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屬稿于1942年至1948年期閭,書名即稱《中古文學史論》,是作者原在清華大學講授“中國文學史分期研究(漢魏六朝)”一課程的講稿。其寫作意圖及經過已詳書中所附之初版《自序》及《後記》中,不再贅述。1951年作者曾以之分別編為《中古文學思想》、《中古文人生活》、《中古文學風貌》三書,由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時值建國之初,私營出版社顧慮較多,不願出字數較多之學術著作,故循其所請,一分為三,其實仍為一書。1956年,“運動”之風漸緊,乃自我從嚴處理,將全書整理修改一次,刪削幾半,改題《中古文學史論集》,交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荏苒多年,久未重印。迨“史無前例”之時代結束以後,天晴日霽,科學研究又邁新步,上海古籍出版社乃于1981年據1956年紙型,重印一次。後知香港中流出版社曾于70年代據棠棣出版社本,重印過《中古文學思想》、《中古文人生活》、《中古文學風貌》三書;又承日本石川忠久教授主持,將《中古文學思想》及《中古文人生活》二書中多篇文字,予以逐譯,改名《中國之文人》,列為日本大修館書店所出《中國叢書》之一,在日本出版。又由于近年來學術思想活躍,各地治中國文學史之同道及同學,也時有詢及棠棣版三書者,認為尚具有某種參考價值,亟宜重印;今歲訪日,又蒙日本同行學者予以關心與鼓勵;感愧之余,遂擬仍照原先計劃,將棠棣版三冊合為一書,仍名《中古文學史論》,予以重版。承北京大學出版社熱心協助,遂得付梓。對于來自各方之盛情支持及鼓勵,作者深為銘感。在付印過程中,又蒙錢理群、陸彬良二同志協助核校,多所匡正,並此志謝。
學術研究工作總是在前輩學者的哺育和影響下起步和前進的。本書在寫作過程中曾受到朱自清先生和聞一多先生的指導,已于初版《自序》及《後記》中敘及,這是一種“親承音旨”式的當面討論的方式;此外受到前輩著述的啟發和影響的地方,尤其眾多,我這里只想談談魯迅著作對我的教益。由本書的內容可以看出,作者研究中古文學史的思路和方法,是深深受到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一文的影響的。魯迅對魏晉文學有精湛的研究,長期以來作者確實是以他的文章和言論作為自己的工作指針的。這不僅指他對某些問題的精闢的見解能給人以啟發,而且作為中國文學史研究工作的方法論來看,他的《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等著作以及關于計劃寫的中國文學史的章節擬目等,都具有堪稱典範的意義,因為它比較完滿地體現了文學史既是文藝科學又是歷史科學的性質和特點(文學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既不同于以分析和評價作品的藝術成就為任務的文學批評,也不同于以探討文藝的一般的普遍規律為目標的文藝理論;它的性質應該是研究能夠體現一定歷史時期文學特征的具體現象,並從中闡明文學發展的過程和它的規律性)。魯迅把他擬寫的六朝文學的一章定名為“酒‧藥‧女‧佛”,這四個字指的都是文學現象;關于“酒”和“藥”同文學的關系我們已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一文中得知梗概,“女”和∣佛”當然是指彌漫于齊梁的宮體詩和崇尚佛教以及佛教翻譯文學的流行。這些現象既同時代背景和社會思潮有聯系,又同文人的生活和作品有聯系,是可以反映和概括文學史的歷史特征的。又如他把唐代文學的一章定名為“廊廟與山林”,那是根據作家在朝或在野而對現實采取不同的態度和傾向加以概括的,其意蓋略近于他的一篇講演的題目《幫忙文學與幫閑文學》,目的是由作家的不同的社會地位來考察作品的不同傾向。他能從豐富復雜的文學歷史中找出帶普遍性的、可以反映時代特征和本質意義的典型現象,然後從這些現象的具體分析和闡述中來體現文學的發展規律,這對文學史研究工作者是具有方法論性質的啟發意義的,至少作者是把它作為研究工作的指針的。但由于自己理論修養和學術水平的限制,幾十年來不僅始終停留在“心向往之”的階段,而且還常常發生東施效顰的現象,本書各文就具體地說明了這種情況。作者所以願意指出這一點,是因為雖然本書質量不高,還可能存在某些錯誤或不妥之處,但作者深信自己所遵循的思路和方法還是比較對頭的,而且仍然希望能在今後的工作中繼續努力,並對過去的失誤有所彌補。
此次重版,雖經作者就全書重行校讀一遍,並有所補正,但總的說來,它仍然是一部舊作。由于多年荒疏,作者未能對論述內容做出新的探討和增補,至感內疚;但本書所論述的都是一些比較專門的學術問題,也搜集了一些有關的資料和提出了個人的看法,或者仍可供今天的研究者與學習者以參考,因此決定重版,並希望能由此得到讀者和專家們的教正。
目錄
重版題記
初版自序
政治社會情況與文士地位
玄學與清談
文論的發展
文體辨析與總集的成立
