方。
風動幡動,石破天驚
六祖出山弘法,一句“仁者心動”,振聾發聵,驚動了正在講經的大德印宗法師。由此剃度出家,傳道說法。拉開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傳法生涯的序幕。
般若品
大梵寺說法是《六祖壇經》的核心,《般若品》是大梵寺說法的核心。“摩訶般若波羅蜜”揭開了自性法門、無上頓教的神秘面紗,露出了最上乘禪法的筋骨。
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無量大般若經,其要在此“摩訶般若波羅蜜”一句,此一句關鍵在“摩訶”(大),大才能有智慧,有智慧才能到彼岸。因此當存大心,發大願,入大定,開大智,行大愛,成大事,立大業,證大道。
直入佛地,萬法歸一
簡單直捷,易解易修,一念頓超,直入佛地,抓住關鍵,萬法歸一。這是般若品的特色,也是六祖心法的要點。
決疑品
何為真功德,何為真西方,何為真修行,何為真出家?六祖的開示不僅揭示了在家修行的要法,還開創了“身中淨土”、“自性彌陀”的禪宗淨土法門。為後世禪淨合一奠定了基礎。並且開人間佛教、生活禪之先河。
功德與福德
修福不修慧,求善報不思出離,這是許多人尤其是在家人的局限。六祖通過揭示智慧出離為功德來勉勵眾生從追求往生人天善道小果到出離因果、證得涅�。
淨土與西方
淨土無方所,方便說為西。心淨即西方,執著達無期。六祖打破了對西方的迷信,指出心淨即淨土,不必求東西。
內土與外土迷人執外相,悟者求內實。惑者求淨土,智者自淨意。法身非內外,何必念東西!
在寺與在家
在寺不修行,與在家何異!在家而出家,功德大無比。心平而行直,日用常饒益。生活即佛法,眾生皆受利。
定慧品
坐禪品
懺悔品
機緣品
頓漸品
征詔品
付囑品
附錄
後記
序
弘揚中國文化,發揚民族精神,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神聖使命。中國文化以儒釋道三教為本,六祖惠能大師是中國佛教的杰出代表,其著作《壇經》更是唯——部被尊為“經”的中國佛教經典,其中凝結了中印兩大文化源流的精粹,是人類精神的精華。
我與《壇經》大有因緣,有些話已經說過了,不再重復。2006年11月,在參加完本煥老和尚的百歲慶典之後,還開始了意義重大的禪宗文化之旅,特意參訪了慕名已久的新州國恩寺,這是當年六祖的故居。
站在蒼桑的古樹下,看著龍山下面的一潭碧水,我不由想起“人杰地靈”,如此風景,才有這般人物,這般人物,才配得上如此風景,可惜山水仍舊,人事變遷,我輩去聖日遙,無法得見六祖當年的風采了。
色身無常,法身長在,《壇經》便是六祖留給後人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遙想六祖當年在大梵寺登壇說法的情景,不由得不對《壇經》一書的名稱琢磨一番。
《壇經》代表了中國佛教的理論頂峰,是一個空前絕後的思想之巔,是臨之而小天下的禪法高台。它看上去並無凌霄的氣勢,不會使人望而生畏,卻無人能夠跨越。
此一高壇,通天地,會人神,上達佛境,中連淨土,下接世間,實為超凡人聖之關鍵,成佛作祖之階梯。
這是一壇千年釀就的精神的美酒,飲者神醉,聞者心醉,香飄大千,味滿三界。識其味者,得人聖域;聞其香者,能超凡世;不曾聞者,亦受其益,只是眾生日用而不知,盈目而不見,“清源白家酒三盞,吃了猶道未沾唇。”
這是一壇甘甜清洌的山泉,是流淌千載、潤澤天下的曹源活水。天下禪脈,皆本曹溪,由此一源,二枝並盛,五派分宗,法流四海,字內同風。此一滴水,如一壺清茶,夏用得其清涼,冬飲得其溫暖,上根得以清心,下士得以利口,男女老少,皆得其益,諸般眾生,無不適用。
此一寶壇,晶瑩透明,無人能知其玄奧;清澈到底,龍天難測其深淺;大不盈尺,總天下人提不起︰貌不驚人,恆沙珍寶購不得。
《壇經》結構,耐人尋味。前三品為大梵寺說法,其中樞要,即是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為智慧門︰定慧品與坐禪品皆說禪法,示禪宗心要,為禪定門;傳香懺悔品包括授無相戒及發願等儀規,為戒律門。此三門總示戒定慧三學法要,亦可總稱說法門,在結構上卻又以先慧、後定、再戒的次序,表明了六祖靈活自在的禪風和三學一體、無前無後的精神。此三門直示法要,後三品則為教化弟子門,參請機緣品是教示本門直傳弟子,頓漸品是教化從北宗轉投南宗的弟子,征詔品則是教化帝王,表面上是教示薛簡,實則是開示中宗,中宗得旨,封六祖為國師,故帝王亦為外弟子。最後付囑品為付囑流通門,以心法傳授諸大弟子,令其流通法寶,不得斷絕。此諸門,非一非異,說法即是教化,教化即是說法,說法以普示,教化而別傳,付囑流通還是說法與教化,要之不過自度度人、弘法利生而已。
