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正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出生。盡管地點和時間各不相同,每個小生命的降生過程卻大體相似,總會伴隨一陣劇烈的疼痛和一聲幼稚的啼哭。可是,童?就不一樣了,她既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又包含了顯著的地域特色,更與父母和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而在我看來,童年與出生的主要區別還在于,前者有著時間上的延續性,後者只是生命這根線段的起點。換句話說,童年是一段歷史,猶如王朝的開國皇帝,其來龍去脈和所作所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朝代的興衰和榮辱。因此,每個人的童年都值得回憶、探究和玩味。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一段非常特殊的時期,不僅對于中國,對于全世界也是激蕩人心的年代。從*的爆發到尼克松訪華,從古巴導彈危機到布拉格之春,從阿爾及利亞獨立到越南戰爭的終結,從戴高樂下台到曼德拉被判終身監禁,從避孕藥的使用到女權運動的興起,從心髒移植成功到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
而在中國南方鄉村,東海之濱的一座縣治黃岩,堪稱與世隔絕的一塊土地,我被孕育並降臨人世,繼而在七個村莊和一座小鎮長大。可以說,河流、村野、遷移和孤獨,構成了我童年生活的主要畫面和要素,而自制的地圖和白色的肉體則是陪伴我的兩道明暗交替的風景線。間或,會有一陣清爽的風從遠方吹來。
數學家出身的英國哲學家懷特海在其晚期的代表作《現代科學的起源》里指出,“閱讀歷史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從近代回溯到古代,另一種是從古代向近代按順序推下來。”他並認為,在思想史中這兩種方法都是用得著的。我相信,對一個人的成長史來說,這兩種方法依然有效。
除此以外,應該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在中年時回憶童年,這樣做可以把苦短的人生分成兩半來體驗。這方面中世紀的意大利詩人但丁身體力行,他在其不朽的名著《神曲》開篇寫道(遺憾的是他本人壽命不長),就在我們人生旅程的中途,/我從一座昏暗的森林里醒過來……
但丁的長詩只了我們自言自語的勇氣,可是,它與我的童年距離甚遠。相比之下,前蘇聯作家高爾基為我們樹立了一個世俗的榜樣。由?眾所周知的原因,高爾基是我小時候可以閱讀到的少數幾位外國作家之一,他的人生三部曲開篇便是《童年》,而寫作時的年紀恰好與我現在相仿。
真正啟發我寫作這本書的,是英年早逝的德國文學批評家本雅明。在他40歲的時候,開始回憶1900年前後柏林的童年,盡管四年後這本取名《駝背小人》的自傳即告完成,正式出版卻要等到作者去世40多年以後,那已經是1987年了,而進入中文世界則是在2003年。不過,為了免受影響,至今我沒有細讀那本書。
《小回憶》從我出生開始,一直寫到15歲考上大學離開故鄉為止。完成之後有一天,我讀到不久前故世?美國作家桑塔格的一段文字,她這樣評論她的前輩同行本雅明︰他把自己的童年經歷“當作一個能夠繪制成地圖的空間”。那一刻,我的內心忽然升騰起一種莫名的快樂,因為繪制地圖一直是我保存夢想的方式。我希望,《小回憶》的讀者也能夠與我分享這份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