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科學以洶涌澎湃之勢席卷全球,幾乎沖決了一切與之不相容的傳統文化和科學堤壩,而在世界東方,卻仍然屹立著一個人類科學史上的奇跡——中國中醫藥學。它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藏豐富的傳統,經數千年的不斷充實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有完整理論體系、豐富臨證經驗、精湛實用技術並有強大生命力的科學。
我國中醫藥學屬於世界首創,歷史上長期居於領先地位。但是近百年間,中醫的命運卻如同和氏之璧,屢遭摒棄,陷於困惑,幾乎成為一個喪魂落魄的軀殼。今天,在「中醫不能丟」的呼喚下,在「中西醫並重」的方針指引下,已到了剖璞得玉之時。我們有責任讓全中國、全世界都知道,中醫藥學不僅有歷千年而不衰的活力,而且還蘊涵著將主宰未來醫學的超前內涵。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中醫藥學再一次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再一次挺直腰身,雄視全球。
值得關注的是,被稱為後現代科學的控制論、系統論、信息論、模糊論、混沌論等,是在對現代科學否定基礎上的飛躍,而這一飛躍,恰恰與中醫藥學的理論邂逅相遇,二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當這些後現代科學理論大有取代現代科學之時,中醫藥學實際上已在兩千多年前就剖析了這些問題,把它們發展到了在實際中可以自如運用的水平。其以綜合演繹為主的哲學方法,把研究復雜、整體、聯系、恆動的生命大系統的生命科學開掘到了一個很深的層次。我們的古人對此早有預言,他們稱中醫藥學「高大如天地,光明似日月,億萬千年後,其德永不竭」。如果我們能在已學到的現代科學的理念外,換一個角度,更新一套思維方法,則將有一個新的天地展現在眼前。善言古者,必驗於今。中醫藥學所包含的許多超前的理念,使當前許多學科的研究,取得了出人意想的成果,可以斷言,由於後現代科學的興起,中醫藥學必定會更加顯現出其輝煌的內核。
近百年來,「改造中醫」、致中醫西醫化,幾乎成為社會上對待中醫藥學的潮流性偏見,成為扼殺、篡改乃至於消滅中醫藥學的軟刀子。這種名為「創新」和「現代」,實為無知和霸道的做法,不僅支離了中醫藥學,也攪亂了其發展方向。中醫藥學之所以能造福於人類,能生存發展至今不衰,實賴其有別於其他醫學的自身的長處,若以其他醫學之長,伐中醫藥學之短,貌似前進,實則倒退。而發揚長處,開掘精華,才是我們的正途。
目錄
前言
補充凡例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序(高保衡、林億等)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序(啟玄子王冰撰)
卷第一
上古天真論篇第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卷第二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陰陽別論篇第七
卷第三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六節臟象論篇第九
五臟生成篇第十
五臟別論篇第十
卷第四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卷第五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卷第六
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卷第七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
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第八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卷第九
熱論篇第三十一
刺熱篇第三十二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卷第十
瘧論篇第三十五
刺瘧篇第三十六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咳論篇第三十八
卷第十一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腹中論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卷第十二
風論篇第四十二
痹論篇第四十三
痿論篇第四十四
厥論篇第四十五
卷第十三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脈解篇第四十九
卷第十四