小說與方術
文人與藥
文人與酒
論希企隱逸之風
擬古與作偽
曹氏父子與建安七子
潘陸與西晉文士
玄言‧山水‧田園
——論東晉詩
隸事‧聲律‧宮體
——論齊梁詩
徐庾與駢
《中古文學史論集》自序
《中古文學史論集》重版後記
《中國的文人》日文版序
附錄
初版自序
政治社會情況與文士地位
玄學與清談
文論的發展
文體辨析與總集的成立
小說與方術
文人與藥
文人與酒
論希企隱逸之風
擬古與作偽
曹氏父子與建安七子
潘陸與西晉文士
玄言‧山水‧田園
——論東晉詩
隸事‧聲律‧宮體
——論齊梁詩
徐庾與駢
《中古文學史論集》自序
《中古文學史論集》重版後記
《中國的文人》日文版序
附錄
序
蘇軾《韓文公廟碑》說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韓愈自己也說“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這是古文家的態度。清劉逢祿有《八代文苑》,陳崇哲有《八代文粹》,陸奎勛有《八代詩揆》,張守有《八代詩淘》,王間運有《八代詩選》,叉都是以“八代”為宗尚的。本書所討論的備問題的時代,起于漢末,訖于梁陳,大略相當于舊日所謂八代的範圍。名為《中古文學史論》,是沿用劉師培《中古文學史》的習慣稱法,並沒有特別的意思。不過我們和前人不同的,是心中並沒有宗散宗駢的先見,因之也就沒有“衰”與“不衰”的問題。即使是衰的,也自有它所以如此的時代和社會的原因,而闡發這些史實的關聯,卻正是一個研究文學史的人底最重要的職責。昔人之所以常用“八代”、“六朝”這些字樣,也正表示出這四百多年的文學史是有它底共同時代特征的,是一個歷史的自然分期。本書的目的,就在對這一時期中文學史的諸現象,予以審慎的探索和解釋。作者並不以客觀的論述自詡,因為絕對的超然客觀,在現實世界是不存在的;只要能夠貢獻一些合乎實際歷史情況的論斷,就是作者所企求的了。
本書共十四章,大致是分三個範圍論述的。第一部分是“文學思想”,著重在文學思想本身以及它和當時一般社會思想的關系。第二部分是“文人生活”,這主要是承繼魯迅先生《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一文加以研究闡發的,著重在文人生活和文學作品的關系。第三部分是“文學風貌”,是論述主要作家和作品內容的。不過這只是大致的說法,因為這三部分都互相有關聯;而且如果要分開,這書中每章都可自成一單元,但因為又是有計劃寫的,所以合起來也頗具系統。不過為了出版家和讀者的興趣,照著大致的範圍分為三部分9也有一種方便,所以就這樣分開了。
本書開始屬稿是在1942年秋天,到現在已經整整六年了。其中《隸事‧聲律‧官體》一章曾在《清華學報》刊載,《小說與方術》一章曾在商務出版之《學原》刊載,《擬古與作偽》及《論希企隱逸之風》兩章曾在《文藝復興》中國文學專號刊載。又于1946年及1948年度曾先後以此書為藍本,在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授過“中國文學史分期研究(漢魏六朝)”一課程。在出版之際,作者對以上各刊物的編者和清華大學,皆深致謝意。
在屬稿期間,每一篇寫成後,作者都先請朱佩弦師過目,得到的啟示和指正非常多。已故的聞一多師,也曾給過作者不少的教正。全書成後,又請余冠英先生從頭校閱過一次,指正的地方也很多。對于這些獎掖幫助的厚意,作者敬在此一並致謝。
本書共十四章,大致是分三個範圍論述的。第一部分是“文學思想”,著重在文學思想本身以及它和當時一般社會思想的關系。第二部分是“文人生活”,這主要是承繼魯迅先生《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一文加以研究闡發的,著重在文人生活和文學作品的關系。第三部分是“文學風貌”,是論述主要作家和作品內容的。不過這只是大致的說法,因為這三部分都互相有關聯;而且如果要分開,這書中每章都可自成一單元,但因為又是有計劃寫的,所以合起來也頗具系統。不過為了出版家和讀者的興趣,照著大致的範圍分為三部分9也有一種方便,所以就這樣分開了。
本書開始屬稿是在1942年秋天,到現在已經整整六年了。其中《隸事‧聲律‧官體》一章曾在《清華學報》刊載,《小說與方術》一章曾在商務出版之《學原》刊載,《擬古與作偽》及《論希企隱逸之風》兩章曾在《文藝復興》中國文學專號刊載。又于1946年及1948年度曾先後以此書為藍本,在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授過“中國文學史分期研究(漢魏六朝)”一課程。在出版之際,作者對以上各刊物的編者和清華大學,皆深致謝意。
在屬稿期間,每一篇寫成後,作者都先請朱佩弦師過目,得到的啟示和指正非常多。已故的聞一多師,也曾給過作者不少的教正。全書成後,又請余冠英先生從頭校閱過一次,指正的地方也很多。對于這些獎掖幫助的厚意,作者敬在此一並致謝。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