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支持系統與商務智能

決策支持系統與商務智能
定價:228
NT $ 198
  • 作者:李東 梁定澎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0115233
  • ISBN13:9787300115238
  • 裝訂:平裝 / 43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有關決策支持系統的基本理論和應用實踐。國外早在20年前就已經出版了決策支持系統的教材,對決策支持系統的理論研究也有大量的成果。但西方的教材中極少有涉及中國現實情況的論述,不太適合中國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需要。本教材在介紹國外先進的理論研究成果的前提下,詳細而全面地對這些知識進行解說,並融入了海峽兩岸企業的現實案例,構築了中國學生所樂于學習和易于接受的知識結構。

本書適合作為管理信息系統專業本科生的教材,同時也可以作為MBA和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


李東︰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光華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信息系統系主任,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主任。國際信息系統聯盟(AIS)中國分部副主任委員,《信息系統學報》期刊副主編、《計算機系統應用》期刊副主編,亞太地區信息系統學術會議(PACIS)組織委員。主持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九五”規劃項目、日本住友集團的科技項目等多項研究課題的研究。

梁定澎︰台灣中山大學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台灣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所長,管理學院院長、教務長、代理副校長。曾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助理教授,普渡大學副教授,台灣“經濟部”技術處產業電子化示範性計劃指導委員,國際信息系統聯盟(AIS)Fellow,以及Decision Support Syste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等多種國際期刊編輯委員。
 

目錄

第1章 DSS概論
1.1 DSS的發展歷史
1.2 DSS的必要性
1.3 DSS的工作方式
1.4 本書結構
小結
第2章 系統、模型和決策
2.1 系統
2.2 決策模型
2.3 決策過程模型
2.4 結構化決策和非結構化決策
2.5 適用DSS的決策類型
小結
第3章 決策支持系統的體系結構
3.1 DSS定義
3.2 DSS的分類
3.3 DSS研究概念框架
3.4 DSS的基本結構
小結
第4章 數據操作和數據管理
4.1 DSS的數據處理
4.2 數據處理技術
4.3 以數據查詢和報表為主的DSS
4.4 數據服務及競爭情報系統
4.5 DSS的數據特性研究
小結
第5章 數據倉庫和OLAP
5.1 數據倉庫
5.2 數據倉庫的體系結構
5.3 數據倉庫的開發
5.4 聯機分析處理(OLAP)
5.5 數據操作
小結
第6章 模型與模型管理系統
6.1 面向模型的DSS
6.2 DSS中的模型
6.3 模型的生命周期
6.4 建模過程
6.5 模型操作和結果分析
6.6 模型庫管理系統
小結
第7章 會話管理系統
7.1 會話管理系統概述
7.2 人機會話方式
7.3 圖形
7.4 其他用戶界面技術
小結
第8章 經理信息系統
8.1 EIS的定義
8.2 EIS的體系架構
8.3 高層管理者的信息需求
8.4 關鍵績效指標和儀表盤
8.5 企業績效管理系統
小結
第9章 群決策支持系統
9.1 什麼是群決策
9.2 GDSS的發展
9.3 群體活動與群決策
9.4 GDSS技術
9.5 GDSS的作用和局限性
9.6 GDSS的其他形式
9.7 GDSS的研究課題
小結
第10章 決策支持系統的開發
10.1 DSS開發方法論
10.2 DSS開發中的系統分析方法
10.3 EIS的開發
10.4 DSS開發工具
10.5 DSS系統效益評估
小結
第11章 數據挖掘
11.1 數據挖掘的定義
11.2 數據挖掘的動機及程序
11.3 數據挖掘的分類技術
11.4 數據挖掘的相關分析技術
11.5 時間相關的數據挖掘技術
11.6 數據挖掘的應用實例
小結
第12章 商務智能系統
12.1 商務智能
12.2 商務智能系統的範疇
12.3 商務智能系統的信息架構與分析工具
12.4 商務智能的產生過程
12.5 商務智能系統的產品
小結
第13章 DSS的發展和課題
13.1 引言
13.2 企業信息門戶平台(EIP)
13.3 Web Service
13.4 基于智能代理的DSS
13.5 文檔導向DSS
小結
附錄A 決策支持系統軟件開發工具入門
參考文獻
 

自1997年教育部調整專業目錄以來,新組成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得到了非常迅速的發展。據統計,設置這個專業的高等學校已經接近500所。隨著信息化建設的進一步深化,社會各界對于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的興起、物流管理的發展以及首席信息官(CIO)的出現,使得這種需求的增長趨勢更為引入注目。這表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作為管理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不但沒有由于某些泡沫的破滅而銷聲匿跡,而且還健康地、穩步地、越來越快地向前發展。培養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已經成為信息時代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