刺要論篇第五十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針解篇第五十四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卷第十五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卷第十六
骨空論篇第六十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卷第十七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卷第十八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卷第十九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卷第二十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亡佚)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亡佚)
卷第二十二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卷第二十三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征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附錄一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附錄二
《黃帝內經》的成書與作者、流傳與沿革、注釋與發揮
後記
補充凡例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序(高保衡、林億等)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序(啟玄子王冰撰)
卷第一
上古天真論篇第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卷第二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陰陽別論篇第七
卷第三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六節臟象論篇第九
五臟生成篇第十
五臟別論篇第十
卷第四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卷第五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卷第六
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卷第七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
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第八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卷第九
熱論篇第三十一
刺熱篇第三十二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卷第十
瘧論篇第三十五
刺瘧篇第三十六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咳論篇第三十八
卷第十一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腹中論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卷第十二
風論篇第四十二
痹論篇第四十三
痿論篇第四十四
厥論篇第四十五
卷第十三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脈解篇第四十九
卷第十四
刺要論篇第五十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針解篇第五十四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卷第十五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卷第十六
骨空論篇第六十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卷第十七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卷第十八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卷第十九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卷第二十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亡佚)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亡佚)
卷第二十二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卷第二十三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征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附錄一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附錄二
《黃帝內經》的成書與作者、流傳與沿革、注釋與發揮
後記
序
近現代科學以洶涌澎湃之勢席卷全球,幾乎沖決了一切與之不相容的傳統文化和科學堤壩,而在世界東方,卻仍然屹立著一個人類科學史上的奇跡——中國中醫藥學。它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藏豐富的傳統,經數千年的不斷充實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有完整理論體系、豐富臨證經驗、精湛實用技術並有強大生命力的科學。
我國中醫藥學屬於世界首創,歷史上長期居於領先地位。但是近百年間,中醫的命運卻如同和氏之璧,屢遭摒棄,陷於困惑,幾乎成為一個喪魂落魄的軀殼。今天,在「中醫不能丟」的呼喚下,在「中西醫並重」的方針指引下,已到了剖璞得玉之時。我們有責任讓全中國、全世界都知道,中醫藥學不僅有歷千年而不衰的活力,而且還蘊涵著將主宰未來醫學的超前內涵。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中醫藥學再一次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再一次挺直腰身,雄視全球。
值得關注的是,被稱為後現代科學的控制論、系統論、信息論、模糊論、混沌論等,是在對現代科學否定基礎上的飛躍,而這一飛躍,恰恰與中醫藥學的理論邂逅相遇,二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當這些後現代科學理論大有取代現代科學之時,中醫藥學實際上已在兩千多年前就剖析了這些問題,把它們發展到了在實際中可以自如運用的水平。其以綜合演繹為主的哲學方法,把研究復雜、整體、聯系、恆動的生命大系統的生命科學開掘到了一個很深的層次。我們的古人對此早有預言,他們稱中醫藥學「高大如天地,光明似日月,億萬千年後,其德永不竭」。如果我們能在已學到的現代科學的理念外,換一個角度,更新一套思維方法,則將有一個新的天地展現在眼前。善言古者,必驗於今。中醫藥學所包含的許多超前的理念,使當前許多學科的研究,取得了出人意想的成果,可以斷言,由於後現代科學的興起,中醫藥學必定會更加顯現出其輝煌的內核。
近百年來,「改造中醫」、致中醫西醫化,幾乎成為社會上對待中醫藥學的潮流性偏見.成為扼殺、篡改乃至於消滅中醫藥學的軟刀子。這種名為「創新」和「現代」,實為無知和霸道的做法,不僅支離了中醫藥學,也攪亂了其發展方向。中醫藥學之所以能造福於人類,能生存發展至今不衰,實賴其有別於其他醫學的自身的長處,若以其他醫學之長,伐中醫藥學之短,貌似前進,實則倒退。而發揚長處,開掘精華,才是我們的正途。因此,保持和發揚中醫藥特色,不僅成為中醫藥學自救的良方,成為其振興的必由之路,也是對未來和世界的高度負責。我們期盼著在中西醫之間營造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多元和諧氛圍;期盼著 二者真正實現「互相補充,共同發展」。
傳統的中華文化和悠久的華夏文明是中醫藥學的根基和淵源。中醫藥學獨特的哲學思想、思維方式、推理演繹,無不鐫刻著古賢先哲的深邃思辨,無不閃耀出中 華民族的智慧之光。欲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中醫藥學始終與中華傳統文化同榮共辱,同駐偕行,與中華傳統文化諸如哲學、文學、數學、地理學、天文學、歷法學物候學等,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竹密不知雲欲雨,山高盡見水朝宗」,有志於學習中醫藥者,唯有打好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方可臻於至道之境。
中醫典籍承載著數千年中華文化的碩果,記錄著豐富多彩的實踐經驗,探尋著人與自然的客觀規律,錘煉著志士仁人的真知灼見。它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基石,是 中醫臨證的傳統規范,是中醫或追根溯源或探求寶藏的不可或缺的向導,更是孕育一代代中醫藥大家高手的搖籃。它看似陳舊,卻蘊涵著世界上最新的科學;它質朴無華,卻推動著人類最燦爛的文化。中醫典籍亘古及今,雖歷經兵火凶荒,屢遭種種劫難,但仍然浩卷長存,國內現存幾近萬部,成為世界醫學文獻之最,亦為我國科技古籍之最。