如果按照佛教經典傳統的分類,第一自序品為序分,或稱緣起分,中間八品為正宗分,最後一品為流通分。
一部《壇經》,繁簡有異,短者萬言,長者倍之,當是諸弟子記錄風格不同,後人略有增減所致。此一部典,妙義無窮,實非文字,欲道其長,化此世界為微塵,一一微塵為無量舌,窮劫說之不能盡;若論其短,本來一字也無,何勞饒舌。
與通常的佛經不同,《壇經》流通分並未廣說流通此經的功德,但說“流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不過只此一句,已經說明了流傳《壇經》的三大功德,一則顯宗,二即興教,三乃利生。
……
我與《壇經》大有因緣,有些話已經說過了,不再重復。2006年11月,在參加完本煥老和尚的百歲慶典之後,還開始了意義重大的禪宗文化之旅,特意參訪了慕名已久的新州國恩寺,這是當年六祖的故居。
站在蒼桑的古樹下,看著龍山下面的一潭碧水,我不由想起“人杰地靈”,如此風景,才有這般人物,這般人物,才配得上如此風景,可惜山水仍舊,人事變遷,我輩去聖日遙,無法得見六祖當年的風采了。
色身無常,法身長在,《壇經》便是六祖留給後人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遙想六祖當年在大梵寺登壇說法的情景,不由得不對《壇經》一書的名稱琢磨一番。
《壇經》代表了中國佛教的理論頂峰,是一個空前絕後的思想之巔,是臨之而小天下的禪法高台。它看上去並無凌霄的氣勢,不會使人望而生畏,卻無人能夠跨越。
此一高壇,通天地,會人神,上達佛境,中連淨土,下接世間,實為超凡人聖之關鍵,成佛作祖之階梯。
這是一壇千年釀就的精神的美酒,飲者神醉,聞者心醉,香飄大千,味滿三界。識其味者,得人聖域;聞其香者,能超凡世;不曾聞者,亦受其益,只是眾生日用而不知,盈目而不見,“清源白家酒三盞,吃了猶道未沾唇。”
這是一壇甘甜清洌的山泉,是流淌千載、潤澤天下的曹源活水。天下禪脈,皆本曹溪,由此一源,二枝並盛,五派分宗,法流四海,字內同風。此一滴水,如一壺清茶,夏用得其清涼,冬飲得其溫暖,上根得以清心,下士得以利口,男女老少,皆得其益,諸般眾生,無不適用。
此一寶壇,晶瑩透明,無人能知其玄奧;清澈到底,龍天難測其深淺;大不盈尺,總天下人提不起︰貌不驚人,恆沙珍寶購不得。
《壇經》結構,耐人尋味。前三品為大梵寺說法,其中樞要,即是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為智慧門︰定慧品與坐禪品皆說禪法,示禪宗心要,為禪定門;傳香懺悔品包括授無相戒及發願等儀規,為戒律門。此三門總示戒定慧三學法要,亦可總稱說法門,在結構上卻又以先慧、後定、再戒的次序,表明了六祖靈活自在的禪風和三學一體、無前無後的精神。此三門直示法要,後三品則為教化弟子門,參請機緣品是教示本門直傳弟子,頓漸品是教化從北宗轉投南宗的弟子,征詔品則是教化帝王,表面上是教示薛簡,實則是開示中宗,中宗得旨,封六祖為國師,故帝王亦為外弟子。最後付囑品為付囑流通門,以心法傳授諸大弟子,令其流通法寶,不得斷絕。此諸門,非一非異,說法即是教化,教化即是說法,說法以普示,教化而別傳,付囑流通還是說法與教化,要之不過自度度人、弘法利生而已。
如果按照佛教經典傳統的分類,第一自序品為序分,或稱緣起分,中間八品為正宗分,最後一品為流通分。
一部《壇經》,繁簡有異,短者萬言,長者倍之,當是諸弟子記錄風格不同,後人略有增減所致。此一部典,妙義無窮,實非文字,欲道其長,化此世界為微塵,一一微塵為無量舌,窮劫說之不能盡;若論其短,本來一字也無,何勞饒舌。
與通常的佛經不同,《壇經》流通分並未廣說流通此經的功德,但說“流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不過只此一句,已經說明了流傳《壇經》的三大功德,一則顯宗,二即興教,三乃利生。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