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及其不滿

全球化及其不滿
定價:234
NT $ 204
 

內容簡介

本書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最具爭議性的出版物之一,本書一經出版,就被翻譯成25種文字,在全球範圍內引起熱議。作者用犀利的語言、親身的經歷、獨特的視角,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有關全球經濟政策前所未有的窗戶。本書從全球化的視角,既有對東亞危機的剖析,又有對俄羅斯等轉型經濟體改革的考察,更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分析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對經濟改革的影響。如果您迷惑于撲朔迷離的經濟,如果您對全球化懷有質疑,如果您想揭開國際組織的神秘面紗,駐足書香,從本書中找到答案。


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當代最杰出的經濟學家之一,在許多重要的經濟學領域都有建樹的奇才,西方主流經濟學界中敢于為發展中國家利益說話的正直的學者之一。 1970年,年僅27歲的斯蒂格利茨被聘為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薩繆爾森曾給他寫過推薦信︰“這個年輕人比我聰明。” 1979年,獲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美國經濟學界最有名望的獎項之一。 1993年,成為克林頓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的主要成員。1995年,任顧問委員會主席,得以觀察美國官商兩界最高層的運作。 1997~2000年,任世界銀行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目擊了全球經濟政策制定過程。因為個性張揚,不向強權妥協,無情批評“華盛頓共識”和IMF,被要求辭職。 2001年,與另外兩位經濟學家分享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主要原因是他對信息經濟學做出的開創性貢獻。 2001年至今,任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 2007年,就職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獲諾貝爾和平獎。
 

目錄

中文版序
前言
致謝
第1章 全球機構的承諾
第2章 未兌現的承諾
第3章 自由選擇
第4章 東亞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政策如何將世界帶到崩潰的邊緣
第5章 誰失去了俄羅斯
第6章 不公平的公平貿易法和其他危害
第7章 建立市場經濟的頗佳之路
第8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其他議程
第9章 未來之路
後記
注釋
譯者後記
 

我非常欣喜地看到自己的著作《全球化及其不滿》被翻譯成中文出版。中國在本書的中心主題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我認為全球化(世界各國更加緊密的一體化)既是一個機會也是一種挑戰。當各國形成自己的經濟政策並且充分利用這個機會時,全球化可以說是收入巨大增長的基礎。如果這些國家崛起應對這樣的挑戰,它們就可以確保收入增長的利益被廣泛分享,從而使貧困得到減緩。

中國已經做到這一點。它的增長一直是建立在設法進入國際市場的基礎之上,它已經擁有巨大的出口額,並且已經以其自身的條件,吸引了外國投資者。而這些外國投資者已經做出了反應,使中國成為發展中世界外國直接投資的最大接受國。它還利用全球化來縮小與更先進的工業化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中國的經濟戰略已經取得了成效︰據官方統計,在過去20年里,中國的實際GDP增長了542%,農村貧困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從30.7%下降到4.6%。

中國的成功在國際貿易體系(international trading regime)背景的襯托下給人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而這種國際貿易體系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總體上是不公平的。比如說,盡管自己到處宣稱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的益處,歐洲和美國卻仍然通過配額來限制中國的紡織品出口。

在本書中,中國在每一主要的議題中作為一個參照點而出現︰在轉型、發展和危機管理方面都是這樣。在上述的每一個例證中,中國提醒世界︰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所倡導的政策之外還存在著可供替代的政策,這種可供替代的政策被證明是大為成功的。

當俄羅斯和其他獨聯體國家在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經歷著收入下降、貧困激增時,中國的收入顯著增加,貧困率也明顯下降。當東亞和全球金融危機導致深重的衰退以及在這些遵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政策處方的國家出現大蕭條時,中國的增長幾乎沒有受到影響。當那些拉丁美洲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遵循“華盛頓共識”政策時,它們的增長不過是剛剛超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改革前增長水平的一半而已。甚至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國和韓國的收入都是以令人刮目相看的速率在增長。

中國所做的許多事情只不過是根據常識行事,並且是與標準的經濟理論相一致的。在此危機期間,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們避免了過度緊縮的貨幣政策——高利率,而這正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計劃的標準特征,中國通過增加政府支出來建設所需要的公共基礎設施。短期內收入的增長,奠定了較長時期的增長基礎。他們關注于創造就業機會和創辦企業,而不是僅僅對舊企業(低效率的國有企業)進行結構性調整和改造。此外還存在一種實用主義︰個人責任制也許並非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欲求的私有化之“純粹”形式,但它導致了生產力的巨大提高。鄉鎮企業並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推薦的“純粹”私有企業,但它們卻在轉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本書的主題之一是,激勵是有效的,但如果沒有正確地設定游戲規則,扭曲的激勵就會導致資產的剝奪,而不是財富的創造。在俄羅斯,資本市場的自由化(允許資本相對自由地流入和流出該國)、高利率、法律規則的缺位,以及資本可獲得性的缺乏,都意味著剝奪資產比創造財富更加有利可圖。

中國也已經認識到這一點,這也是它近年來強調金融制度(比如股票市場)創建和“法治”的原因之一。將來還會不斷有對于諸如競爭性政策.、破產法和市場經濟所隱含的“制度性”基礎設施其他方面問題的關注。只要強調適宜進程、公開和透明的法律程序,就會出現從“法制” (rule by law)到“法治”(rule of law)的過渡。

中國的經驗最令人矚目的一個方面是,一直強調對發展和轉型終極目標的關注︰不僅僅是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而且還有更高的生活水平以及平等和可持續的增長。至少迄今為止,中國還沒有忘記社會正義和休戚與共的重要性。當中國沿海地區的增長極為迅速時,中國也依然關注西部省份、東北以及農村地區的生活水平。我本人曾經有機會親眼目睹旨在提高貧困地區生活水平的某些計劃的實施情況。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將會出現對這些傳統價值的歪曲,而我希望本書能夠增強中國的決心。

發展和工業化的進程將會導致中國城市居民的不斷集聚,這就迫切需要確保這些城市是適宜生活和居住的,並且對環境予以特別的關注。成功的發展並不總是要模仿,它涉及從他人的成功和失敗中學習,從西方許多失敗的城市發展經驗中可以吸取到許多有益的教訓,這些失敗包括︰沒有公共交通、沒有公共生活福利設施、沒有社區的感受。

我在本書中所強調的許多教訓不僅說明“以不變應萬變”(one size fits all)的政策是注定要失敗的,而且國際金融機構所試圖強加給發展中國家的許多政策,明顯不同于那些成功的西方國家實際上所做的事情。它們自己追求實施產業化政策,促進科學與技術的進步,然而卻並不鼓勵發展中國家這樣做。它們維護公共社會保障體系,然而卻鼓勵發展中國家在這些方面實現私有化。向別人學習包含著比听取他們所說的更加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要仔細觀察他們怎麼做。

我在本書中所強調的另外一個主題是,國際機構失敗的部分原因是,它們在許多方面是不民主的。它們經常是不透明的,而且有許多決策是關起門來制定的。發展中國家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它們未能傾听發展中國家的聲音或者沒能對其加以反應,部分原因是它們在本質上是不民主的。這對于中國未來的政治演進也是一個重要的教訓。

中國的成功意味著它將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盡管我強烈地批評國際經濟機構,指責它們的不透明和不民主的治理,指責它們不反映發展中世界的觀點與關注的利益,但不可避免的是,中國的聲音將變得越來越重要。隨著其聲音的增強,中國有必要代表發展中國家闡明自己的觀點。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