但是,當前,中醫藥學的繼承和發展卻面臨著極大的挑戰,老專家相繼年邁,中醫界後繼乏人,尤其是競逐浮華,企踵西方的學術風氣,使中醫藥學的研究有滑向淺薄和混亂的危險。如何在古籍整理中正本清源,使中醫後繼者有正路可循,使世界上學習、研究中醫者有良范可依,就成為我們應肩負的歷史責任。中國歷史上每一次大規模的中醫典籍整理,都能帶來中醫學術的大普及、大繁榮、大發展。我們今天的工作沒有那麽大的規模,也不敢有那麽高的企望。只要能搭架一個便於選擇、易於入門的橋梁,提供一個啟發思考、領悟真諦的基礎,為後來者鋪墊一塊登踏的砭石,留下一位永遠相伴的師長,則我們於願足矣。
重新整理注譯中醫典籍,這是崔月犁先生的遺願,他曾設想選出百部經典醫籍,詳加注譯,再譯成世界上多種文字,他曾數年籌措,多次啟動,並為此付出了後半生的大量心血,可惜的是,就在他下決心以年老多病之軀親自組織落實之際,卻過早地離開了我們。北京崔月犁傳統醫學研究中心因之而成立,繼其遺願,以正本清源為宗旨,在兼顧中醫理論的系統性、代表性和實用性的原則下,經數十位專家多方論證,精選數十部經典醫籍,定名為《中醫古籍名著編譯叢書》。本叢書有別於歷來注譯醫籍的主要特點是:注重正本清源,尊重原著,摒棄其他醫學尤其是西醫的牽強混雜,以保持原汁原味,恢復其原本的哲學思維、治法治則、名詞術語等;注重篩選歷史上的最佳版本,在歷來考證校注的基礎上,進一步糾正錯訛衍漏,以左右兩欄對照版式,精錄原文,便於對照;注重克服純考據或偏於淺白的傾向,用強化注釋的方法,力求闡明醫理,使之成為學習中醫的必備工具參考書。在叢書之外,我們還試作分科類書的注譯,選內、婦、男、兒、眼、耳鼻喉等古醫籍中較為集中的內容.以病證為目次,意在與臨證實踐聯系更為緊密。兩種體例,共同推出,以聽取讀者意見,經受實踐檢驗。
要特別提出的是,本叢書的作用只在入門,有志於學好中醫者,斷無捷徑可走,一定要有不畏險阻的勇氣,百折不回的堅忍和腳踏實地的摯誠,經得起名利浮華的誘惑,耐得住寒窗苦讀的寂寞,培養扎實的理論素養,博覽典籍,熟讀經典,背誦精粹:讀古書貴在今用,「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早從師,多臨證,用中學,學中悟。如此,學驗俱豐,知其常,達其變,見微知著,融會貫通,才能成為出色的一代中醫大家。
通過正本清源,對中醫進行全面的自我調理,把顛倒了的文化信念、科學觀念糾正過來,把搞亂了的學術范疇、概念加以厘正,使中醫早日恢復元氣,重振生機。江山代有才人出,杏苑年來有賢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醫藥學定當永放光芒。
由於叢書的注譯要求高、難度大、涉及面寬、工程浩瀚,能參與此項工作的專家要具有精醫術、通古文、明古今之異的較高素質,但僅靠民間之力畢竟有限,運作起來倍覺艱難,所以編譯時日,竟致遲滯,還望讀者見諒。其間錯誤,亦所難免,敬請各界同仁不吝賜教。
是為序。
干祖望 鄧鐵濤 史常永 醫萃璋 吉良晨 朱良春
任繼學 李今庸 李俊龍 李致重 何任 余瀛鰲
張燦(王甲) 張學文 張曉彤 張琪 周仲瑛 周超凡
鄭兆熾 姜元安 費開揚 傅景華 焦樹德 路志正
樊正倫 顏德馨
(以姓氏筆畫為序)
二○○三年九月
我國中醫藥學屬於世界首創,歷史上長期居於領先地位。但是近百年間,中醫的命運卻如同和氏之璧,屢遭摒棄,陷於困惑,幾乎成為一個喪魂落魄的軀殼。今天,在「中醫不能丟」的呼喚下,在「中西醫並重」的方針指引下,已到了剖璞得玉之時。我們有責任讓全中國、全世界都知道,中醫藥學不僅有歷千年而不衰的活力,而且還蘊涵著將主宰未來醫學的超前內涵。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中醫藥學再一次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再一次挺直腰身,雄視全球。
值得關注的是,被稱為後現代科學的控制論、系統論、信息論、模糊論、混沌論等,是在對現代科學否定基礎上的飛躍,而這一飛躍,恰恰與中醫藥學的理論邂逅相遇,二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當這些後現代科學理論大有取代現代科學之時,中醫藥學實際上已在兩千多年前就剖析了這些問題,把它們發展到了在實際中可以自如運用的水平。其以綜合演繹為主的哲學方法,把研究復雜、整體、聯系、恆動的生命大系統的生命科學開掘到了一個很深的層次。我們的古人對此早有預言,他們稱中醫藥學「高大如天地,光明似日月,億萬千年後,其德永不竭」。如果我們能在已學到的現代科學的理念外,換一個角度,更新一套思維方法,則將有一個新的天地展現在眼前。善言古者,必驗於今。中醫藥學所包含的許多超前的理念,使當前許多學科的研究,取得了出人意想的成果,可以斷言,由於後現代科學的興起,中醫藥學必定會更加顯現出其輝煌的內核。