當初由5個分別來自工學、管理學等不同門類的學科,組成“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這個新學科的時候,曾有不少同志對之表示過疑慮︰這些背景不同、來源不同的學科能夠形成一個有確定內涵、有統一培養目標和學科體系的新學科嗎?幾年來的事實已經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信息化建設的實踐已經表明,信息技術的巨大潛力只有同各行各業的具體業務緊密地、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地發揮出來。它與商業,特別是營銷活動的有機結合,派生出了越來越廣泛的電子商務;它與政府工作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引出了方興未艾的電子政務,如此等等。現代信息技術這支“利箭”,必須切實瞄準各行各業的業務需求這個“的”,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發揮作用。現代信息技術造就了“利箭”本身,但是並沒有回答如何做到“有的放矢”的問題。正因為如此,近20年來,許多學校苦于沒有合適的教材,而只是簡單地用計算機專業的部分教材,加上管理專業的若干教材,形成了所謂“拼盤式”的教學方案,並沒有實現交叉與融合的初衷。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我們對信息管理的內涵與實質還沒有深入理解。簡單地把“矢”和“的”羅列出來,還沒有達到“有的放矢”的高度。要做到“有的放矢”,必須認真地研究和認識人們做事的規律。這就是美國著名學者赫伯特‧西蒙提倡的“關于人為事物的科學”,也正是我國著名學者許國志先生提倡的“事理學”。具體到教材來說,要求我們針對“有的放矢”的要求,編寫具有本專業特色的,真正能夠回答如何做到“有的放矢”的教材。這種教材的立足點在于如何在各行各業用好信息技術,而不是信息技術本身,與介紹“矢”本身的教材是有根本區別的。這就是我們組織編寫這套教材的出發點。

從20多年的實踐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這個新專業具有的特點︰綜合性、實踐性、新穎性。從傳統的學科分類體系看,這個專業確實有點“不三不四,非驢非馬”,然而這正是它的特色與生命力所在。它在實踐中的發展非常迅速,以致人們常常困惑于新名詞、新概念的層出不窮,然而,這也正是它與社會實踐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具體表現。當今時代(包括技術與社會)確實變化太快,理論研究與學科建設不得不追著實踐跑步前進。這也許可以為這20多年來一直困擾著這個專業的種種議論和非議,找到一點根源和緣由。

當然,這並不等于為理論研究的不足找借口,也不等于這個專業根本就沒有理論,或者不需要理論思維。恰恰相反,實踐的源頭活水為人類深入認識和掌握“事理學”的規律提供了持續不斷的推動力和取之不盡的營養和素材。我們相信,以信息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為背景和基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這個專業一定會繼續迅速健康地成長,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最終成為人類知識寶庫中一個有機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對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教材的理解,就和一般的專業有所不同。在內容的選擇上,我們把視野放得比較寬。作為綜合性、交叉性、實踐性非常突出的一個學科,開闊學生的眼界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信條是︰“不是給學生金條,而是給學生點金的手指;不是給學生將來要用的具體知識,而是為學生終身的主動學習打好基礎。”具體地說,對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各個領域,讓學生對將來可能用到的“利箭”有廣泛的了解;對于當今社會應用信息技術比較廣泛的各個領域,讓學生對于目標,即“的”有所了解和準備;對于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是為學生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做準備的。因此,我們考慮了從計算機、通信等基本技術到信息安全、數據挖掘等一系列課程。其次,我們考慮了企業的信息管理、電子商務、電子政務以及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內容。再次,主要是系統科學的內容。簡單地說,就是這三個方面構成了我們這個學科的三大支柱。

與此相關,本套教材的另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它的使用方法。我們絕不是認為任何一個學校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包括我們自己學校的這一專業,都必須開設這里列出的所有課程。我們認為,各學校必須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和環境,有重點、有選擇地設計符合自己學校的教學計劃。教育是實事求是的、需要因勢利導的藝術。教條和僵化與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水火不相容的。我們希望盡可能地為各位老師,提供充分的選擇余地,而不是設置新的條條框框。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有關教學方法。從前面的說明很自然地引出,我們的教學方法必須簡明扼要、突出實踐。每門課程的時間短一些,開設的課程多一些,少講一點,多練一點。所謂突出實踐,包括兩個方面,直接聯系社會實踐,充分利用實驗條件。在有條件的課程和章節,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直接接觸和了解最新的社會實踐的機會。同時,大力建設實驗室,為學生動手提供現代技術(包括教育技術)支持的平台和環境。關于這方面,我們正在準備另外一套課程和教材。

總之,這個學科是相當年輕的,相當不成熟的。我們編寫這套教材,並不是表明我們已經有了完全成熟的想法,而是為了總結已有的認識,與同行共勉和交流,共同推動這個學科的發展。因此,我們真誠地期待著同行和社會各界的批評意見,因為,只有通過集思廣益、互相切磋,才能逐步形成比較成熟的、新的學科體系,這是人類認識發展的規律,也是任何新學科成長的必由之路。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
陳禹
2005年5月29日 于北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