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城:1949

進城:1949
定價:126
NT $ 110
  • 作者:朱文軼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3393471
  • ISBN13:9787563393473
  • 裝訂:200頁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選取沈陽、武漢、上海、北京、南京、廣州這六個城市作為觀察樣本,采訪了參與「建國大業」和見證歷史變遷的核心成員、行業元老等69名歷史當事人,通過他們的敘述,力圖真實而生動地重現1949年的那段歷史。

本書既是一本歷史著作,又是一本新聞著作,其敘述方式和研究方法不同於一般的歷史著作,其學術價值也不僅限於是一篇新聞報道。本書既可供專業讀者參考,也可供一般讀者閱讀與思考。

一九四九,革故鼎新。在此時代的大轉折之際,敗者何以掙扎,勝者何以收拾殘局、廢舊圖新,一般市井細民又如何安身贏命?作者以大歷史、小切口的方法,選取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武漢、沈陽等六個一線大城市作為樣本,既有千年帝都,也有新興都會,以做新聞的態度審視歷史,采訪了六大城市參與建國大業的核心成員、行業元老等六十九名當事人,通過他們的回憶和敘述,娓娓道來那段滄桑巨變、山河歲月,那些面對艱難的智慧與經驗尤其值得關注與重溫。


朱文軼,《三聯生活周刊》主筆。報道領域廣泛,擅長社會經濟類題材和區域生態經濟的觀察報道。嘗試在報道中將突發性新聞的人物、事件要素和地方經濟政治演進史的宏觀脈絡相結合。因李真報道和同一首歌報道兩次得到「南方周末」年度調查報道提名。其作品風格明晰,文字優美,是三聯新聞風格的代表人物。
 

目錄

序言
城市重建的沈陽模式
南京總統府的最後90天
武漢解放:知識分子參政樣本
1949上海,民族資本蛻變
1949年的廣州
從北平圍城到開國大典
後記
 

理解1949年比人們想象的要困難得多。

國民黨垮台的迅速也令共產黨失去了更多在時間中磨煉和學習的機會。1949年共產黨面對的復雜現實不能簡單歸結為任何單一的模式,他們在管理上所要面對的挑戰是難以想象的。這不只是管理一塊邊區或根據地,而是管理一塊三倍於西歐大小,有著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

近代中國,共和與統一的聲音最為深入人心,但導致軍閥割據的根本原因--中央政治權力和財政權力的式弱並沒有得以改觀,並且,多年以來,管理一個大國家的經驗已經很陌生了。

帝制時代的中國,國家財政規模僅是整個國家經濟的一個很小的部分,政府收入從來沒有超過GDP的4%。清末地方軍事力量的崛起暫時解決了中央一次次的”軍事危機”,卻產生了脫離中央財政控制外的經濟系統,它對近現代中國的影響甚為深遠。事實上,清王朝倒台以後,政府所汲取的國民收入份額仍然很小。1916-1928年期間,中國就根本談不上國家財政系統,北洋政府的維持主要靠各種國內外的貸款。國民黨取得政權後,盡管煞費苦心地進行了財政體制的轉型,但在1936年可能是國民政府最好的一年,整個政府收入不過只有GDP的8.8%。這也是蔣介石主持的南京中央政府期間試圖將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未竟的”建國方略”付諸實施卻歸於失敗的重要原因。1949年新政權預算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例達到了超過15%的前所未有的比例。對剛剛進入城市的共產黨而言,這注定將是一場史無前例的開創性試驗。

另外,國家基礎結構重建的挑戰同樣顯而易見。傳統中國里的中央政府並不致力於管理一般鄉村或城市基層,地方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默許給了當地宗族、行會,在一個只是由薄薄的一層官員來治理的地域廣袤的農業帝國中,後者是中央政權不可缺少的補充--19世紀中國的地方政府依靠的正是府州縣官與地方民間力量的巧妙平衡。而當中央政府衰敗後,這種維系長達數個世紀的平衡顯然被破壞了。中央已經失去了控制這種地方組織的能力。隨著地方組織變得強大,組織之間的競爭出現了,權力不可避免地集中於靠軍事話語權發言的軍閥手中。辛亥革命的領袖沒能建立新的政治秩序,更不用說真正控制這個國家。在一個短暫的國家試驗中,國民黨統一了中央政權,擴展了地方政府的職能,並訴之於三民主義情感,在初步的軍事統一後,他們試圖發動廣泛的改革,但正是由於缺乏獨立的金融和完整的國家地方基層的支持,他們遭到了失敗,國民黨實際上既受惠又受制於權貴資本和軍閥。1949年以前中國共產黨多年在農村的工作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建立基層政權的經驗,但這套系統能否成功引入城市,革命的熱情能否轉化為嚴格有序的組織,並創建行之有效、富有活力的新秩序,在1949年初,仍是一個未知數。

本書選取六個城市作為新政權接管和改造的觀察樣本,這在研究新中國建國歷史的著作中當屬先例,因此在敘述方式和研究方法上一定有很多尚待進一步商榷之處。

我無法將本書定義為一本歷史著作還是一本新聞著作,它采訪了多達69名歷史當事人,他們中一部分是參與”建國大業”的核心團隊成員,一部分是見證歷史變遷的行業元老,他們大多早就年過古稀,回憶往事是留予後人的財富。我要特別感謝這些老人,並致以最衷心的敬意。我想,本書正是用新聞的方法來觀察歷史,發現歷史,為歷史現有的敘述拾缺補全。

我秉持了這樣一種基本的價值觀,新聞即歷史,歷史即新聞。我們重述歷史,是去尋找歷史中的”五個W”,對歷史當事人進行新聞采訪,而放棄對既有史料的依賴,擺脫對於過去一套歷史系統的話語體系和發現體系的依賴。本書的成形得益於一系列截稿時間壓力下的采訪和寫作,得益於我供職的《三聯生活周刊》,也得益於這本雜志從數年前抗戰系列報道開始,所摸索和積攢的歷史再述和解釋經驗,某種意義上,它是《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成員正在進行的各種新聞操作和方法探索的成果之一。如果沒有一個思路開放、智力卓越的媒體,如果沒有一群熱愛這份職業的同仁們,這本書是斷然不會面世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