近百年來,「改造中醫」、致中醫西醫化,幾乎成為社會上對待中醫藥學的潮流性偏見.成為扼殺、篡改乃至於消滅中醫藥學的軟刀子。這種名為「創新」和「現代」,實為無知和霸道的做法,不僅支離了中醫藥學,也攪亂了其發展方向。中醫藥學之所以能造福於人類,能生存發展至今不衰,實賴其有別於其他醫學的自身的長處,若以其他醫學之長,伐中醫藥學之短,貌似前進,實則倒退。而發揚長處,開掘精華,才是我們的正途。因此,保持和發揚中醫藥特色,不僅成為中醫藥學自救的良方,成為其振興的必由之路,也是對未來和世界的高度負責。我們期盼著在中西醫之間營造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多元和諧氛圍;期盼著 二者真正實現「互相補充,共同發展」。
傳統的中華文化和悠久的華夏文明是中醫藥學的根基和淵源。中醫藥學獨特的哲學思想、思維方式、推理演繹,無不鐫刻著古賢先哲的深邃思辨,無不閃耀出中 華民族的智慧之光。欲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中醫藥學始終與中華傳統文化同榮共辱,同駐偕行,與中華傳統文化諸如哲學、文學、數學、地理學、天文學、歷法學物候學等,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竹密不知雲欲雨,山高盡見水朝宗」,有志於學習中醫藥者,唯有打好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方可臻於至道之境。
中醫典籍承載著數千年中華文化的碩果,記錄著豐富多彩的實踐經驗,探尋著人與自然的客觀規律,錘煉著志士仁人的真知灼見。它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基石,是 中醫臨證的傳統規范,是中醫或追根溯源或探求寶藏的不可或缺的向導,更是孕育一代代中醫藥大家高手的搖籃。它看似陳舊,卻蘊涵著世界上最新的科學;它質朴無華,卻推動著人類最燦爛的文化。中醫典籍亘古及今,雖歷經兵火凶荒,屢遭種種劫難,但仍然浩卷長存,國內現存幾近萬部,成為世界醫學文獻之最,亦為我國科技古籍之最。
但是,當前,中醫藥學的繼承和發展卻面臨著極大的挑戰,老專家相繼年邁,中醫界後繼乏人,尤其是競逐浮華,企踵西方的學術風氣,使中醫藥學的研究有滑向淺薄和混亂的危險。如何在古籍整理中正本清源,使中醫後繼者有正路可循,使世界上學習、研究中醫者有良范可依,就成為我們應肩負的歷史責任。中國歷史上每一次大規模的中醫典籍整理,都能帶來中醫學術的大普及、大繁榮、大發展。我們今天的工作沒有那麽大的規模,也不敢有那麽高的企望。只要能搭架一個便於選擇、易於入門的橋梁,提供一個啟發思考、領悟真諦的基礎,為後來者鋪墊一塊登踏的砭石,留下一位永遠相伴的師長,則我們於願足矣。
重新整理注譯中醫典籍,這是崔月犁先生的遺願,他曾設想選出百部經典醫籍,詳加注譯,再譯成世界上多種文字,他曾數年籌措,多次啟動,並為此付出了後半生的大量心血,可惜的是,就在他下決心以年老多病之軀親自組織落實之際,卻過早地離開了我們。北京崔月犁傳統醫學研究中心因之而成立,繼其遺願,以正本清源為宗旨,在兼顧中醫理論的系統性、代表性和實用性的原則下,經數十位專家多方論證,精選數十部經典醫籍,定名為《中醫古籍名著編譯叢書》。本叢書有別於歷來注譯醫籍的主要特點是:注重正本清源,尊重原著,摒棄其他醫學尤其是西醫的牽強混雜,以保持原汁原味,恢復其原本的哲學思維、治法治則、名詞術語等;注重篩選歷史上的最佳版本,在歷來考證校注的基礎上,進一步糾正錯訛衍漏,以左右兩欄對照版式,精錄原文,便於對照;注重克服純考據或偏於淺白的傾向,用強化注釋的方法,力求闡明醫理,使之成為學習中醫的必備工具參考書。在叢書之外,我們還試作分科類書的注譯,選內、婦、男、兒、眼、耳鼻喉等古醫籍中較為集中的內容.以病證為目次,意在與臨證實踐聯系更為緊密。兩種體例,共同推出,以聽取讀者意見,經受實踐檢驗。
要特別提出的是,本叢書的作用只在入門,有志於學好中醫者,斷無捷徑可走,一定要有不畏險阻的勇氣,百折不回的堅忍和腳踏實地的摯誠,經得起名利浮華的誘惑,耐得住寒窗苦讀的寂寞,培養扎實的理論素養,博覽典籍,熟讀經典,背誦精粹:讀古書貴在今用,「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早從師,多臨證,用中學,學中悟。如此,學驗俱豐,知其常,達其變,見微知著,融會貫通,才能成為出色的一代中醫大家。
通過正本清源,對中醫進行全面的自我調理,把顛倒了的文化信念、科學觀念糾正過來,把搞亂了的學術范疇、概念加以厘正,使中醫早日恢復元氣,重振生機。江山代有才人出,杏苑年來有賢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醫藥學定當永放光芒。
由於叢書的注譯要求高、難度大、涉及面寬、工程浩瀚,能參與此項工作的專家要具有精醫術、通古文、明古今之異的較高素質,但僅靠民間之力畢竟有限,運作起來倍覺艱難,所以編譯時日,竟致遲滯,還望讀者見諒。其間錯誤,亦所難免,敬請各界同仁不吝賜教。
是為序。
干祖望 鄧鐵濤 史常永 醫萃璋 吉良晨 朱良春
任繼學 李今庸 李俊龍 李致重 何任 余瀛鰲
張燦(王甲) 張學文 張曉彤 張琪 周仲瑛 周超凡
鄭兆熾 姜元安 費開揚 傅景華 焦樹德 路志正
樊正倫 顏德馨
(以姓氏筆畫為序)
二○○三年九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