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所謂公共外交,是指為在國際社會提高本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提升本國形象,加深外界對本國的理解,以對象國國民為對象所開展的外交活動。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繼續深化,更好地向世界說明中國的真實情況,成為中國和平發展的基礎工程。中國人不但要會听,還要會說,會交流,公共外交的場合無處不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中國公眾與世界公眾廣泛交流的機會,這兩會標志著中國進入了公共外交時代。公共外交是一個了不起的跨國文化交流的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公共外交”實踐的最高境界。
 

目錄

中文版序
譯者前言
原序
第一章 何謂公共外交
一、公共外交緣何變得重要起來
二、公共外交應該如何定義
三、包括哪些活動
四、同“軟實力”的關聯
五、公共外交是否屬于新生事物
六、公共外交的評價方法
第二章 世界各主要國家的公共外交
一、美國
二、英國
三、中國
四、德國
五、小結
第三章 美國對中東的公共外交
一、“9‧11”後的摸索
二、對中東公共外交的前線——國際廣播和互聯網
三、小結——戰爭與公共外交
第四章 英國對日本的公共外交——以參加愛知世博會為中心
一、英國的國家品牌戰略
二、世博會的沖擊
三、參加愛知世博會的目的
四、參展項目的形成
五、英國館的展品
六、對外宣傳活動
七、顯示成功的指標
八、小結
第五章 中國對美國的公共外交
一、前言
二、熊貓外交
三、“抵制日本”(Anti-Japan)與“親善猶太”(Pro-Jewish)
四、輸出漢語的孔子學院
五、歌劇外交
第六章 日本的公共外交
一、日本公共外交的歷史回眸
二、日本公共外交的承擔者
三、從國際輿論調查看日本公共外交面臨的課題
第七章 日本對中國的公共外交
一、日本在中國的公共外交
二、中國的對日輿論
三、作為政策宣傳的信息發布
四、日本研究與人文交流
五、文化、藝術交流
六、中國的日語教育
七、擴大交流和對日友好階層
八、同中國人建立信賴關系
九、日本需要向中國說明什麼
十、日本人應該怎麼做
十一、結束語
第八章 日本對美國的公共外交
一、美國人眼中的日本
二、作為政策宣傳的信息發布
三、日本研究和人文交流
四、文化、藝術交流
五、美國的日語教育
六、擴大交流和美國的親日階層
第九章 關于加強日本公共外交的政策建議
 

收到了劉江永教授寄來的日本六位作者的新書《公共外交︰“輿論時代”的外交戰略》的中譯稿。翻譯此書是由2008年12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外事委員會舉辦的“中國公共外交和國際影響力”研討會緣起的。會上,清華大學劉江永教授推薦了這本書,我當時就表示希望能盡快出版中文版。參加研討會的北京外國語大學郝平校長隨後請該校的幾位博士研究生迅速地完成了翻譯初稿,又經劉江永教授做了最後的校核。

我贊成作者所強調的︰公共外交是指在國際社會提高本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提升本國形象的國際交流活動。公共外交的重點則在于改善民間的情感,擴大對本國的友好人群和提升好感度。

“公共外交”的概念最初起源于美國,現在為世界各國所重視。各國對它的定義大同小異,區別主要是對政府的主導作用強調的不同。我在中國的一些大學講座中特別強調,除了政府和政府官員當然承擔著公共外交的責任之外,凡有機會和有能力的民間精英人士應該有參與公共外交的自覺。許多曾經為中日關系做過貢獻的人士特別珍視在1972年恢復邦交之前卓有成效的中日“民間外交”,我覺得把它列入公共外交中,就使公共外交的範疇完整了。為此我還畫了一張圖示,我的觀點是跨國交流中的兩個主體只要有一個主體是民眾方就算是公共外交,兩方都是民眾自然就沒有不列入公共外交範疇的道理了。

2006年8月,我率中國代表團赴日本東京參加了由《中國日報》社和日本言論NPO組織的“第二屆東京一北京論壇”。我在論壇主旨發言時,把“公共外交”當作關鍵詞作了著重闡述,希望中日雙方繼承兩國公眾間友好交往的傳統,並努力擴大交往的渠道和對象,加深彼此的深入了解和互信,克服不信任感,為中日兩國關系向好的方向發展創造積極的兩國國內社會環境。

2007年3月,我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大會上發言,提出政協委員由于其所代表的界別廣泛,應當是公共外交的積極承擔者。2008年我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後,經委員們一致同意在委員會內成立了“公共外交小組”,並推舉政協外事委副主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陳昊蘇先生擔任了該組召集人。一年來,這個小組積極研究了在中國開展公共外交的意義,還在籌劃如何普及公共外交知識。

由于中國實行開放政策只有30年的時間,加之文化的差異和利益的沖突,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時有誤解、偏見乃至歪曲。這不利于中國,也影響西方公眾的對華認知和西方國家的對華政策。可以說,較準確地認識中國這個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和諧的必要因素。這是我極力促進中國公共外交活動的主要原因。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繼續深化,更好地向世界說明中國的真實情況,成為中國和平發展的基礎工程。中國人不但要會听,還要會說,會交流,公共外交的場合無處不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中國公眾與世界公眾廣泛交流的機會,這兩會標志著中國進入了公共外交時代。公共外交是一個了不起的跨國文化交流的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公共外交”實踐的最高境界。

本書的一大特點是︰具有豐富公共外交實踐經驗的外交官、學者、媒體人和社會活動家擔任作者,其中我熟悉的有在中國工作多年的杰出外交官井出敬二先生。他們以自身的經歷就日本、美國、中國、英國、德國等世界主要國家開展公共外交的歷史、現狀、機構、對象和具體做法等,進行了比較全面的介紹和分析。在此基礎上,本書對21世紀日本如何開展公共外交提出了政策建議。讀者可以從中看出日本公共外交今後的方向。我還驚奇地從譯文中發現,書中列舉了我的一些公共外交活動,作者細致的調查和分析的功夫,令我感動。

雖然,原著是從日本的情況、立場和角度撰寫的,中國讀者未必能認同其中的每個觀點,但是此書對于我們研究和開展公共外交具有參考價值。因此,我願意隨同劉江永教授向有機會參與公共外交活動的中國人士推薦。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
外事委員會主任
趙啟正
2010年4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